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
房贷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有什么区别《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品味语言,运用想象和联想感悟诗歌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热情,提高审美和品鉴能力。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于这一点,大家受到《三国演义》及其改编的电视剧影响是很深的,似乎达成了一致:即认为曹操是一个“奸雄”。的确,就连清代的著名批评家毛宗岗总结评价三国人物时,也提到三国有“三绝”——“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以及一个“奸绝”:曹操。的确,曹操在各类演义故事
中,于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胁迫雄;在生活上大造“铜雀台”,网罗天下美女。甚至在将死之时,还要造“七十二疑冢”来疑惑后人。乍一看来,曹操的确像是一个非常“奸诈”的人物,但就如孔子曾说过的:“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出自《论语·卫灵公》,同步大屏,并附加翻译:“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言语(说得好)而推举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而废弃他好
的言论。”)。我们今天就来走进“奸雄”曹操的《观沧海》,让我们用作品来说话,等到学完之后我们再来讨论:你对曹操的印象有没有改变?
二、朗读训练什么歌最伤感
师:展示《三国演义》中鲍国安先生演绎的《观沧海》视频。其演绎颇高古,以此调动学生迅速进入到文境之中。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观沧海》是一首四言乐府诗。四言诗诗往往二字一停顿,四言是对《诗经》传统的研习。四字短语是中国汉语词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语体,其便于记诵,朗朗上口,现今成语即多为四字短语。
三、文本探究
1.全诗以一个“观”字统领全文,那么诗人具体“观”到了什么?为什么用一个“观”字而不是“看”字?
师:同学们,经过几遍朗诵后,老师想问问大家:全诗围绕着哪一个字来写,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意象又让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请同学们思考两分钟,再举手作答。
生:是围绕着“观”字来写的(师:表扬鼓励),出现了水波、山岛、树木、百草、日月星河等意象,感觉有具体的,也有比较抽象的。
师:谢谢你精彩全面的回答,的确如你所说,全诗的确是围
绕一个“观”字来展开的,“观”字之下,皆为曹操所见、所想之景物。但老师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要用一个“观”字,而不是“看”字呢?用“看”,岂不更“简洁明了”么?
生一:“看”字显得有点随随便便,和大海这样严肃壮大景致不太相符。
生二:“观”的话,相比于”看带有欣赏的意味在里面了,比如我们常说“观赏”。
师:没错,“观”这个字在《古汉语常用字典》与《现代汉语辞典》里都有记录,其不仅有“观看”的意思,还有“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的含义在里面,也就是说,“观”并不是普通的“看”,而是一种带有审美、玩味态度的欣赏与品味。我们试想一下,面对波涛汹涌,“水何澹澹”的大海,曹操并没有如常人一般显出胆怯或敬畏的思想,而是将其当作一幅画、一件艺术品一样地去欣赏玩味,这种气概,首先就非同一般!
2.诗歌第一句里的“东临”,是一种什么姿态,表达了曹操怎样的姿态、情感?
鲍国安师:我们首先来看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里首先是交代了地点(碣石山)与目的(观沧海)。但曹操的到来,不是普通地路过,而是用了一个词“东临”,首先请同学们翻译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我向东来到碣石山,登顶而眺望大海。泰安小吃
师:完全正确!但其实这里的“东临”,恐怕不是这么简单。因为我们现在去看碣石山,明明是三面环海,曹操为什么非得“东临”不可呢?何老师举一个例子:“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故事说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在察觉到刘邦日益壮大的力量后,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在鸿门(现今陕西)设宴宴请刘邦,并计划于宴中杀死他。现在我们看看,项羽设宴,他是怎么安排座位的。根据史书记载:“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是宴会的主人,又凭着自己强劲的实力,目中无人,故而“东向坐”——坐西朝东,这是古代最尊贵的座位。“亚父”,就是范增,是项羽的得力谋臣,坐北朝南,可见地位仅次项羽。刘邦坐南朝北,在古时这是客位(照理来说,刘邦应坐亚父范增的位子)。而张良是刘邦的谋臣,地位再低一等,连座位都没有,只能“西向侍”。可见在当时,“东向”“东临”,是非常尊贵、地位显赫的人才能这样做的。所以曹操在这里用“东临”,其意义无异于是“君临”一样,面对大海的辽阔、神秘与磅礴,曹操仅仅用一个“观”字
平衡还不够,还要“东临”,进一步打破渺小的个人与雄伟的大自然之间悬殊的平衡,甚至是来了一个“两级反转”,反客为主了!这就表现出曹操登山观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与胸中的万丈豪情。
3.诗中哪些是远景,哪些是近景?哪几句是写现实的,哪几句又是想象的?
师:接下来我们看一看,诗人登上碣石山后,具体看到了哪些现实中的景物,哪些是在山上远眺看到的,哪些是近观时见到的呢?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思考。
生:在山上,曹操看到了荡漾的水波,高高耸立着的山岛:这是远处看到的景。同时,他又看到了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岸边的野草长得十分丰盛茂密:这些景物是从近处看到的。
沪怎么读师:回答得相当精彩。水波、山岛、树木、百草这些景物,是作者亲眼所见而存在于现实之中的景物,在诗歌鉴赏中,我们把这类景物称之为“实景”。同时,荡漾的水波,生长、随风飘动的树木百草是动态的景物,巍峨耸立着的山、岛是静态的景物。这种写法就叫做——
生:动静结合。
三级潘金莲师:太棒了。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能让画面显得更有动感,更加生动活泼。那么这首诗写于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秋天,因为有“秋风萧瑟”这样的诗句。
师:没错!但是常言道:“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秋天,往往被视作枯败凋零的季节,人们的精气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