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歌曲歌词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
吴谨言个人资料简介樊凯宁  马春玉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伴随网络的发展,流行音乐受到人们的喜爱。其中,旋律独特、歌词优美的古风音乐不断受到关注。无论是音乐界还是学术界,都没有一种关于古风歌曲的准确、权威概念。然而,众人对古风歌曲的歌词都有相对一致且稳定的看法,古风歌曲的歌词倾向于化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和历史典故,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学中意象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画面感和故事感。笔者将古风歌曲的歌词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古风歌曲歌词对中国传统诗词的传承情况,对古风歌曲歌词的发展作出客观评价,为古风歌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古风歌词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的主要方式
高性价比轿车古风歌曲歌词用不同的方式继承中国传统诗词,或直接以古典诗词为词,谱上新曲,或是化用古典诗词名句,为己所用,亦或者依托古典诗词的意境再创作。
(一)巧用旧词谱新曲
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名家名作为词,配以名曲,或重新谱曲,将古典诗词以吟唱的方式再次展现在大众面前。这一类型的歌曲代表作有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以苏轼的千古绝唱,佐以梁鸿志的曲,配上邓丽君多情哀婉的嗓音,令人沉醉。又如网络歌手奇然、沈谧仁的《琵琶行》,以唐代诗人白居易同名诗歌为名为词,辅以琵琶、古琴等传统乐器作曲。此类歌曲所在专辑大多以“高考必备曲目”或“高考背书系列曲目”为名,可见于青少年理解记忆名家名篇有辅助性作用。
(二)化用古典名句
化用诗词典故为古风歌词的主要表现之一。如择荇作词,HITA演唱的《采薇》,大量化用历史典故。“彤云出岫”化自晋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一句;“将柴扉轻叩”则化用唐代刘长卿的《缝雪芙蓉山主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副歌部分则是对《采薇》一诗的意境化用。《采薇》一诗本是借用杨柳和雨雪的意象表示时间的更替,从而表达一位解甲的征夫在归途中的感慨,此处借用年华流逝之词,表达青梅竹马间相互试探的少年情愫。歌者简言,听者会意,真乃妙辞。
(三)依托意境再创造
电影演员李健随着古风歌曲的不断发展,对传统诗词进行编曲或者改编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创作者们开始依托古典诗词的意境,根据想象或者亲身经历进行再创造。如不道音乐、莫忘的《项脊轩志》,以明代
文学家归有光的同名回忆性散文《项脊轩志》中回忆自己的妻子的文段为据,依托“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以缱绻委婉的语气,细细道来归有光及妻子年少时那段举案齐眉的寻常夫妻岁月,将散文中的“南庭旧阁”、“桂影”、“枇杷树”等意象融入其中,描绘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曲中“执笔愿为你画眉入妆”则化用自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无论朱诗深层含义究竟如何,其表面都是描写了新婚夫妇恩爱之举,选择了画眉这一举动,赋予这一行为以特殊含义,这种面对面细细描眉的闺阁之乐,只会出现在关系
融洽的夫妇的日常生活中。
二、古风歌词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的价值
古风歌曲依托中国传统诗词,吸收中国传统文学精髓,雅致动人的歌词搭配优美动听的旋律,做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古风歌曲在各大音乐平台中都拥有较高的播放量和较大粉丝数,成为流行音乐中的一朵奇葩。对中国传统诗词的吸收借鉴和再创作,不仅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指明新的方向和道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有重要意义。
(一)丰富古风歌词的文化内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乐坛开始向大众开放,各种类型的流行歌曲在大街小巷流传,呈现出市
