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观后感800字赵本山徒弟刘小光
观后感一
最近,我终于看完了海外版68集电视剧《走向共和》,这是我读研时就牵挂的一部电视,20XX年首映时,我正在读研二,可惜没等看完,中央一套就停播了(原因存在争议),以后忙于工作,一拖再拖,直至这两年教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彭平一主编的内部参考资料里多次提到此片,我想我该好好地完成这个心愿了。虽如此,由于这段工作太忙,我只能利用晚上稍有的空闲,每天看个一两集,直至两个月后,才终于看完。现在的感受,已不是当年读书时的那种激动而又挑剔的心情,而是有了较多的沉思与理解。
此片有三个地方让我特别感动,记忆深刻。一是李鸿章(王冰饰演)去世,慈禧太后(吕中饰演)接到急电后伤心无比的悲情流露,伴随着深沉的音乐响起,李鸿章临终遗言也一字一字蹦出,那种坚毅果敢、鞠躬尽瘁、实心任事而毫不顾身后名的忠肝沥胆,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王冰演得太好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李鸿章的本来面目,希望不会有太多的人再对他诟病不已。
第二个场景是谭嗣同戊戌变法失败后静坐家中从容被捕的情节,还有之前他诀别梁启超时说的那一席话: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唤后人;各国变法,无不流血,流血方能唤醒国人。死有何难,活着继续我们的事业,那才是真难。卓如,我为其易,君为其难,拜托了。伴随着激荡凄婉的音乐,他的绝命诗也慢慢道出: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虽然梁启超后来将此诗改为: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经有些学者论证)似乎更为大气,更有影响力,但我对电视能尽可能地还原真相的情节更加欣赏,其魄人心魂的力量丝毫不减,而我的眼泪也喷涌而出。
场景之三是宋教仁遇刺的情节。他一直不相信有人会暗杀他,可实实在在有这样的人,他为推进民国议会选举、缔造共和而付出的满腔热血只剩下无尽遗憾。黄兴愤怒地一遍又一遍说着:钝初,我要杀了他们,我要为你报仇孙中山(马少骅饰演)刚到日本,听到噩耗立即回国,并要求克强不要把灵堂撤了,他在钝初的灵堂前守了几天几夜,反复看钝初留下的《临时约法》修订稿,不停地痛哭自责:是我害了你,我对不起你他以为革命成功了,袁世凯接受了共和理念,是个新人了,就放手让钝初组建国民党参加国会竞选。他错了,宋教仁用他的生命再一次唤醒了孙中山,也再一次唤醒了我们的革命党,唤醒了我们的民众。
孙中山清楚地意识到要进行二次革命、三次革命、不把专制主义完全推翻决不罢休的继续革命的重要性。宋教仁惨烈的逝去,黄兴眼睁睁瞅着革命挚友离去的满腔愤怒,孙中山的反省与痛悟,又一次让我泪流不止。
此剧还有很多地方触人心弦,如徐锡麟起义后的慷慨陈词,孙中山剪辫时的血肉模糊,黄一欧告诉孙中山其父黄兴去世的消息时,孙中山与宋庆龄的悲痛欲绝的哀伤之情,最后一集孙中山身穿中山装作的意味深重的演讲很多很多的情节,
1
我真想反复咀嚼。每一集都拍得很精彩,虽然并非完全忠于历史,但它拍出了一部真正的历史剧应具有的那种深厚的历史感、时代感和荡人心魄的人文情感。我很庆幸我们今天能看到这么优秀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
观后感二
我最有感触的几部国内历史片就是《武则天》、《雍正王朝》,《大明王朝》和《走向共和》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浩瀚宏大的历史正剧,对人们映射中的历史人物以全新的视觉刻
画,时间跨度大,人物性格丰富、复杂,线索繁多却不杂乱,剧情可信度高、感染力强,回味悠长,口有余香。可喜可贺的是,后面这三部电视剧,几乎是相同的主创人员,而且每一部都在前一部的基础上有显著地提高,后期剪辑上较多地运用到电影手法,对内行、外行来说都超越了普通的电视连续剧所承载的元素。够彪悍,够犀利!
