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图看懂辈分称呼,赶快教孩⼦,过年可别叫错了
中国是礼仪之邦,除了有表⽰⾃谦的说法,还依然保留着许多错综复杂的辈分称呼,稍不留神就叫错了!随着独⽣⼦⼥的增多以及⼀些礼仪的省简,⼀些辈分称呼也将消亡,今天,我们就⼀起来回味⼀下中国最原汁原味的辈分与称呼吧!
⼀张图看懂中国辈分称呼
辈分尊称⼤全
1、祖辈
函授毕业自我鉴定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祖开始。⾼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祖(⿐,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义是指所有⽗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
(2)祖⽗:⼜称为“王⽗”、“⼤⽗”、“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来称呼祖⽗;如今对祖⽗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可以称为“⼤母”、“王母”、 “重慈”。⼜因古⼈有妻有妾,所以祖母⼜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以称母亲,⼜作为对已婚妇⼥的较⼴义的称呼。
(6)堂祖⽗、从祖⽗、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兄弟妻⼦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之⽗。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王⽗”、“王⼤⽗”、“太公”、“曾太公”等称呼,⽐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liuqiangdong3、⾼祖辈
(1)⾼祖:即曾祖之⽗,古今多称为⾼祖⽗,也有称为“⾼祖王⽗”、“⾼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祖。
(2)⾼祖母:指⾼祖之妻,或称“⾼王祖母”。
4、⽗母
(1)⽗母:⽗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母”、“双亲”、“⼆⽼”、“爹娘”等古今通⽤的合称外还有“⾼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笔下的“所⽣”、“椿萱”等对⽗母的代称。
(2)⽗亲:是对⽗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亲为“公”、“翁”、“尊”、“⼤⼈”、“严君”、“爷”、“爹”、“爸”、“⽼⼦”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语,称⾃⼰的⽗亲可称“家尊”,称对⽅的⽗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较⼴义的称呼,宋代开始⽤作对祖⽗之称,魏晋南北朝就⽤作对⽗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都和“母”相似,⼜⽤作对成年妇⼥或⽼年妇⼥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的母亲去世或离异,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母:在古代⼀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的⽣⾝母亲为“⽣母”或 “本⽣母”。
(9)庶母:在古代⼀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的⽣母是正妻,则称⽗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在古代⼀夫多妻制的家庭中,⽆论⾃⼰的⽣母是妻或妾,对⽗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12)义⽗:指是在⾃⼰的⽗亲之外再拜认某⼈为⽗,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愿等意。
(13)义母:指是在⾃⼰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为母。
5、与⽗亲相关的亲属
(1)诸⽗、诸母:是对⽗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对⽗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叔⽗”
或简称“伯”、“叔”。古⼈偶尔将⼏个叔⽗按伯、仲、叔、季的排⾏次序,分别称为“伯⽗”、“仲⽗”、“叔⽗”、“季⽗”。(3)伯母、叔母:是对⽗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对⽗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今),⼜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姑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的称谓。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坚果
(1)外祖⽗:对母亲的⽗亲,称其为“外祖⽗”(与今同),⼜可称为“外翁”、“外⼤⼈”、“家公”、“⽼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称为“姥姥”、“⽼⽼”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些修饰或补充性⽂字,如:“舅⽒”、“舅⽗”、“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姨母之⼦⼥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7、考妣
称谓大全“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母的异称,⽆论⽣死均可⽤。秦汉以来,⽗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来对死去的⽗母之称。
⽽且,考妣不仅⽤来称死去的⽗母,死去的祖辈乃⾄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的美称,但⼜⽤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如:“夫⼦”、“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良⼈” 、“郎”、“丈⼈”、“君”、“⽼公”、“官⼈”、“汉⼦”等称呼丈夫。
(2)妻⼦:是由古⾄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妇”、“室”、“君”、“夫⼈”、“娘⼦”、“浑家”、“内”、“⽼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为“公”、“公公”、“⽼⼈公”的前⾝。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伯”、“⼩叔”是⼀致的。
八大行星(5)⼩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之⽗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冰翁” 外舅” “外⽗”、“妻⽗”等代称。
(2)岳母:对妻⼦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来对妻⼦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姨”、“⼩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称为“昆”。今天则可⽤“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出排⾏,或以数字为排⾏,或⽤伯、仲、叔、季这些排⾏常⽤语等。(“哥”,古代是⽤得⼗分⼴泛的称呼,可以称⽗、称兄、称弟、称⼦。)
(2)嫂:对兄的妻⼦的称谓,或称“嫂嫂”。
(2)嫂:对兄的妻⼦的称谓,或称“嫂嫂”。
为啥网页打不开(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兄⼥”,或称为“从⼦”、“从⼥”、“犹⼦”、“犹⼥”。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称“”,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外甥⼥”。
13、⼦⼥及与其相关亲属
(1)⼦:在古代是⼀个使⽤范围较⼴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作⼉⼦之称。
⾃⼰之⼦可称为“⽝⼦”、“孽⼦”、“不孝⼦”等,别⼈之⼦⼜可称为“令⼦”、“良⼦”、“不凡⼦”、“贤⼦”等。除此,还可
⽤“男”、“⼦息”、“贱息”、“⼉⼦”、“⼉郎”、“⼉男”等来称呼⼦。若有⼏个⼉⼦则有“长⼦”、“次男”、“幼⼦”等称呼。
(2)⼥:对⼥⼉的主要称呼。对别⼈的⼥⼉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义⼥:指不是⾃⼰⽣育的,⽽是收养的⼦⼥,⼜称“养⼦”、“养⼥”、“假⼦”。同时还有⼀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称为“息”,所以⼦之妻⼜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婿”、“⼦婿”、“郎婿”、“快婿”等。除此,⼥⼉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夫”、“半⼦”、“东床”“令坦”。⼥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般⼈都尊称其为“姑爷”、“姑⽼爷”。
(6)孙:对⼉⼦的⼦⼥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分为“孙⼉”、“孙⼥”,“孙⼥”⼜称为“⼥孙”。
(7)外孙:对⼥⼉的⼦⼥的称呼。⼥姓还可称为“外孙⼥”。
(图⽂来源 | 卓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