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屏世界2021/4
谈中美动画电影
中国传统文化人物的重塑与再加工
阴张放
摘要:文章主要对比分析了美国迪士尼影业制作的两部《花木兰》电影与中国本土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从选取主角的背景和对主角的改编与重塑两方面加以深入比较,揭示了美国电影业者和美国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仍然片面且浅薄,而国产新电影人则将我国传统文化精髓进行了完美诠释与升华。
关键词:哪吒木兰文化重塑
在2019年,占据中国内地票房第一的影片是一部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影片的主角是在中国有着近千年儒释道背景,具备深厚文化根基的神话人物。经过艺术再加工,影片中的哪吒貌似任性而跋扈,但其不同的面貌来自于创作者对中华文化更深层的挖掘,这一有皮有骨的哪吒呈现出的勇气与坚韧其实体现了真实的中华精神与中华文化。近年来,为拓宽创作维度,美国动画电影频繁从世界各国文化中汲
取创作灵感,在二十年前就制作了动画电影《花木兰》,这部动
封神演义的演员画电影翻拍的真人版电影也会计划上映。对比哪吒,由于形象特殊且出处简单,花木兰在美国动画中被重塑为一个具有强
烈女性独立意识的女英雄,失去了原作《木兰辞》中的本,成为了迎合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假木兰”。而这一改动也体
现了美国动画业者与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仍然浅薄,且缺乏尊重。
两部动画影片的背景与介绍
美国动画电影开启于迪士尼时代,得益于行业内的良性竞争,近二十年间许多动画工作室以日趋成熟的创作手法制作出了多部主题鲜明、情节动人的动画电影。这些影片不仅在全球收获了高票房,而且制造了相关的文化影响力。从上世纪末开始,美国动画电影创作者有感于本土文化的单一与狭隘,开始试图拓宽创作维度,涉猎世界多元文化,由此选取了在中国文化中被广为传颂的人物素材与经典形象作为蓝本,创作出了几部中国风的动画电影,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花木兰、中国国宝动物大熊猫,都被塑造成美式动画电影中的主角。由于美国动画影业精良的制作水准与成功的市场营销,这些影片在中国上映后大受欢迎,观众给予了影片较高的评价。原因也显而易见,中国观众具有包容的心态,非常欢迎且乐于在西方电影中看到本国文化人物。另外,美式动画成熟的制作方式使影片具备饱满的商业元素,带给观者视觉感官上的普遍满
足。而从已经上映的几部此类影片来看,中国汉字、中国绘画、中国功夫等文化符号都被借用为影片元素,演绎为影片背景,烘托并丰富了情节内容。
第一部根据中国故事改编的美国动画长片《花木兰》上映于1998年,而在2020年,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上映,前期的大肆宣传,加上影届重量级演员的加持,这部影片声势浩大。然而,作为迪士尼制作的《花木兰》动画电影真人版,这部影片从角设定、情节安排、主题概念来看,仍基本延续了旧版动画片《花木兰》的几乎所有卖点,商业风格明显,情感带入感极低。虽然翻拍之风在美国电影业界热度不减,但是,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人物作为主角,并改变成两版电影并不多见。况且,
权相佑老婆
博大深远的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孕育了数不清的奇人轶事,各类传说人物更是不胜枚举。那么,为何花木兰成为了美国影人的心头好,以至于斥巨资再度翻拍?
回想在2019年,取得了不俗票房的国产电影也是一部动画电影——
—《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电影运用了精湛的制作技术,结合扎实的人物重塑,将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赋予些许新意,把一个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神话人物演绎得生动而感人,从而收获了国内票房和口碑几乎一边倒的好评。很多观众对影片的主角选用哪吒都觉得既亲切又新奇,对影片传达的主题也给予了认可与褒奖。笔者认为,对比美国电影制作人偏爱的花木兰与我国动画电影的选角哪吒,可以发现:相较之下,美国的动画电影制作者只是借中国文化之表传达其主流价值观内核,而中国动画电影的新生力量则聚焦于传统文化人物的挖掘与重塑,真正体现了中国本土文化的活力与精髓。
两部影片主角的对比分析
哪吒这一人物最早见于元代神话典籍《三教搜神大全》,传世于明代神怪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经过近千年来民
传媒新思维
比较研究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4下
传媒新思维
比较研究
间百姓的口头加工与小说典籍的打磨润,其形象终定义为一位不畏命运,敢做敢当的少年英雄。其传奇故事并不仅仅诞生于一首词曲、一篇故事或一部小说,而是在数百年的文人造就与百姓的心口相传中演变成型。可以说,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儒释道文化,给予了神怪小说人物以丰富的背景与动人的
