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
第一节文字与文献载体(P106)
一、文字▲
1.汉字的产生与演变
陈红古装图片●甲骨文(迄今较成熟的最早文字)、金文、篆文(秦始皇创立,“书同文”)、隶书(秦时民间,便于书写;继续演化为东汉时期的八分书,奠定汉字的方块形象)、草书、楷书(汉字字体趋于稳定)、行书
●成熟、系统、简洁、便用、规范、统一的文字体系是书籍编辑出版的基本条件
2.少数民族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公元2世纪佉卢字《法句经》,是中国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文献。
维尔族:回鹘文(公元8世纪)—察合台文(公元13世纪)—现行文字(1938年)
藏族:藏文(公元7世纪)
蒙古文:(畏兀儿文字)—回鹘式蒙古文(1204年)—近代蒙古文(公元17世纪)
古壮文(方块壮字,古壮字):未能成为通用文字
满文:老满文、无圈点满文(1599年)—新满文、有圈点满文(1632年)
朝鲜文:创于1444年
二、文献载体▲▲
1.早期的文献载体
①甲骨:殷代
②青铜器:公元前14世纪晚期古人开始在青铜器上刻字
③石头:目前所见最早的成篇石刻文字是东周秦国的石鼓文
汉代产生了“石经”这种文献传播方式,有名的“熹平石经”是中国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佛经石刻最为著名是“房山石经”。各种门事件完整照片
石经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出版,但已具有出版的意义。
东汉蔡邕、李巡在刻经时做的校订工作,一定程度上具有编辑工作的成分。
④简牍
简牍在东周-魏晋间(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广泛应用
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简是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
简牍已有较完备的书籍形态,“卷”“册”“杀青”“尺牍”“版图”“书札”“篇籍”等与其有关。
⑤缣帛
帛书也常被称为“缯书”“缣书”“素书”
帛书出现是书籍载体的一次重大变化,在书籍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最终导致纸的发明。
2.纸的发明及其影响(P113)
●西汉已有纸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一是总经前人经验,创造了一套完整的生产新工艺;二是开发了以楮树皮等造纸的技术)
●纸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建安文学和魏晋学术的繁荣;将魏晋时间的书法绘画艺术带入新的境界;文化教育不断普及。
●公元4世纪造纸术传入朝鲜,5世纪传入日本;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造纸,12世纪欧洲开始造纸。
第二节印刷术的发明、发展与传播(P117)▲▲
一、印刷术发明前(—南宋)的复制方式:手工抄写
汉武帝时期设置了专门主持抄书的机构—写书之官
汉代抄书人:佣书;魏晋南北朝抄书人:经生;唐代抄书人:钞书人
二、印刷术的先驱技术:印章、拓石(碑刻)
拓石与雕版的区别:拓石:阴文、正书、用石板
雕版:阳文、反文、用木板
三、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1.雕版印刷(直至19世纪初西方铅活字传入前,一直是主流印刷技术)
雕版印刷可能产生于隋唐;唐代的印刷出版物以佛经和佛像最多。
五代时后唐宰相冯道刻《九经》是雕版印刷推广应用的转折点,影响深远(此时成都为雕版印刷的中心);
两宋(册页装取代卷轴装)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
2.活字印刷
宋毕昇发明,步骤包括:刻字、烧字、排版、印刷、回收泥活字。
因沈括在《梦溪笔谈》记载此事,活字印刷又被称为“沈氏活版”
①泥活字(宋,公元11世纪):目前所能见实物为清·苏州人李瑶和安徽泾县人翟金生所印书籍。
翟金生有《泥版试印初编》传世
②木活字(西夏,12-13世纪):重要文献《造活字印书法》(元·王祯)(木活字6个步骤);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清·金简)
报纸用活字印刷的开端《邸报》(明崇祯,1638年)
民间活字印本影响最大的是清乾隆萃文书屋排印《红楼梦》
③铜活字(明代):现存最早《宋诸臣奏议》(明);
规模最大《古今图书集成》(清)
活字印刷并未取代雕版印刷成为主流出版技术,其原因活字印刷无法解决重印问题。
3.套版印刷(套印):由涂版发展而来,使印刷进入彩印时代
●明代后期广泛应用,著名的有吴兴的闵氏、凌氏
●饾版、拱花技术
四、印刷术向域外的传播
8世纪传入东亚、南亚,约11-12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末传入欧洲
在中国印刷术影响下,1445年德国人约翰·谷登堡发现铅活字印刷(使用油墨、压印)
第三节古代图书的生产(P127)▲▲
古代出版业还没有编撰、编辑、印刷、发行等专业化分工,作者和编辑合一、印刷和出版合一,印刷与发行合一的现象普遍,所以古代刻书机构既是复制机构,也是出版、发行机构。
一、古代的图书
