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由来
满族的起源、满族八旗和满族姓氏与家谱
 一、满族的起源
满族原称为“满洲”。清太宗皇太极于公元1635年11月22日,农历十月十三日(后金天cōnɡ九年十月ɡēnɡyín),公布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命令,其中说道:“我国原有满洲、哈达、、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zhūshēn。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诸绵远,相传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自此以后,“满洲”作为民族称谓被正式统一使用。 现在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全国满族同胞都在纪念民族再生,此为“bān金节”。 皇太极之所以选用“满洲”这一称谓,主要原因还是有一个关于满洲始祖的传说:很久以前,位于长白山之东的huò湖,天降三位仙女前来沐浴。浴毕上岸,飞来一只神鹊,嘴衔一个红果,置于最小的三仙女lún衣上,不慎被三仙女吞下,即感而成孕,生子名布库里雍顺。生而能言,shū而长成。布k
ùyōnɡshùn沿河流而下,见有三姓人争斗,遂曰:我乃天女佛库伦所生,天降我定汝等之乱。三姓人息争,共奉布库里雍顺为主,即为满洲始祖。 如此天命神受的传说,对当时女真人来是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但传说不是历史。实际满族的形成是经历过漫长的岁月的。 满族的先人,在shùn时代就与中原有了交往。还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先秦时期的shèn人,有时也被称为lóu。他们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和现东北、俄罗斯沿海一带, 到了隋唐时期,肃慎和挹娄的后人被称为勿吉和靺鞨(Mohe),有数十部,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广阔地区。七世纪末,契丹反唐,迁入辽宁朝阳地区的靺鞨人东移至现今牡丹江地区镜泊湖附近东京城渤海镇,建立了“震国”。唐玄宗封其首领大zuò荣为“渤海郡王”,此即古称“渤海国”。渤海国建国共229年,历经个15代,其疆域含黑龙江大部、吉林大部和辽宁小部及俄罗斯滨海地区、朝鲜半岛部分地区,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一州,号称海东盛国。渤海国后被辽(契丹)所灭。辽将靺鞨人称为“女真”,并分为“生女真”和“熟女真”两大部,生女真较为落后,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熟女真较为先进,分布在松花江以南辽宁北部。 北宋初年,生女真中的完颜部逐渐强大起来,统一了女真各部。wányánā有关冬至的古诗骨ɡǔ在按出虎水(现今阿什河)之滨的阿城(史称金上京)称帝。公元1115年,建立了大金国(史称金朝),从此开始了历时119年的金朝历史。 公元1125年大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1153
年迁都燕京(今北京)。淮河以北广大地域,均为金朝所统辖,与南宋相对峙。金朝虽说不上是全国政权,但是周边国家,包括南宋在内,都已向金朝纳贡称臣。因此,金朝在我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形成与发展,曾做出过不可磨的贡献。 公元1234年金朝被蒙古(后建立元朝)、南宋联军所灭。明代初期,生活在我国北部的女真人逐渐南迁,分为三大部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 建州女真,分布于以现今辽宁境内的浑河流域为中心,南抵鸭绿江,东达长白山北和东麓的地域中,内部有苏克苏护部、hún河部、完颜部、董郭麒麟女朋友是谁è部、鸭绿江部等。 海西女真,分布在以现今辽宁开原以北,吉林辉发河域,以及松花江中游广大地区。自称为伦四部,即哈达、乌喇、叶赫、辉发。 野人女真,分布于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以东和以北地区,即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流域,东达大海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内部分为ěr、虎尔哈、使犬、使鹿等部。 公元1583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起兵,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并于1615年(天命元年)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在满洲民族形成过程中,以建州女真为核心,海西女真和被南迁的部分野人女真为其主体。野人女真中,留居黑龙江一带的后来成为zhéěrèwēnèlún周佳纳chūn等民族。 从“满洲”形成的过程看,“满洲”不仅仅由女真人
