第一章 远古(前21世纪以前新石器时代)
一、考古音乐资料1.陶埙是一种用陶土制作的圆形或橄榄形等形状的吹奏乐器。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通常根据按音孔的多少来称呼埙的形制,如没有按音孔的陶埙称无音孔埙。有:半坡陶埙(仰韶文化)一音孔埙能吹出两个音。河姆渡陶埙(百越文化)无音孔埙。反映这是古代先民普遍使用的古乐器。
2..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墓葬里,出土了用猛禽肢骨制作的骨笛,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五、七孔笛较多,共18支,保存完整的七孔骨笛可吹奏河北民歌小白菜。距今约9000年,说明骨笛是河南贾湖先民生活中相当普遍的乐器。
3.原始乐舞图彩陶盆、古岩画。
二、远古时期的音乐传说说明它们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
《吕氏春秋》,其中有一篇“古乐”记载了远古至周代各个朝代先民们的音乐活动,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开始。
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从八首歌反映出葛天氏处在原始蒙昧时期的思想精神状态。
三、关于音乐的起源,异性求爱说、劳动起源说、语言抑扬说、模仿自然说、信号说、巫术起源说六种。1、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已经萌芽,贾湖骨笛是迄今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乐器,新石器时期的初期,至少在九千年前中国音乐已经萌芽。2、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3、具有多民族的特点。
第二章 夏、商、西周(前21世纪-前771年)
“雅乐”,是指西周以来礼乐制度中的音乐。雅原是地名,是周族的发源地,“雅”的音乐实际就是周族音乐,大约自孔子以后,“雅乐”就成了礼乐音乐的代称,一直用到清代。
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相传是周公旦制订的。
西周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际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西周乐,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徵、羽。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磬、钟、柷。
西周礼乐制度达到了礼乐不分家的地步,“礼之所及乐必从之”。西周礼乐制度用礼乐划分等级,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加强统治的作用。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据说从黄帝开始历代留传下来的代表性乐舞,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尧时的《咸池》,咸池是日落处的星座名;舜时的《大韶》,因用排箫伴奏,又称《箫韶》,此乐舞有九次变化,又称《九辩》或《九歌》;夏禹时的《大夏》,用吹管乐器伴奏而名;商汤时的《大濩》;周初的《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内容。
大司乐,关于小白兔的笑话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制度开始于周代,周初建立了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它是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大司乐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它承担培养贵族子弟——世子、国子、学士的音乐教育任务,并按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学习内容包括“乐德、乐语、乐舞”。大司乐的另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和音乐表演职能。行政职能表现在大司乐中各级乐工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井然有序。表演职能是在大司乐中的乐工承担宫廷宴饮、祭祀等场合的表演任务。
音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相传在虞舜时期就已产生。商朝能接纳外国青年习乐习武,本国的贵族子弟优先受到乐舞和武艺的教育。西周建立以后,宫廷的音乐教育已发展得相当完备,西周贵族子弟所受的音乐教育包括诗、乐、舞三个方面。
乐器:大型乐队音乐形成
“八音”乐器分类法:八音是以乐器的制作材料来划分的,根据西周记载,每类之下有如下乐器:
金:钟——编钟、钲
石:磬——编磬
土:埙
革:鼓类乐器
丝:琴、瑟
木:柷
匏:笙、芋
竹:箫、管
乐律学的形成:乐律学是中国古代音乐技术理论的统称,包括乐学与律学,它是音乐声学、数学和音乐学互相渗透的一门交叉学科。律学既是音乐学、也是声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古代认为“律者,清浊之率法也” (蔡邕《月令·章句》),它以乐音为研究对象,用数理方法研究发声体及其音高(频率)之间的规律。
中国古代对律学一向比较重视。《尚书·尧典》有“同律度量衡”的记载。从石磬等文物的研究,夏商时期已有绝对音高概念。殷商时期,中国已产生了五声,即宫、商、角、徵、羽,
此构成五声音阶;西周时期,又发展为七声,即在五声之外增加变徵母亲节祝福语英语和变宫两个变声,以此构成七声音阶。
十二律:周代形成的完整的12个半音结构: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
雅乐音阶:也称古音阶,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增加变徵和变宫而成的,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第三章 春秋战国(前771年——前221年)
