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城精神驰笔
作者:薛梅
来源:《乡音》 2019年第12期
    薛梅
    点亮心灯
    一阵急雨过后,太阳照亮了大地。李运昌
    我们驱车赶往宽城满族自治县。这是此次承德期刊联盟“生态文明采风采访”创作活动的又一站。雨后的山峦愈发青翠,山路两侧奇峰异谷,美不胜收。
    品味宽城,我不时惊叹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很多语言天然带着出奇制胜的效果。宽城,这个县城的名字,咋读就让人有一种心宽体胖的满足感应,再看到沿途张贴的宣传语:“宽山宽水宽天下,满族满乡满风情”,更是忍俊不禁,会心而笑。低头问询百度,方知宽城是因元设宽城驿,明筑宽城河而得名。清顺治年间旗人开始向宽城聚集,1963年建县,1989年成立宽城满族自治县,积淀了近400年满族发展历史和浓郁的满族风情,也呈现出多民族和融共美的文化理想。
    我的心绪随着车窗外一掠而过的民间风物而自由穿梭,一面领略着宽山宽水的怡然,一面穿越天下更迭,在苍翠漫山、碧流清河的所在,寻到一处驿站的遗址。疾蹄飞奔的驿马,穿梭奔波的信使,江湖仗剑的侠客,往来筹谋的商队,亡命天涯的孤旅,千年岁月,宽城容下了多少传奇,多少肝胆,多少苦泪,多少成败。在慨叹和怅惘中,我的思绪又飞上了喜峰口长城,大刀队豪迈的战歌依然响彻耳畔,我到了一种源自于精神气度的凛然和彪炳。难怪宽城的山水如诗如画,美从来不是单薄的,美总是出于丰富,丰富的自然、人事与深情。
    宽城于我并非初来。之前我对宽城始终是直觉的喜爱之心多于人文精神的探究。这的确也印证了人们常常对一个地方的喜爱是不得要领的说法。比如,我最初对宽城的喜爱,以为是那里独有的花卉“天女木兰”与我的出生地“木兰围场”共有一个传奇而美丽的“木兰”二字,又以为是源于几度与友人同游素有“北方小桂林”“十里画廊”之称的塞外蟠龙湖,山山奇骏,水水碧透,两山夹镜,渔舟轻漾,彷如自己置身其中,活脱脱生出了一颗出尘之心,如仙女凌波,如美人鱼玲珑。平凡的生活在神性中得以飞升,在一个叫宽城的地方,成为我心心念念的人间胜境。
    而这次到来,是我第一次带着“生态文明采访”主题任务而来,跟随着固定的采访路线而来。和50多位承德本土作家一起,我们走访了宽城博物馆、神栗集团、王厂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喜峰口长城、蟠龙湖景区……三天来,我们进车间,钻大棚,穿林间,攀大山,登长城,巡湖区,亲眼见证了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斐然,见证了宽城人民求真务实、坚定文化自觉自信的可贵精神面貌,宽城不愧
为全国绿化模范县,被誉为“自然山水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
    考察生态文明建设,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考察实现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有效机制。生态是个大语境,对于每一个城镇来说,生态都具有它独特的标识度。那么对于宽城而言,支撑这个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生态文明”的魂到底在哪里?这是我急切思考的。我像信徒一样开始观想我走过的这片热土,我不停地追问我自己,这里到底是什么给我留下了最强的震撼?
    很多时候,点亮眼睛是来自心灵的诉求或共鸣,而点亮心灯,则更多是来自思想的淬炼和境界的提升。我知道,那穿越时光不断叠出的古代驿路,那长城上砍向鬼子大刀的凛凛寒光,那革命老区王厂沟牺牲的壮烈,那在深山之中高高耸起的烈士纪念碑,还有潘家口库区移民作出的巨大牺牲……像一声声惊雷,一道道闪电,迅疾点亮我的心灯,并放射出“精神不死”的熠熠华光!
    这一刻,我到了宽城生态文明之魂,那就是人文生态的精神高度。2019av明星人气排行榜
现代农业项目
    灵魂在高处百变大咖秀张亮
    我不能不回望这个青翠山峦环绕的小山村。
    王厂沟,已不仅仅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它是一座涵养着民族精神的丰碑,与天地永存,共人心长在。
    历史翻到那个战火纷飞、祖国遭受蹂躏的灾难的三四十年代。作为山高林密、峰险洞多、沟壑纵横、三面环山的偏远之地,位于孟子岭乡西北一隅、方圆50多平方公里的王厂沟村,迎来了它在中国革命史上辉煌的一页,成为我党抗日武装出入长城、沟通冀东热南、扩大游击区、发展战略村、建立根据地的中心站,又是冀东党政军机关所在地。
x玖少年团成员    为了粉碎残暴的日本关东军在长城沿线制造的横跨冀东、热河、辽西和察哈尔部分地区的“千里无人区”,为了解救在“烧光、杀光、抢光”的暴行下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老百姓,驻扎在这里的战士们,一次次在李运昌、李楚南、李中权等将领的指挥下,完成了王厂沟伏击战、棒子沟战斗、保卫冀东报社战斗等战役,立下了赫赫功勋,20名战士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面对日寇疯狂的“扫荡”,王厂沟众不惧危难,誓与战士共存亡,他们建立交通站,及时传送情报;成立青年保护组,站岗放哨;同时积极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全村共有35名共产党员和29名抗日积极分子壮烈牺牲。
    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小山村不惧疯狂的豺狼;是什么力量,让这些普通的民众心中燃着希望之光?站在大北山口,我长久地望着这青山如黛、天蓝云白、阳光下庄稼拔节、古朴静美的村落,沉入到一种灵魂的洗礼之中。
    当缅怀成为一种自律,当铭记成为一种自觉,我知道,那些灵魂站在高处,在对我们深情瞩望。
    王厂沟的历史就是一部精神史。14年的抗战岁月,无数的鲜血汇成一条河,无数的灵魂在波光中荡
漾;无数的汗水汇成一条河,无数的动人事迹荡气回肠。悠悠的瀑河水,穿村而过,它见证了一切苦难与荣光,也见证了民心与永不熄灭的信仰。
    王厂沟,真的不单纯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它是不死之魂!
