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解决脱发烦恼——清代医籍中脱发相关疾病的论治
脱发为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雄激素源性脱发和斑秃最为常见。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脱发在近年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中医脱发从缓解症状到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1]。清朝时期,随着临床观察与实践积累的不断深入,关于脱发病症的认识更加系统化、完善化,许多清代医家吸取前人医学经验,并结合个人临证实践,编写大量医学著作,故通过对清代代表性医家典籍中脱发病的记载进行分析,发掘脱发内涵,梳理脱发病的病因病机及诊治方案,无疑对临床脱发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清代创造性的提出血瘀致脱01血瘀致脱的理论
发为血之余,瘀血阻塞发络,毛发失养,而致脱发[2]。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上》曰:“伤寒、瘟病后头发脱落,名医书皆言伤血,不知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养发,故发脱落,无病脱发,亦是血瘀。”[3]脱发多为慢性疾病,起初可由他因所致,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有“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4]之论,久病入血,血气失和,脉络不通,上不荣面,瘀阻毛窍,毛发失养而脱落。《临证指南医案·卷八》多次指出:“百日久恙,血络必伤。
”[5]关于血瘀致脱发的病机,虽在清代被提出,但早在秦汉隋朝时期就有了理论萌芽,《灵枢·经脉》记载:“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毛不泽”[3],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毛发病诸候》言:“血液不滞,发根常牢”[6]。这些均为王清任提出血瘀致脱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唐容川在《血证论》中延续了王清任的瘀血脱发论,“瘀血在上焦,或发脱不生”[7],在上除活血化瘀之外,加用和法,使发之源盈。
02血瘀致脱的论治
通窍活血汤,活血祛瘀生发
朱梓骁肛裂事件《医林改错》“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的第一条便为“头发脱落”,此方为王清任所创5个祛瘀活血方之一,以通头面七窍为主。方剂由红花、桃仁为基础药物,活血通经,祛除瘀滞;川芎为血之气药,行气活血;麝香辛香走窜,能上行颠顶,通诸窍,开经络之壅遏;葱姜辛散,能通达上下表里之血脉,为通阳活血之品;加以苦微寒的赤芍,缓和方中其他药物的辛温之性;姜枣合用,补脾益胃,能促进药物的吸收,充分发挥药效,以黄酒煎服诸药,王清任的活血化瘀药中至少用黄酒半斤煎煮,并强调宁多勿少,其目的就在于借用酒的行散通脉的作用,以充分发挥通窍活血药物的功效,并称此方“用药三付,发不脱,十付
必长新发”[4]。
怎么防止脱发针砭法祛瘀生新
针砭,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用石针针刺于发秃之处,通经活络,祛瘀生新,毛发得以再生。此法出自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原文为:“油风毛发干焦脱,皮红光亮痒难堪,毛孔风袭致伤血,养真海艾砭血痊”[8];“若耽延年久,宜针砭其光亮之处,出紫血,毛发庶可复生”[8]。“油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斑秃,因邪风乘虚而入,风盛燥血,致头发脱落后,头皮光亮而得名。针砭法与放血疗法的作用机理较为相似,《黄帝内经》云:“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9];“苑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9]。针砭可使血内热毒、瘀滞随血外泄。国医大师禤国维重视“从瘀论治”脱发的思想,针药并用,辨证论治,突出中医综合疗法优势,取得较好疗效[10]。
祛瘀与和法并用,使发之源盈
唐容川认为和法为“血证之第一良法”,在沿用王清任的血瘀致脱发的理论基础上,加用“和法”脱发,或是情志不畅,气滞血瘀,或是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气虚血瘀,瘀血停聚,sm是什么意思
新血不生,毛窍失养[11]。因此用和法脱发,调和肝脾,健运中焦,气血充盈,周流不息,则毛发浓密而光泽[12]。唐容川《血证论》载:“瘀血在上焦,或发落不生……通窍活血汤治之,小柴胡汤加归、芍、桃仁、红花、大蓟亦治之。”[13]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基础方剂,少阳处于太阳和阳明之间,具有生发活动之性,内而脏腑,外而腠理,濡养四肢百骸,因此用小柴胡汤为基础方达表和里,升清降浊,调理中焦,肝脾同处中焦,为后天气血之源泉,中焦调达,血行津布,使毛发得以滋养,此为和法求本脱发的用意所在。加入当归与芍药养血和血;桃仁、红花活血行滞;大蓟活血化瘀,其止血又可防止活血药太过而动血耗血。诸药合用,标本同治,共奏活血化瘀、养血荣发之功。