故事,而哪吒就是其中的代表。对于西方电影制作者来说,如果没有在中国浸润多年的生活经历或是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入的领悟和研究,绝对无法也没有能力以哪吒这类人物为原型来创作艺术作品。相较之下,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国民间虽也流传甚广,但关于她的事迹,唯一有迹可循、有文可依的作品,是一首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木兰辞》,这首叙事诗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子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然而,由于叙事诗体量有限,语言简练,加之这一人物有悖于当时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女子的形象,因此花木兰的传奇故事具有许多幻想空间。当现代西方人以自己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这一人物时,为其添加了较为夸张的设计与想象,将她重建为一个符合现代西方价值审美的另类叛逆女英雄。也就是说,一个源于一部中国传统诗歌的传奇人物,被善于猎奇的西方影人关注实属正常。毕竟美国熔炉文化即是拿来文化,其电影人
对于改编他国文化人物素来青睐有加,而在拿来之后如何改
写,则取决于美国文艺创作者的文化背景与个人喜好。至于与花木兰这个人物有关的中国真实历史背景与文化解读,他们其实不感兴趣,不愿探究,不加尊重。
叙事诗《花木兰辞》中的花木兰,虽代父从军有悖常规,但据诗文原文所述,其缘由有二:花木兰父亲年迈,家中并无长兄,而军令要求每家必须有男丁参军入营。彼时的花木兰不忍老父从军,一片孝心只为保住父亲安全,遂扮成男子成为军人。花木兰虽为女子,却不输男子,她不畏困难,出生入死,
最终履行了军人使命,披甲荣归,其爱国之心拳拳,对国家忠心可鉴。因此,究其本,诗中的花木兰孝亲、孝国,是孝道与爱国的代表与模范,这才是原著诗中对花木兰这一人物的塑造与定位。然而,在美版动画影片中,花木兰的父亲与家人要求她恪守妇规,谨言慎行,早日出嫁,而片中的花木兰偏偏特立独行,不喜女妆,不善女红,对一切封建礼教嗤之以鼻。因此,影片中她随后代父从军的举动,就自然被西方观众理解为其对命运的反抗与挑战,花木兰也就被重塑为了充满独立意识的女性代表。由此看来,在美式动画中,被重建的花木兰似乎成为了一个叛逆女性,她在封建男权当道的社会中,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是极具反叛精神的冒险之举,这与西方文化中倡导女性独立解放的导向相契合。这样以来,片中的花木兰已不是中国人千年来心口相传的花木兰,而是贴合于美国主流文化的“假花木兰”,有借用中国文化为皮囊、宣扬其本土意识流之
嫌。相较之下,中国社会丰富的宗教背景与精彩的民间传说使哪吒这一形象愈发成熟,层次丰富,历经了多年的润与积淀,这一人物善良纯真的本性得以传颂。而且,从闹海屠龙的顽劣小子,到最后成长为助周除纣的成熟英雄。哪吒这一人物经历了漫长的成长与嬗变,他将年少轻狂发挥到极致,却也将忠肝义胆演绎得令人泪目。中国文化历来兼容并收,有容乃大,认为知错能改即是善,哪吒经历了几许跌宕起伏,百转千回,最终选择勇敢担当,回归正义,恰恰阐释了这一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
结语
因此,从国产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观众看到的仍然是童年记忆中的哪吒,合理的想象与略微夸张的设计只是为了凸显影片主题,表达了他想要冲破命运符咒,做一个顶天立地问心无愧的真英雄,而这一主题也与中国文化中对真善美和英雄主义的阐释同轨。以“哪吒”为代表的中国新动画电影以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或民间传说中的经典人物为创作蓝本,不改人物品格中的精髓,以新颖的视角和精彩的想象为角重新构建了合理的情节,表达了既具先锋性又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思想意识流。对比近些年来以中国文化人物为主题的美国动画电影,国产新动画影片胜在有皮有骨,有保留有创新,既有对我国文化的深入探讨,也富含新时代背景下国人对我国文化的崭新理解与诠释。而对于美国动画电影从业者来说,反复重塑花花木兰,将她设定为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英雄形象,其实是用中国文化表象包装美式文化内核,其本质仍然是西方价值观,借用中国文化符号作为皮囊,真实目的是继续宣扬其本土价值与主流文化。可以说,被迪士尼青睐的花木兰是“美国化”了的花木兰,而对这一角的重塑与改写反映了美国电影业界甚至美国社会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了解仍然有限,对中国本土文明的认识仍然片面肤浅,并缺乏基本的尊重。(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栏目责编:邵满春
参考文献: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1]陈茂涛.影视动画中角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研究[J].戏剧之家,2018,(14):96-97.
[2]卢晓红.新媒体时代我国网络动画传承传统文化的趋势[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10(03):167-170.
[3]周著.《大圣归来》对传统的时代重构与创新[J].电影文学,2015,(21):109-111.
大片排行榜[4]王成凤.国产系列动漫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元素[J].电影文学,2015,(15):115-117.
[5]李朝阳.论国产动画片传统文化元素的开发[J].电影文学,2010,(06):39-41.陈浩民的妻子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