组成,还有相当数量的汉人、蒙古人、伯人和朝鲜人等。这些人原来都属于各自的民族,他们由于不同的原因,或被征服,或被luè,或是自愿投奔加入到女真这个体之中,在大致相同的环境中互相影响,渐渐融合成为一体。对“满洲”最后的形成,还不能简单地看作是成员组成上的变化,而是在同一社会环境中,不同民族思想文化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在这个地域范围内各民族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满洲”族,现今简称满族。
二、满族的八旗
满族人也自称是旗人。八旗制度是满族特有的社会模式。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利创造出来,皇太极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新型社会组织管理形式。 八旗制度最大特点是军政合一,寓兵于民。300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扎兰,五扎兰设一固山额真。固山(满语旗),各固山以不同颜的旗帜为标识, 初设四旗,旗以纯为别:黄、红、兰、白。后再添四旗,并以其xiānɡ之:镶黄、镶红、镶兰、镶白四旗,合为八旗。 后又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三、满族姓氏与家谱
(一)、满族人的姓氏
姓氏是不同血缘集团相互区别的符号,不同的姓氏表示着不同的家族。满族人的姓氏是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的反映之一。在满族共同体形成时期,其姓氏是多音节的,用汉字写就是二个或二个以上汉字共同组成。满族入关后,其姓氏逐渐向单音节过渡,即与汉族单字姓氏相同,其姓氏实质上既有原多音节姓氏的内涵,又有与汉族姓氏相同的单音节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满汉兼融的姓氏文化特质。 满族的姓氏形成于氏族社会,是表示血缘关系的称谓,称之为“la”。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kūn(家族)。随着人口的fányǎn,原来同一哈拉穆昆内就派生多个哈拉。所以,满族逐渐形成众多的哈拉(姓氏)。 满族姓氏在《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记载了646姓,又记谱外33姓,加起来有679个姓氏之多。 综观多音节满族姓氏的来源,可分为三大类: 1、以地名为姓。以所居地名为姓氏如:完颜、瓜而佳、niǔɡǔshū、宁古塔、乌苏、àihúnlachá等等。 2、借用汉族姓氏。在满族六百余姓氏中,有马佳、tónɡ佳、黄佳、齐佳、董佳、杨佳、bào佳、方佳、姚佳等
等。光看头一个字,其与汉族姓氏多么相似,来源于汉姓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考虑“佳”“家”同音,则变成马家、佟家、黄家、齐家、董家、杨家……,这些满族姓氏借用了汉族姓氏是无疑的了。 3、随意取姓。形成满族共同体的某些血缘集团取姓氏时,有很大的随意性。 例如: 西林(觉罗)——精快之兵 阿哈(觉罗)——奴仆 额尔吉——俘虏 多尔衮——huān子 叶赫——盔顶托子、白麻 图门——万 布希——无毛鹿皮 ……
(二)满族姓氏的演变
满族的姓氏有着自己的民族特点,后来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清朝后期,尤其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满族多音节姓氏逐渐改为单音节汉字姓氏。例如著名的满族八大姓: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suǒchuò罗氏、齐佳氏、富察氏、氏、钮钴禄氏。改成汉字姓为:佟、关、马、索、齐、富、那、郎。那么,满族多音节姓氏逐渐改为单音节汉字姓氏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1、谐音取姓,有的是根据满族多音节姓氏中,第一音节汉字谐音的形式出现,如前边提到的佟佳氏——佟,富察氏——富,纳喇氏——那;文礼氏——文等等:也有的是取与汉族姓氏相近的字为姓,如墨克氏冠以“孟”姓,赫舍里氏 2、按满语译意,
但也有是取其原多音节姓氏的满文字义为单音节姓氏,如:爱新觉罗——金;图门——万;宁其古——刘(六)等 3、沿用金朝、明朝旧姓。即以祖先在金朝所用汉字姓,例如:伊喇氏,金代曾冠以刘姓,仍沿用“刘”姓。完颜氏,金代曾冠用“王”或“汪”姓。也有以明朝皇帝当年所赐女真首领之姓,如“李”、“张”、“郭”等姓。 4、恢复原汉字姓,早期加入满族共同体的汉人(多为汉军八旗人),由于长期生活在满族共同体中,已基本满化。因此,在姓氏上都曾改为孙佳氏、郑佳氏、陈佳氏、苏尔佳氏等等。后改为汉字姓时,只是将“佳”、“尔佳”去掉,恢复原孙、郑、陈、苏等姓氏。 后氏族繁衍,分支渐多,或取不同汉姓间或有之。如清末民初,爱新觉罗氏分衍,所取汉姓由少及多,主要有:金、zhào、赵、罗、艾、德、洪、依、海等。