清代创立营卫双培治脱发01气血同调,营卫双培的理论
“气血同调,营卫双培”意在重视气血,深究其理论根源可追溯至调补肺脏与调补肝肾。气血同调是指清代医家承继前人的理论,以“发为血之余”“气行则血行”之理论为根本,重视气血同调在脱发中的重要性。营卫双培中卫气的作用是指肺与皮毛的关系,《素问·五脏生成论篇》载:“诸气者,皆属于肺”[9]。肺气足则卫气充,卫气充则皮肤坚,皮肤坚则毛发长;营血的作用是指肝肾与毛发的关系,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互化。因此,“气血同调,营卫双培”,表在同调气血,实则内调脏腑,从根源脱发。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中发挥《黄帝内经》手足六阳经气血盛衰与须发荣枯的理论,创立了培补营卫气血脱发的新思路,认为须发乃营血和卫气共同滋养,营血滋其根茎,卫气荣其枝叶,“缘须发之生,血以濡之……血衰而实气败,当于营卫二者双培其本枝,则得之矣”[14]。
02气血同调,营卫双培的论治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中提出用“桂枝柏叶汤”气血同调,营卫双培,须落发焦,枯燥不荣[14]。方中桂枝味辛温行散,体轻升浮,行于肌表,温经通脉,并可引药入气分;侧柏叶苦寒,入肝经,生发乌发,引药入血分;桂枝与侧柏叶合用,营卫同调,气血双补,须发得以滋养;人参补肺益气;何首乌、阿胶补益精血,乌须发;生姜助桂枝温通经脉;牡丹皮、生地黄助侧柏叶凉血,防止辛温药物伤血动血。全方合用,补而不滞,温而不燥,气血双培,毛发得生。若须发黄涩早白,加桑葚、黑豆补益肝肾;阳虚土湿者,加干姜、茯苓,温中散寒,健脾除湿;肺气不足,重用黄芪,肺主皮毛故也。
在清代本草文献中,也记载了营卫同调脱发的单味药。《本草新编》《本草正义》中均载香附可生毛发,《本草新编》中记载到香附可“长毛发,引血药至气分,此乃气血中必
用之品”[15]。《本草正义》引《名医别录》:“莎草,味甘,微寒,无毒。除胸中热,充皮毛……长须眉。”[16]并补充到香附取其生发之功则应生用:“生用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16]。香附与莎草实为一物,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莎草之根则名香附子,此物质坚而皮有茸毛,亦颇坚韧,故能外达肌肤,长养毛发。u盘文件被隐藏
清代重“风、湿、热”三邪合邪致脱发01“风、湿、热”三邪致脱发的理论
风摇木动,发松而坠
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风性善开泄,易使腠理疏松,风摇木落,则发易落。内风可由脏腑失调、火热生风、血虚生风等引起,如《虚损启微·诸虚见症》载:“须发脱落,肾枯火炎,肺失治节,而内风妄动也。”[17]外风为人体腠理不密、卫气不固时,风邪乘虚入侵。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认为蛀发癣“由阴虚热盛,剃头时风邪袭人肌腠,搏聚不散,血气不潮而成”[18]。《医宗金鉴》亦载:“由毛孔开张,邪风乘虚袭入,以致风盛燥血,不能荣养毛发。”[9]
湿热熏蒸,发软而落
湿热上蒸,闭阻毛窍,头上发根失于气血濡养而渐渐脱落。湿多从脾胃生,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湿》载:“湿从内生者,必其人膏粱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5]。脾胃损伤后,运化水液功能失常,水湿内生,湿郁而化热,湿气上蒸,闭阻毛窍,可见头皮油腻、瘙痒、发丝细软。素体脾湿,外感风邪,侵入肺脏,风湿合邪阻滞肺的宣发肃降,气血不得上输于头而脱发,湿热壅滞于脉道,导致血瘀,瘀血又可郁而化热,加重湿热,导致热、湿、瘀三者相互搏结,互为因果,合而致病。
灼伤发根,血枯发落
认真学习火热之邪,随气上窜,灼伤发络而脱发。五脏之中心、肝二脏更易生火。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卷之六·杂证》载:“凡无病人,忽然脱落,头皆见肉,是心虚有火也”[19];李延昰《脉诀汇辨·望诊·毛发》也指出:“发枯生穗,乃血少火盛,毛发堕落”[20]。俞震则从脏腑与神志的角度认为,劳心过度,则心火上炎而动血,导致发早落,《古今医案按》载:“心者,神之舍也,思虑耗伤心神,心火上炎则发落不生。”[21]肝郁气滞,久则郁而化热,引起发枯焦质轻,则发易脱落,吴谦《医宗金鉴》载:“过服辛热药而眉发脱落者,乃肝血受
伤而火动,非风也。”[9]《妇科冰鉴·卷二》亦指出肝与毛发的关系:“肝无水滋,毫毛焦枯,鬓发脱落。”[22]时热病,热入血室等其他原因引起血热者皆可引起脱发,如许豫和《怡堂散记·方脉治验随录十五症》载:“传染时热病,适逢经后,热入血室,十四朝而热解,头发尽落。”[23]何梦瑶《医碥·须发》亦载:“年少发白早脱、或头起白屑者,血热太过也。”[24]
昌珉提到宋茜02“风、湿、热”三邪致脱发的论治
凉血养血,滋阴生发
许豫和《怡堂散记》中用四物汤加阿胶、枸杞子、柴胡等,凉血养血,滋阴生发,热伤血络而致发落。在“方脉治验随录十五症”中记载到“一女子,年十八,传染时热病,适逢经后,热入血室,十四朝而热解,头发尽落”[23],许豫和认为此病应趁病初发血亏尚少,尽早,则发可长,根据“发为血之余,热伤血,故发落”[4]之理,“重宜养血兼服丸药,用四物加阿胶以养血,柴胡以疏达肝气使之上升,发之生必秉火气,再加枸杞以补木中之火。服之两月,发渐生,半年而盈尺,此是因热邪所伤,非本气内亏,故能应药。治热病多服黄芩,发秉火气而上生,养血中宜加补火之味,若用桂附,反伤其血,惟枸杞一味润
而不燥,此用药之善也”[2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