猿巨人场化的倾向。很多广为人知的流行音乐的曲调旋律琅琅上口,歌词却令人无法理解。如早期林俊杰《背对背拥抱》“我们背对背拥抱”;《江南》“圈圈圆圆圈圈/天天年年天天的我”,后来花粥的《盗将行》“你的笑像一条恶犬/撞乱了我心弦”等等,歌词乍一听朗朗上口,其实禁不起推敲,且内容过于单薄。立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古风歌词,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吸收中华文化的精髓,给大众带来一种诗意的回归。典故的运用,诗词的化用,意境的套用,都给予古风歌词以根植之所,使其内容更为充盈,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古风歌曲化用中国传统优秀诗词,进一步传播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古风歌曲丰富了传统诗词传播的方式。人们系统接受传统诗词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育,离开校园后,除从事和传统诗词相关工作的以及特别爱好诗词的人,其他人很少会再主动走进从中国传统诗词的世界,接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而古风歌曲的歌词对中国传统诗词的借鉴和创作可以带给广大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吟唱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国人的文化自信。在对外传播中,古风歌曲承担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例如歌曲《青花瓷》在动听的旋律之外,吸引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古风歌词传承中国古典诗词时的局限
古风歌曲的走红吸引一大批的音乐创作者投入其中,但由于存在创作者的水平良莠不齐、受商业资本
的驱使、对市场的顺应和对大众的迎合等现象,不少古风歌曲歌词粗制滥造、问题颇多,在对中国传统诗词的借鉴中存在各种局限性。
(一)境界狭窄
古风歌曲的歌词多叙事,然多局限在家国天下或深宫闺怨、儿女情长之上,前者壮阔萧瑟,后者缱绻缠绵。曾有网友调侃,古风歌坛经久不衰的四大主题当为“青梅竹马长大后嫁做人妇”、“战场为国捐躯导致媳妇守寡”、“有钱没钱都要喝酒泡妞”、“江湖厮杀不如媳妇一笑”,大多情节换汤不换药,鲜有内容新颖、风格清新的歌曲出现。以古风界出名较早且代表作较多、普遍评价较高的河图为例,其《倾尽天下》作为古风界的开山之作,胸怀开阔,少年意气洋溢其中。而后世乐坛中较为优秀的《叹郁孤》等曲,“空庭梦/半生酣/只为求得此生一寸心安/抬眼
(下转第45页)
摘  要:古风歌曲是依托新型网络媒介而被人们逐渐关注的一种音乐风格,其歌词文本与中国古典诗词关系密切,或直接以古典诗词为词,谱上新曲,或是化用古典诗词名句,为己所用,亦或者依托古典诗词的意境再创作。古风歌曲歌词对中国传统诗词的吸收借鉴和再创作,不仅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指明新的方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有重要意义。但同时,古风歌曲歌词在传承中国古典诗词时存在境界狭窄、语病丛生和辞藻堆砌等问题。
关键词:古风歌词;中国古典诗词;价值;局限性
(上接第43页)
望/是狼烟/迟迟不见当年的独我言/山水觅/却不现”,均描绘相似情境,男儿也曾志在天下,儿女情长都成为绕不去的坎,格局狭窄,局限在“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悲伤之中,困顿其中而无法自拔。
(二)语病丛生
音乐创作者在作词时,由于文化水平的不足,遣词造句存在语病,不符合逻辑。如李袁杰的《离人愁》首句“春去白了华发落寞了思量/剪下一缕愁丝遮目让人盲”,“华发”本就是白发,又何必“白了”呢?又如《肝肠寸未断》“霸王收起剑,别姬也已走远”,“霸王别姬”这一流传千古的故事,作者连“别”字究竟何意都未曾搞清,更别提曲名的生搬硬凑了。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一味追求押韵和文采,反而不顾词意和逻辑,本末倒置,不仅不能够给大众带来美的熏陶,反而成为不知所云的低水平作品。
(三)辞藻堆砌
古风歌词以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及名句化用为特,然而,在目前的古风歌曲中,存在大量辞藻堆砌的作品。乍一看文辞华丽韵味十足,细细推敲就能发现作词者文化水平不高,对基本的典故理解不当。如近年来很火的音阙诗听的《红昭愿》,仅仅是在歌词中进行浮躁的拼凑,内容空洞,前后矛盾。
有网友指出,古风歌曲歌词创作中,时间就用“夜未央”、“韶华”、“千年”;地点就用“长安”、“江南”、“人间”;人物就用“少年”、“伊人”、“离人”等,可以说很准确d地描述了古风歌曲中辞藻堆砌的乱象。古风歌曲的歌词中时常出现无病呻吟的爱情故事和堆砌的词藻,受众必须着力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
