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全球化经济层面看,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传统的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复归。这次经济危机不能简单地看成美国经济的危机及其扩散效应,它是全球化经济的总危机。美国人过度消费、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不力只是这次危机的技术性原因,从根本上看,这次危机是全球化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资本的逐利本性、全球化经济的无序竞争和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的缺失是其深层根源。因此,它首先是实体经济的危机。无论美国经济短期内能否实现稳定,如果没有新的技术革命或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水平的提高,全球经济将长期陷于低迷。
从2006年开始,美国的次贷问题逐步显现,2007年8月这场危机全面爆发。危机爆发前后,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潜在影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由30个发达国家组成的OECD曾经预言,美国经济因次贷危机难以避免下滑,但欧洲将接过美国的接力棒,推动OECD各国的经济增长。这种展望认为美国的次贷危机可以与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势相分离。然而,经过2年多的治理,美国次贷危机不仅没有痊愈,反而引起更猛烈的次级债务危机和
全面的金融危机,并引起实体经济的收缩。与此同时,这场危机逐步向世界各国扩散,发展成为一场全面而深刻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样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在哪里?其演变趋势如何?下面,先从经济全球化视角分析。
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收入分配完全由市场决定,并且,在资本主义早期,劳动力供给往往大于需求,处于过剩状态。因此,劳动力价格即工资一般被压缩到仅仅维持生存的水平,甚至达不到劳动力价值的水平,其收入无法维持正常的城市生活需要,即城市中生存最基本的居住、就医、就学的需要。而另一方面,资本却能在几乎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低消费、高积累、高投资和工业生产的外延扩张是这一生产模式的基本特征。由于消费压抑和强烈的投资冲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总是要大幅度慢于生产能力的增长,生产的快速扩张和消费力的相对缩小便构成最基本的矛盾。但是,在存在经济扩张空间的情况下,这一潜在矛盾不会成为现实,投资需求会弥补消费需求的不足。相反地,由于高积累、高投资,通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快速外延扩张或外延扩张与产业升级相结合,能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并把越来越广的领域卷入这一生产方式中。因此,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具有历史合理性,它为一种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
就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化经济而言,由于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化经济层面的一定程度的复归,这一生产方式内在的基本矛盾必然在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特征方面得到体现,演讲的技巧这必然也会影响到该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全球化经济中的表现形式。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某些国家的信用制度和虚拟经济也已经发展到无以复加的水平。这也会影响到全球化经济条件下的国际经济关系。综合这些因素,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
卢嘉丽照片第一、最终消费在社会需求中所占比例相对下降,工业生产在发展中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扩张,全球经济呈现一种投资拉动型特征。从全球化经济层面看,一方面,国际资本在世界各地自由流动,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另一方面,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者的生产条件和社会福利缺乏制度性保障,劳动者的收入被压低到无法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水平,他们作为城市中的生产者,其收入根本不足以维持本人及其家属在城市中最基本的居住、消费、就医、就学等方面的需要。在这种条件下,国际资本能够在全球化经济中实现利润最大化。与此同时,不仅发展中国家数以亿计的低收入者处于很低的消费水平,这些劳动者还为发展中国家的高收入者和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变相的福利,使他们能够把日常消费支出减少到最低限度。可见,不充分认识数以亿计的低收入劳动者在全球化经济中的作用,就不能理解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快速扩张和全球经济
的长时间繁荣,也不能理解全球资本扩张条件下大量过剩资本即所谓热钱的存在,更不能理解全球经济危机的深层根源。
第二、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趋于扩大,房地产业成为各国经济最后景气的支柱。随着经济全球化条件的成熟,发达国家的资本和传统产业像洪水一样奔涌而出,浩浩荡荡流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一起,促成了长达10多年的全球性经济繁荣。然而,这也弱化了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仅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迅速扩大,如果撇开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廉价商品带来的变相的福利的话,即便是发达国家,这方面的差距同样趋于扩大。信息技术革命及其新经济促进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繁荣,但是,发达国家的福利水平不仅没有提高,一些高福利国家为了减缓资本和产业外移,还一再尝试降低已有的福利水平,出现了福利保障倒退的趋势。
第三、国际分工逐步陷于“过度化”。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紧密相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的演变使东西方之间的“铁幕”被打破;亚洲“四小龙”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就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使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大国逐步认识到了自身在甲方乙方2开机
对外开放中的成本优势,相继走上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道路;信息技术革命则使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成为可能。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世界各国在经济全球化方面较为顺利地达成了共识。美国不遗余力地推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自由化,发展中国家则积极主动地争取加入WTO。这种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了世界各国的分工。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最大限度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除服务业外,美国等发达国家则主要依赖于高技术产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一种垂直分工格局。这种分工在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东南亚和中国大陆之间表现得最为典型。东亚经济特别是中国大陆经济的高速增长,离不开这种国际分工的发展。应该说,这种国际分工最初是合理的,它也是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10多年世界经济繁荣的基础。但是,这种国际分工又具有不稳定性。由于高技术带来的垄断利润不可能持久维持,当高端消费市场趋于饱和之后,高技术产品必然要大幅度降价。为此,生产商为弥补价格下降带来的利润空间压缩,必然将高技术低端产品或高端产品的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时,就整个国家来说,消费市场的扩大并不能弥补高技术产品价格下降造成的收入减少。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源。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中美贸易失衡并不是单纯的中美两国的问题,它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演变的必然结
果。随着美国与东亚各国的国际分工的深化,中国大陆作为发展中大国和劳动力大国,成为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最终聚集地,成为世界性生产工厂。这样,随着国际分工过度化的发展,由此引起的贸易失衡首先会在国际分工体系的高端国家和低端国家之间突出出来。但是,中国的出口产品并不是单纯的“中国制造”,而是一种“世界制造”,因此,中美贸易失衡的表象背后,存在着美国与整个东亚地区的国际分工过度化问题,中美贸易失衡仅仅是国际分工过度化的集中表现。
生生世世爱总的说来,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不是哪个国家的危机,而是全球化经济的总危机。如果这一基本判断成立的话,无论美国经济在短期内是否实现稳定,从长远看,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一个长期低迷的阶段。当然,暂时稳定之后会有恢复性增长,但要迎来下一次全球性经济繁荣,可能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新一轮繁荣的到来,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其中一方面:一是出现新的革命性的技术革命,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二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大国能否大力完善福利保障制度,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实现福利全球化,且同时加快城市化进程。健全发展中国家的福利保障制度,提高其城市化水平,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全球化经济的供求失衡问题,也有利于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从而缓和国际分工过度化引起的国际贸易失衡。这样,现有技术的潜力能够进一步发
挥,使大量发展中国家的普通民众分享到经济发展和知识进步的好处。在上述两方面中,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福利保障和城市化更具有可操作性。不在这方面努力的话,全球经济有可能在滞胀中长期挣扎,直到下一次技术革命的到来。
参考文献:
1、黄小军等,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国际金融研究》。
2、李德水,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若干判断,《红旗文稿》。
3、马克思,《资本论》。
4、 齐俊妍等,从长周期的发展看国际分工的重组和变化,《世界经济研究》。
经济08甲
包勋
089041010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