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辽宁省锦州市铁路高级中学 衡晓芳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一年级 学科:语文
2、课时:第三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利用互联网搜索《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诗词及心路历程》www.cbrx/home.php?mod=space&uid=105988&do=blog&id=9672
二、教学课题:
使学生充分理解苏轼在《赤壁赋》中对人生意义的议论,揣摩体味作者遇到挫折后体现
出来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
1、理解内容,把握整体思路和局部思路。
2、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融的特点。
三、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主客问答、水与月的譬喻,探讨人生与宇宙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在贬谪生活中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篇中主客问答,实际上代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两个方面,驳诘了客人的悲观情绪,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所含的人生态度和语言的哲理意义。
【教学难点】
1、体会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点。
【教具及教学辅助活动】
投影仪、网络资源配乐朗诵视频、课件、网络资源《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诗词及心路历程》
四、教学方法
在讲解本课时,我通过让学生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深入体会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体味作者遇到挫折后体现出来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并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科目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历程和心路历程。
(二)、具体研习重新回顾课文[百度配乐朗诵] www.tudou/programs/view/z1Ijc_cAgDs
首先,我们来重新回顾课文内容,让我们伴随着著名播音员鲍国安的朗诵再次步入苏轼为我们构筑的文学和哲学的殿堂,再次领略苏轼那卓绝的雄风。
师: 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师: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
我相信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也体会出了这一点,请看下列问题,我们共同探讨:
问题一:在文章第一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赤壁的自然景?这段景物描写美在何处?(请同学们用散文化的笔调描绘一下第一自然段的意境。)
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段状赤壁月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同学们出在第一段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明确:“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所以在第一自然段中,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基调应该是?“乐”。
下面我们齐读第一段。注意轻重缓急,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这种乐的情感是贯穿始终的吗?(展示问题二:从第二段开始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作者泛舟赤壁,如此良辰美景,为何悲从中来?)
明确: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这种悲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
提问: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
明确:客人的洞箫声。
提问:如何写箫声?
泰国十大女星明确:“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
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
郭敬明 陈学冬提问:这种借音乐来抒写一腔忧思哀绪的写法,我们在哪篇课文里学过?
明确: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写愁情。
提问: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痕迹,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在第三段中,它通过客人的一段议论,用对比写出了愀然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生:曹操和“吾与子”对比,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坷坎,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这是令人悲叹的啊。
师:对人生渺小而短暂这是客人抒发的第二个悲叹的原因。
生:还有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只有“高峰个人资料 托遗响于悲风 ”的悲哀。
师:同学们注意,这儿的“风”已不是徐来的“清风”,而变成了“悲风”,显示了情绪的变化,将情融于景中去抒写。
(展示问题四:通过刚才的分析,同学们思考,第三段客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
师: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 。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
生:喝酒,及时行乐。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众生齐念)唯有杜康!”
师: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二、三段,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而今安在哉!”这
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要读出苏轼散文的恣肆雄健的气势。
师:文章从第四段开始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苏轼是从哪方面去开导客人呢?
师:作者一开始举哪两种事物来写?水与月。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
师:既然不需追慕长江之无穷,苏轼提倡人生应该怎样度过?作者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
生:“取与不取”的角度,重点讲“取”。
师:取: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造物者之无尽藏
不取: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功名利禄实为身外之物,不可强求,无法永存,但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
精神寄托,只有取无穷无尽的自然万物为我所用,才能得到真正的乐趣。这样作者的情感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
师:客人在苏子哲理阐明世间变与不变的道理后有何反应?
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情感转悲为喜。
师:如何体会结尾之“喜”吸尘器哪个牌子好与开头之“乐”?这两种情感相同吗?
明确:不同,开头之“乐”是欣赏美景而“乐”,结尾之“喜”则彻悟之后的忘我与超脱。
由开头之“乐”到结尾之“喜鲍国安”,作者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超脱与飞跃,由患得患失的悲风悼月变为胸怀坦荡的成熟与旷达。
下面让我们一起朗诵四、五两段,着重体会景、情、理的交融。
提问:学习本文你有何收获与启迪?对作者的思想有何认识?
明确:1、写出了作者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朝廷政治的关心。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
态度而不甘沉沦,含有积极的因素。2、通过主客问答、论辩,阐明了世间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关系,既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也不必哀叹人生的短暂,应乐观地对待人生。这给了我们一定的启迪: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我们在遇到挫折时,首先要调整心态,能够改变的是我们的心,我们看世界的观点。
六、教学反思
我认为我讲解本课的亮点在于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能够从古人的旷达情怀中,深受
感染,去思考如何面对将来人生道路上出现的挫折,我感受到了同学们内心的震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