向佐在北京被打《走向共和》开篇便围绕着一个非常现实的主题:钱!钱钱钱钱,搵食艰难,揾钱不易,这已是亘古不变的难题,对于身处于经济危机大时代的我们更是感触良多。在电视剧里,缺钱已经不是个人的纠结,一个国家中,各个阶层都绞尽脑汁只为钱。清政丅府需要钱,一方面北洋水师需要扩充军备,一方面慈禧太后要修颐和园过六十大寿,但是国家没有钱,开源节流都拿不出这个钱。为了要钱,中堂大人可以低三下四求财政上拨款,为了要钱,太后娘娘把军费装进了自己的后花园。与此同时的日本政丅府也需要钱,要钱去发展现代化事业,要钱去打造大东亚共荣圈。与慈禧太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治天皇,他把自己的私房钱捐给海军,皇后也把金银首饰全部捐出来,头上没有了金叉银钏只有戴樱花。清朝,缺钱的不只是朝廷,地方上发展实业、办洋务也缺钱。农民起义军造反也缺钱。在海外,孙中山准备闹革命也缺钱;在国内,康有为发起变法改革也缺钱。没有钱,地球还是要转,甚至转得超出了预算,转得时代跌宕、英雄辈出,同时也妖孽尽出。选择钱这样一
个俗气的话题作为故事切入口,很现实很靠谱又带着一点幽默。
姜文演过的电视剧从清末到民国,是近代史上最混乱的年代,也是最惹人情思的年代。小时候看TVB,但凡看到这个年代的戏,我们都叫做旗袍与洋装时代。因为时值乱世,人才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演绎到极致,回忆过去,那些历史书中模糊不清的年代里,人最美花最艳故事最动人。
要怎么看待历史,是一个严肃却很自由的态度。拍历史剧的导演免不了要被人骂,说他扭曲历史,丑化伟人、美化汉奸等等。但历史要怎样看才算公正呢?态度,本来就是唯心的东西,见仁见智。即使有历史书为证,那写书的人也是有自己的立场的。一个历史人物怎样评价,并不是一门科学,他是不可以被盖棺定论的,因为一百个读者眼中会有一百零一个哈姆雷特。某些人,咳咳,某些人,要我们站在现代的高度历史制高点去看待过去,于是乎,封建士大夫极力维护已没落的王朝成了阻扰世界发展潮流的行为,于是乎,天平天国这样的愚昧流寇反而成了放抗封建专制的大英雄,这显然对处于那个时代的人物是不公平的,而且,你凭什么认为现在的观点就比过去先进?编《明史》的是明朝的敌人大清,它肯定要以情的政治立场去评价明的人,同理可证,二十四史非史也,后来人的意淫耳。所以,我对历史人物的看法是,永远不要去相信历史书上的,当然你可以结合你
2
到的数据,去相信你觉得可相信的,去摈弃你不愿意相信的,加上你自己去想象,在你的脑海中构建一个你认同的人物形象,就得嘎啦。反正,过去是回不去的,即使回去了,你见着历史人物本尊,你就能了解他吗?
《走向共和》的人物形象刻画,是一个巨大亮点,不同于故纸堆中看到的,以不同于以往的思维里固有的。在它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在电视台热播之际,就有人开始争议:李鸿章怎么变成了高大正面的形象,而袁世凯也近似于英雄人物。难道不可以吗?或者说,难道不是吗?
在现在的历史大片中,跨越时代的大背景并不少见,但大多数是家庭史诗,类似于一个艰苦女人在男权社会中成就自我的奋斗史啊、家族集团间的利益纠纷爱恨情仇啊等等,其中不乏佳片,如《大宅门》,连姜文、陈凯歌、张艺谋都来友情客串,当然烂片也是层出不穷,那个谁硬是把林语堂倾国倾城的一部《京华烟云》拍成了华丽丽的琼瑶式三厅戏。在这样的文化大环境中,《走向共和》的导演敢于把政治作为历史片的主题,是需要一定勇气和魄力的。在张黎导演的诸多电视剧中,不难看出他一直执着于某种政治理想,这种理
想在《雍正王朝》中表现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刀阔斧改革,在《大明王朝》中体现为文官集团与皇权、宦官的斗智斗勇,在 《走向共和》中,则体现为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寻。
观后感三
平时对电视剧不怎么感冒的我,最近迷上了一部电视剧,该电视拍摄于2003年,讲述的是自慈禧六十寿辰至张勋复辟20年的中国近代历史,该片仅在央视播出过一次就被封杀,据传闻该禁令出自中央一号领导,至于其中原委,我们不敢妄自猜测。但是该剧中所表达的历史观以及剧中历史人物不同于以往脸谱化的立体性格,让人眼前一亮。以至于众多网友将之奉为大陆第一电视剧。并引起了广泛的关于近代历史的讨论。
电视剧讲的是甲午战争(1894年)到张勋复辟(1917年)20多年间的历史,生动的描述了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等人物形象,清政府在统治了华夏大地200多年后遭受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人在拖了200多年的猪尾巴后体验着民主思想的熏陶,而洋人在经历了近千年的中世纪黑暗后进行着疯狂的扩张,看了走向共和后,发现剧中很多的人物和我们历史课本中人物截然不类。看完全部59集,你会发现其实慈禧也不是那么可恶,甚至堪
陈学冬身世称一位政治家,因为只有她才能控制住几近破烂的四万万的摊子,只有她能让袁世凯服服帖帖,只有他把李鸿章、光绪、荣禄等玩弄于鼓掌;看完全部59集,你会发现其实李鸿章并不是卖国贼,相反是他于国于民都是有功之臣,他避免了《马关条约》的狮子大张口,他斡旋列强避免了其对中国的瓜分,他支持康梁的新政,而他又是郁郁不得志的典型代表;看完全部59集,你会发现,其实袁世凯很能干,他无论投靠李鸿章、
3 八一建军节名言名句
荣禄还是奕诓都是为了在实现自己权欲的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民主的进程,他不但工于心计,而且是一个难得的管理者,想想看段祺瑞、冯国璋、张勋、曹锟、徐世昌哪个不是赫赫有名的,而这些人却都只听命于袁一人,袁在晚清最后几年的北洋新政是他得以窃国的政治资本,其实他的北洋军主力是辛丑年列强不敢随意妄为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时北洋军没有参与对八国联军的战争,因此主力尚存),他的北洋新政其实间接促进了1905年的预备立宪和废除科举,料想如果没有袁世凯赞成共和逼清帝逊位,靠南方几省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战斗是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共和的;看完全部59集,你会发现其实孙中山也并非毫无缺点,他在1914年成立中华革命党时,要党员入党时宣誓效忠他个人,在黄兴反对后改为终身效
忠领袖,也许他这是经过二次革命后为了加强党的纪律的权宜之计,但二次革命本身的合法性且不说,其个人崇拜主义是导致日后中国领导层对此乐此不疲的主要原因。
李若彤演过的电视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