根植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古风歌曲,以套用诗歌、化用名句或依托意境再创造等形式不断发展。其存在不断丰富古风歌词的文化内涵,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于树立文化自信有直接意义。然而,古风歌曲在对中国传统诗词的借鉴创作中,仍然存在境界狭窄、语病丛生和辞藻堆砌等问题。虽然局限性颇多,但通过对其中问题的发现和探讨,我们相信并期待在未来的发展中,出现更多优秀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古风歌曲。
参考文献: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1]柳犁:《从古风音乐的兴起看传统音乐文化的回归与延续》,《戏剧之家》,2015 年第22期。
[2]梁慧敏、孟修祥:《诗乐合一——李白诗歌艺术论之一》,《江汉论坛》,2004年第11期。
[3]冯译允:《古典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潮流中的发展研究》,《大众文艺》,2016年第2期。
[4]胡冬晴月:《论古风歌曲歌词的叙事性与文学性》,《职大学报》,2020年第2期。
作者简介:
樊凯宁(1997—),性别:女,汉族,籍贯:江苏扬州,现就读于扬州大学文学院19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字学。
马春玉(1996—),性别:女,汉族,籍贯:安徽天长,现就读于扬州大学文学院19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扬州大学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论古风歌曲歌词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与创新》(项目编号:X20200063)结项成果。
例如在《窦娥冤》“魂旦托梦”这一折中,窦娥的鬼魂进入自己父亲蒙正, 诉说自己冤屈,要父代为报仇。再比如,《神奴儿》第二折,神奴儿给老院公托梦,要求老院公替他伸冤。还有孔文卿的《东窗事犯》岳飞父子抗金屡战屡胜,却被奸人秦桧诬陷,含冤而死。岳飞向宋高宗托梦,要求朝廷昭雪。还有《昊天塔》第一折中,父兄冤死之后给杨景托梦,诉说自己的悲惨状况:“把骨殖吊在幽州昊天寺塔尖上,每日轮一百个小军,每人射我三箭,名曰百箭会,老夫疼痛不止。”[6]再比如关汉卿的《西蜀梦》第三、四折,关羽张飞“壮志未酬身先死”于是鬼魂托梦给刘备,希望能够复仇。这些鬼魂托梦以达到或是伸冤或是复仇目的的戏本,本质上都是主人公对邪恶势力与不公平的遭遇不屈服、不妥协、负隅抵抗的精神。在这部作品中,伸冤复仇的内涵从个人上升到了国家。由此可见,鬼魂形象是剧作
家们内在意识的外化,鬼魂复仇是剧作家们对清明社会环境的美好想象,剧作家们借鬼魂复仇,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
结语:梦意象大量出现在中国古代戏曲尤其是戏曲繁盛的明清时代,中华历史积淀、人们的审美习惯和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环境共同塑造了这一特征。梦意象作为中国古代戏曲作品中一个独特的审美存在,不仅为戏剧美学的发展涂抹了光鲜亮丽的一笔,也丰富了戏剧理论研究的宝库,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及影视艺术创作提供了可资的借鉴,对梦意象的研究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鬼的生长》见周作人著《夜读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2]詹石窗《元代道教戏剧的象征性》,1994年6月《戏剧》,戏曲研究月刊。
[3]马克思《(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9页。
[4]孔颖达.礼记正义[M].郑玄注,吕友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王德兵. 明清戏曲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14.
[6]冯保善.明清通俗小说中的戏曲传播[J].明清小说研究,2009.
作者简介:
杨佩璇(1999.5),女 ,汉,山西省太原市,本科,研究方向为戏剧戏曲。
八一建军节演讲稿吴佳瑜(1999.11),女,汉,陕西省延安市,本科,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郭豪杰(1998.5),男,汉,陕西省咸阳市,本科,研究方向为戏剧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