    这个活着的村庄告诉我们为什么活,它给生命最真实的解读,它给灵魂最深沉的礼敬。抗战是英雄,建设是模范。王厂沟人秉承着英雄的遗志,在党的关爱老区、脱贫致富的政策领导下,爱护家乡,建设家乡,如今的王厂沟村已是旧貌换新颜,开通了山区公路,发展了农副产品贸易,搬入新居,建造新校舍,挖掘红文化资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个悲情时代已经过去,一个幸福的美丽乡村已经走来。
    我怎能不回望这个青翠山峦环绕的小山村。
    坚毅的脊梁
    我们夜宿蟠龙湖。第二天乘船前往喜峰口“水下长城”。
    这是长城历史上最奇特的一段,宛若蟠龙,从山脊而入深水,饱吸水气之后,一鼓作气腾空而出,又穿云破雾,蜿蜒而上另一峰顶。尽管蟠龙湖的得名,并非源于长城,而是因潘家口水库在空中鸟瞰
湖面恰似一条巨龙蜿蜒游动而得名。但用长城状龙,也是妥帖,何况龙之为中国精神、中国气度,也恰是长城精神的象征。
刘公岛景区
    长城的精华在河北,河北的精华在承德。承德保存最完好的一段长城在滦平县金山岭长城。而宽城满族自治县的这段“水下长城”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奇观。40多年前,为民生大计,潘家口水库在承德宽城和唐山迁西两县的交界处横断滦河,横空出世,随之造就了交界处的喜峰口长城一段城墙和两个城堡潜入水下。这是一段明长城,是通往北疆和东北边陲的咽喉要道。
    长城,始终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魂。
    沧海桑田,朝代更迭。走进新时代,长城依然以魏巍的雄姿、坚强的体魄,将坚强不屈的精神立在山水之间,挺起了整个民族坚毅奋进的脊梁。
    登上喜峰口长城的断壁残垣,仿佛与在历史默默对语。有些人已经消散在历史之中,而有些人却如长城一样活在人心深处。正如喜峰口水下长城的奇特,喜峰口长城抗战,更是中国人民抗战史上一场奇特威武的战斗。这一段家喻户晓、可歌可泣的历史,在教科书读到时就已热血奔涌,如今亲到实地感受,更有一种“沧海一声吼、胸中荡层云”的豪迈。
    眺望烟雾笼罩中的蟠龙湖,一幕真实的历史场景,在水幕中倒映回80多年前。
    那时,丧心病狂的日本侵略军正在中国的大地上肆意烧杀劫掠,步步紧逼长城一线,平津处在危急之中。宋哲元、张自忠、赵登禹等爱国将领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临危受命,坚守长城一线,殊死抵御日寇的进犯。这场生死搏斗的正义之战,得到了中共地方组织和抗日民众的支援,与残暴的日寇苦战7昼夜,杀伐声不绝于耳,声势震天。最终我们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歼敌五千人,二十九军“大刀队”一战成名。这次战役,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用大刀砍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并由此诞生了著名的抗战歌曲《大刀进行曲》。当年的日本《朝日新闻》这样记载:“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
    扬国威,立民心,喜峰口长城将民族的精气神凝于中国大地最美的山水之间。蟠龙湖碧波荡漾,像打开的一部自然之书,在长城深沉的诵读中,一页页翻看,又一页页合上。
    如果历史是镜像,那破镜而出的高潮部分,一定是在当下。我忽然读懂了宽城的“宽天下”。与其说我眺望的是历史,莫如说我眺望的是未来。
    碧水丹心
    春天的蟠龙湖望一眼就令人着迷。
    典型的“两山夹一水”地形,在清晨雾起时,如入仙境。神姿仙态蟠龙湖的山,一点儿也不夸张。水
是静止的,将两岸山影尽收,对称而出的奇峰、怪石、陡崖、悬壁,在水的映衬下,皆上下对称,通体碧翠,高低有度,凹凸有致,宛若玉品雕件,有文人的雅意扑怀。若再有一叶渔舟停泊在水中央,那渔夫撒网的剪影则将一天的温情同着朝阳的初升,缓缓浸透人心。
    山有来处,水有去向,人有归程。当我们从山上下来,继续荡舟湖面,靠近素有“缚苍龙,蓄滦水,高峡出平湖”、位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葛洲坝和丹江口水库大坝的潘家口水库大坝时,我们不由谈论起早在2016年跟随承德市文联组织的“潮河情·滦水行”京津冀三地媒体记者作家采风采访活动,走进潘家口水库的情景。那次我们为潘家口水库的建造和库区移民的搬迁、留守等问题,在库区沿岸农舍中抽样走访。1975年,为了支持开发滦河水利,引滦入津、入唐的骨干工程,潘家口库区的渔民响应国家号召,前后两度搬迁33,000多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如今,潘家口村这个曾经在水湄山间休养生息的小村落,已经沉寂在50米深水处30多年了,这个村名也彻底成了历史。
    据详细资料记载,潘家口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37万平方公里,最大库容29.3亿立方米,水面面积7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可调节水资源19.5亿立方米,每年向天津供水10亿立方米、唐山9.5亿立方米。截至目前,30多年间累计向两地供水约320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天津、唐山两地的工农业和城市用水,同时减轻了密云水库供水压力,维护了下游人民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