主要现象:雅乐的衰落和俗乐的兴盛。俗乐产生于民间,有丰富的民间生活基础和世俗情感,到东周礼崩乐坏的形势下,它不仅活跃在民间,也为贵族及宫廷王侯所欣赏,俗乐满足人的声享受而损害人的道德修养,影响最大的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史称“郑卫之音” 《诗经·风》里“郑风”和“卫风”生动反映了民间的世俗生活和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由于郑、卫两国是西周以后商族后裔的聚焦地,两国音乐继承了商族的音乐文化而发展起来,因此
遭到周代的维护者儒家的反对。以郑卫为首的新乐运动在音乐发展中的积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存305首,其中包括十五国风
男宝宝的名字《楚辞》源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依据楚国民间歌调填辞的诗作,著名的“离骚”就是根据名叫《劳商》的楚国乐曲填辞的,屈原的原作都是入乐能唱的。独特的音乐结构特点:每部最后有“乱”的段落,这是一段乐曲里的高潮段落。除了“乱”(乱,理也。),还有“少歌”和“倡”的音乐段落(中间)。
荀子《成相篇》今存最早的说唱作品底本
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1.歌唱艺术
2.古琴艺术 :师襄,俞伯牙,《高山》、《流水》
乐律学三分损益法,即五度相生律,是中国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有两个特点:三分损一和三分益一。是将主音律的弦或管三等分,取其两份(全管长的2/3,为损一),或增加一份
(全管长的4/3,为益一),依次确定十二律中其他各律的方法。按此律制计算的律,称为三分损益律。最早见于《管子·地圆篇》,其律数整理成现代的写法为:徵、羽、商、角,构成一个以徵音为主的五声徵调音阶。
曾侯乙编钟:湖北随县擂鼓墩遗址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编钟,是目前同类出土乐器中已知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乐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特大型定调乐器 。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创造性思维方法曾侯乙编钟出土意义:整套编钟共64枚,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中、下两层为甬钟,45枚,也分三组。编钟之外另有一件楚惠王铸赠的铜镈。曾侯乙编钟是目前古代编钟中最大的一套编钟,为后人了解曾国宫廷音乐规模,音乐活动情况提供了实物资料。它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水平。每个甬钟可以发两音,引发了研究者对双音规律实际运用范围、意义及出现时代的思考。编钟上层钮钟的律制与三分损益律近似,说明三分损益律较早运用实践中。各组编钟八度音程,音分值皆不同,中层三组编钟的律制近似纯律,说明这套编钟是复合律制。可见,从编钟制作、乐律学、乐
律理论等方面,研究者都能从曾侯乙编钟得到直接的解答和启发。音阶名称,以宫、商、角、徵、羽及“和”六个阶名为基本名称,在这六个阶名上分别加上前缀字“变”,后缀字“角”、“曾”来标明各个变化音,加“变”,如“变宫”、“变商”、“变徵”、“变羽”等,该音比原名的音低半音;加“角”,如“宫角”、“商角”、“徵角”、“羽角”等,该音比原名的音高一个大三度;加“曾”,如“宫曾”、“商曾”、“徵曾”、“羽曾”等,该音比原名的音低一个大三度。“之调式”体系即称谓“某律为宫之某音”,如“新钟之羽曾”即这个音是“新钟”为宫的“羽曾”音。音高是依据五弦器“均”(定音器)来定的。
音乐思想儒家:孔子《论语》,音乐为人的必备文化;一个懂得“仁”的人,才会真正懂得礼和乐;礼和乐相配是治国的方法之一,孔子的音乐思想随同儒家学说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荀子,强调儒家的礼乐思想,批判墨家的“非乐”论。
墨家:墨子《非乐》,视音乐为一种奢侈的生活享受,极力反对之,这种片面而极端的看法不为后人所取。
道家:老子《老子》,认识音乐美的辩证观点,体现“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乐记》《礼记》中收有《乐记》一篇,分十一篇,乐土、乐论、乐礼、乐施、乐言、乐象等,作者据传是公孙尼子,集先秦儒家音乐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它对中国音乐思想的发展和中国音乐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内容:1.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2.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3礼乐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之一。
《吕氏春秋》中有一篇“古乐”,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开始
第四章 秦、汉(前221年--220年) 华夷并茂
汉乐府中国新说唱6强汉乐府的扩建跟李延年在汉武帝面前展示音乐才华有关,从汉武帝扩建乐府(前112)到汉哀帝罢乐府百年间,大量的民间乐工和民间音乐进入宫廷,丰富了宫廷的音乐生活,推动了汉朝音乐的发展。并且吸引了当时许多文人、官吏依民间音乐曲调填写新辞,依民歌的题材再创作,他们留下的许多歌辞,在文学上形成了“乐府诗”艺术体裁。汉乐府在历史上所产生的音乐和文学的影响不可低估。
鼓吹乐是一种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的合奏乐,其原始形式源自北方游牧民族,吹管乐器有排箫、笳、角等,打击乐器主要是鼓、铙。汉代鼓吹乐“鼓吹铙歌十八曲”。宫廷礼仪音乐。
横吹乐,胡乐也,接近鼓吹乐,马上奏之,军中之乐也,宫廷礼仪音乐。
百戏,是民间各种文艺、杂技、武术等娱乐表演的总称。
相和歌:汉乐府扩建后,原始民间歌曲经过乐工们的加工提高,用各种乐器伴奏表演。分类:郭荗倩根据张永《元嘉正声技录》,把相和歌分为九类:1.相和六引2.相和曲3.吟叹曲4.四弦曲5.平调曲6.清调曲7.瑟调曲8.楚调曲9.大曲。相和歌常用调式:平调、清调与瑟调。平调、清调、瑟调、楚调。在宫调、乐队的组合、表演形式等方面有不同的艺术特点。
相和大曲:是一种除主体部分之外,又有“艳”、“乱”“趋”等音乐段落的多段结构乐曲,其主体部分是“曲”,曲前加“艳”,曲后加“趋”、“乱”。
相和大曲几种结构形式:1.曲前加艳。2.曲后加趋。3.曲后加乱。4.曲前加艳、曲后加趋。5.艳、趋两段结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