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案
赵薇新电影【课程分析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学情分析对于高二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豪放的词风。相信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词作内容;2、体会本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鉴赏词作的方法。提高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苏轼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了解作者
(1)、检查作业
一千年前,曾有一人被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他是谁?他就是历经宦海沉浮,仍能笑傲江湖的旷世奇才苏轼。余秋雨先生更称苏轼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我们学过很多首苏轼的诗词了,他就像邻家大叔一样时常微笑着与我们见面。那么,在你的眼中,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检查作业,一分钟演讲 “苏轼,你是……”。自选一个角度介绍你所了解的苏轼,1分钟左右。
(2)、学生一分钟演讲
(3)、提供一组材料:
A.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B.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林语堂《苏东坡传》)
C.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轼,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 梁衡《来生嫁给苏东坡》)
D.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东破突围》)
(4)、导入课文:
这几段话都出自当代作家,学者之手,再次验证了苏轼的绝代无双。苏轼是旷世奇才,一生那样坎坷,可是他却活得那样潇洒,今天,我们就再通过他的一首《定风波》再一次走近这位诗人,了解这位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 诵读课文,积累感悟
(1)、诵读原则:
学习诗歌,三分鉴赏七分诵。读出了感情,那一首词就理解了七分。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朗读原则:1:要读准字音。2:要读出节奏(停顿、重音、语速、句调)3:还要读出情感。
(2)、指导节奏: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首词,然后齐读一遍。指定一个学生读一遍,根据学生读得情况强调节奏:
中国电信彩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一起听鲍国安的诵读录音。
听了专家的示范朗读,再一起合作,把这首词再读一遍。男生上阕,注意读出潇洒;女生下阕,注意读出平和。再次齐读一遍。读了这么多遍,又听了范读,一起来试背一遍。
(三)整体把握,初步鉴赏
(1)展示问题:
1、研读小序,小序交代了那些信息?
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作者的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选哪个字?为什么?
(2)、解决问题:
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两分钟后讨论,然后各抒己见。预计学生们会想到“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字,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字,料峭春风吹酒醒中的字,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字,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字。
各人有各人的经历,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但我们大家一起来看原文,看看作者最终想干什么?归去”。正是因为有了归去的决心,他才觉得“竹杖芒鞋轻胜马”,正是因为有了归去的决心,他才能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阴晴多变 ;正是因为有了归去的决心,他才能在风雨后觉得“山头斜照却相迎”。
手机信号不好怎么办
(3)、内心探究:
1、“归”让你想到古代哪位诗人?想到陶潜。
2、苏轼的“归”和陶潜的“归”一样吗?
不一样。陶潜的“归”是归隐田园,是归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生活。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
3、陶潜是归往田园,苏轼要归往哪里呢?
苏轼的另一首《定风波》中的“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这是一种宁静和旷达。所以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4)、提供材料: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
  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李泽厚《美的历程》)
(四)深入探究,拓展升华
(1)、展示问题1、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呢?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
3、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4、本词写了什么内容,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词人形象?
5、选取文中的一种表达技巧,简要赏析。
6、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你什么启示?
(2)、解决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
1、竹杖芒鞋、马两者对比,隐喻 身在闲散江湖胜过在官场奔波劳碌。
轻 :无官一身轻  心情的轻松
2、“烟雨”即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又指政治上的风雨。
3、①小序:东坡遇雨  上片:冒雨徐行的心境 
                    下片:雨晴后的景和感受
②这首词刻画了一个竹杖芒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的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入党自传范文
4、表层含义: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一切都归于平静。
深层含义:“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有了归去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苏轼的心态是旷达、是淡然、是宁静。
张丰毅 同性恋
5、一语双关、以小见大、对比、寓情于景、以“曲笔”(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双写)写“胸臆”(超旷的气度和潇洒的人格)
(3)、提供材料
A、阳光总在风雨后,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不管以后遇到多大的困难,处境又多落魄,也要有一种豁达的心胸,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去看待困难,藐视困难。
(四)、结束语:
人生的旅途不可能一帆风顺,大家可能遇到许多困难,当你遇到这些困难时,你想想苏东坡。苏轼精神之父。我希望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有苏东坡与你们相伴。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让我们以《啸赋》中的一句话共勉吧: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
(五)作业:鲍国安
1、背诵全词。
2、阅读有关写苏轼的作品。推荐篇目:余秋雨《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