(三)、满族人的命名
在满族人入关前,满族人命名,有着强烈的随意性,一切事物都有可能成为人的名字,信手niān来毫不考虑。如: 多铎——胎。努尔哈赤十五子。 阿敏——后鞍桥。舒尔哈齐长子。 费扬古——最小的儿子。 岳托——呆痴。代善长子。 似此等等,在满族人名中俯拾即是。
但入关后,满族人取名字渐习汉俗。其取名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辈分规范化。如康熙之子以“允”字始;雍正之子以“hónɡ”字始等。 2、注重字义。这方面例子极多。 3、以数字为名。如:四十一(多铎六世孙)、六十八(阿拜五世孙)。 4、崇佛取名。如:普照、铁保、观音布等。
调度员职责
(四)、满族人的家谱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家族的谱书即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国史难以巨细无遗,家史则能细致入微,正可补国史、地方志的不足。因此,家谱同史、志一样,有一定的“资治、存史、教化”的作用。 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之前,女真人的社会活动基本单位是“穆昆”氏族组织。到了努尔哈赤时,开始逐步以牛代替“昆”,成为社会的基层组织。清八旗制度确定后,原来的哈拉穆昆组织迅速分化,被固山牛录(八旗组织)所代替。因在清朝八旗制度中人丁身份地位、官职的承袭,都需要宗谱作凭证,所以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谱书显得尤为重要。 在清代满族几乎家家修谱,是满族家谱的鼎盛时期。满族修谱曾出现四次高潮。第一次是在康乾盛世,这正是国家、经济腾飞、人民安居乐业的反映。第
二次是在嘉庆年间,当国内战乱平静时,人们盼望大清王朝的中兴,因而修家谱又出现高潮。第三次修谱高潮出现在清晚期光绪年间,人们的心理与第二次相同。第四次高潮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鼓吹满蒙自治,建立kuǐlěi政权时期形成的。现在,新修谱书已成风气,许多满族人家用家谱记载家族历史,并用家谱对青少年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一般满族家谱,分为两种。一种为biānzhuàn成册的称为谱书。一种为只记宗族中本支世系或本始祖下的几支后裔的名单称谱单及专用于春节期间祭祀的宗谱单。满族谱单,一般是写在高丽纸上的,或是写在白细布上的,还有写在牛皮上的,较多的一种折子式的家谱叫谱折。 谱书记载的内容较为丰富,一般有如下内容:1、谱序;2、宗派;3、世系源流;4、家法家规;5、祭祀规则;6、文(遗嘱、契约)等;7、人物传;8、大事记;9、图谱;10、谱注等。 谱书中的宗派篇,即行辈排字歌,俗称“范”字,是谱书的主要内容之一,有8字、10字、20字、28字句,成诗体,是同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 爱新觉罗皇室至康熙朝始仿汉族宗谱定拟字辈制度。玄烨共35皇子,前后换过“承”、“保”、“长”。这一现象,反映了满汉两种文化交融时期,人们兼而采之,难做取舍的心态。康熙二十年后,玄烨才按“yìn”排辈,为皇子命名。以后分别为:弘、永、绵、、载
、恒、启、tāo、闿(kǎi)、增、哪些水果降火等。 图谱和谱注是谱书的主要内容。图谱即世系,亦即世派。用于区别世系,所以只列男性姓名。谱注即世表、年谱,亦以男性为中心。女子入谱不占独立一格,只能在其父母名下书写名字,适于某家。 民间称谱书、谱单为某某宗谱、某某家乘。如在沈阳收集到的有《依尔根觉罗宗谱》、《佟氏宗谱》、《瓜尔佳氏宗谱》、《马佳氏家乘》等。清皇室修谱则称为“修玉蜗牛养殖dié”,每逢修玉牒之年,则设立“玉牒馆”专司其事。不管民间还是皇族,谱书的编修大多选择在“龙虎之年”。但家族人丁不旺的,也有选“鼠”年修谱的。一般三十年一修,“三代不修即为不孝”。 研究满族家谱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满族家谱是研究满族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是研究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宗族制度、地方史的珍贵资料。它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这是因为家谱主要记述某一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迁移和婚姻情况,家庭成员在科举、宫封名shì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及家族的管理、教化族众而制定的族规、族法等。因此,家谱是一种能真实反映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