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在小说内容、人物刻画、叙事模式和艺术风格等方面都体现了类型化特征。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之所以形成类型化,主要是因为时代的要求、读者的阅读需求、作家的自觉追求以及文艺政策和文艺传统的影响。
关键词: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 类型化 公民的政治权利主要包括成因
从新中国成立到前的十七年,以反映战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历史小说已成为新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并形成了类型化创作热潮。仅长篇小说而论,十七年国内出版的长篇小说就达320部,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其中的主力军。当时深受读者喜爱的小说《红岩》、《林海雪原》、《红旗谱》、《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等作品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在短短十七年间曾掀起两次创作热潮,无论是思想内容、人物塑造、叙事风格等方面都体现了类型化、模式化。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刁民在都市时代社会和读者阅读的要求
谭希杰 奔跑吧兄弟黄晓明新中国建立之初,首先要稳固新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对内要肃清反动派残余势力以及敌特分子的破坏,对外还要对付以美国为首的敌对势力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封锁。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为了巩固政权,迫切需要建立新的道德规范。而任何时代,文艺活动都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文艺创作自然也和政治保持一定的联系,为一定的阶级服务。因此作家创作必然围绕新政权的建设,围绕新的道德规范创作出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是时代的要求。为了树立典型、形成规范,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进一步强化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体现了政治的要求。李英儒就说过作家“要选择对今天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使作品充溢着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情感。而时代精神就是“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就是“至高无上的共产主义风格”王若珊。[1]为了表现所取得的伟大的胜利、勃勃生机的新生活,解放初文坛掀起了颂歌浪潮,歌颂新中国,歌颂英雄人物,歌颂劳动生产成为颂歌的基本内容。要让子孙后代“从那些可歇可泣的斗争的感召中获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大信心和热情”。[2]梁斌在谈到《红旗谱》创作时说:“今天在文学作品里写起来,主要是写广大工农众在阶级斗争的英勇,这样便于后一代学习。”[3]因此在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出现了《红旗谱》、《红日》、《红岩》、《青春之歌》、《苦菜花》、《
烈火金钢》、《黎明的河边》、《党费》等一大批深受众喜爱的革命历史小说。就是要教育下一代“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任家萱的妹妹,在缅怀先辈们的英雄事迹时,懂得珍惜幸福生活,热爱党,热爱人民,努力工作。除此之外,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国发起了大规模的纪念建军30周年和建国10周年的征文活动,大型革命回忆录《红旗飘飘》、《星火燎原》也在广泛征稿,这一切都推动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创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