正式的图书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有一定符号(文字或图画)所表达的内容;
②有一定形式的专用载体;
③有传播各种知识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先秦时代的简书是我国最早的正式的图书形态。
图书生产的三次飞跃:(汉)纸的发明和造纸技术的改进——(宋)活字印刷——(明)套版印刷
图书大集合:(汉)动用国家力量收集图书——(隋唐)抄本向刊本印刷过渡和历朝的求书活动——清代篡修《四库全书》
汉代刘向父子校书活动,完成我国综合目录的开创性著作《别录》《七略》。班固将《七略》改编成《艺文志》列入《汉书》,开创史志目录之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篡集第一部类书《皇览》
宋代典藏图书主要有国家、私人、书院三个系统。
宋·郑樵的《校雠略》开创了目录学研究之先河。
宋代也篡集了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
《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图书事业全盛阶段的重要标志
二、古代的刻书业
古代图书的生产方式:官刻、私刻、坊刻、寺院刻书
⑴官刻: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
《九经》(五代·后唐)是我国最早的官刻本, 开了儒家经典大规模刊刻的先河,标志印刷术由民间走入官府。主要刻书机构如宋明两代的国子监;元代秘书监的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太医院的广惠局等;明代司礼监的经厂;清代的武英殿(书作、刷印作)。
以家人之名预告官刻有许多大部头图书,如:宋《大藏经》《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清《古今图书集成》《四库
全书》官刻内容多以正经、正史为主,校勘质量因不同历史时期或刻印机构而大不同。
⑵私刻(唐和五代发端,明清时盛行)
私刻的主体多是士人学者。图书质量高。
私刻品种超官刻,如官刻不重视的子部和集部、大部头丛书
⑶坊刻(唐代已普遍)
坊刻的主体是书商。坊刻本又称“通行本”,说明其在古代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坊刻以市场为导向,品种有佛经、历书、字书、韵书、占梦书、相宅书;
还有四部经典的名家注本、科举程式用书、医书、各类名家名著的选本,通俗文学读物等
形式上多为小字本、巾箱本、互注本、插图本。
南宋时的三大坊刻中心:两浙、福建、蜀中
中国历史上出版技术的发现和革新大多首创于坊刻等民间出版活动中。
反对翻版的观念在宋代就有了。
⑷寺院刻书(但不限于宗教书)
三、古代刻书业的编辑工作
刘恺威复婚了吗最新消息最初的编辑工作主要是校勘,如五代的《九经》请田敏校勘
古代刻书业的特点:从事古籍编篡、编辑、编选之类的工作,以官刻、私刻者为多。
清代最有名“编辑”:顾广圻
最早的有关编辑出版业务的条例《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
感恩节祝福书中有七个条目:书本、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
第四节古代图书的流通(P137)▲
一、早期书市
西汉已有“书肆”的记载(槐市)
二、印刷术发明后图书的流通
·唐中后期,图书贸易的客体从手抄本扩大到印本书,种类也逐渐增加,图书贸易的主体也由书坊、私家扩大到官府。
·宋代国子监设书库官,负责刻书并售书;
·随着图书交易的增加,交易场所和交易时间逐渐固定,如北宋相国寺书市。宋代建本书远销各地及海外。·明清时期,图书市场逐渐完善,经营手段多样化,形成了以批发为主、零售为辅、批零结合的发行格局和长途、短途结合的发行网格
·明朝书市:燕市、金陵、阊阖、临安
·清朝书市:苏州(吴门书市)、成都书市、北京琉璃厂、福建泉州道口街书市
第五节近代印刷业的发展(P140)
一、西方印刷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西方印刷术以机械操作为主要特征
1. 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
⑴近代造字技术
两种方法:单纯制造中文活字(《华英字典》)、先制字模再铸活字
1815年,传教士汤姆斯为印制《华英字典》,专门刻制了一套中文铅合金活字,这是中国最早的…
1838年,传教士米怜发明用钢冲压制造中文字模。
1858年,威廉·姜别利主持宁波花华圣经书房,用电解法铸造中文字模,制成铅字——美华字
出版资格考试⑵近代印刷技术
19世纪初,引进了用铅活字排版的机械印刷——《华英字典》
此后半个世纪,采用西方印刷技术的主要是传教士和外资创办的机构,如墨海书馆、美华书馆、土山湾印书馆、点石斋书局、申报馆等
1978年,点石斋书局引进石印技术,印制《康熙字典》;
申报馆引进机制纸印《申报》,并首先使用手摇平版机和单轮转机
威廉·姜别利还发明了元宝排字架
2.石印技术的兴盛(最早平版印刷术,取代雕版)
1832年广州出现了第一家中国人开办的印刷所
1833年广州出版石印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81年出现了中国人自办的石印局——同文书局、拜石山房
1902年上海文明书局自行试制珂罗版印刷成功。
1904年该局试用石印技术印刷彩版成功。
3.铅印技术主导地位的形成(1905年后)
二、近代印刷业的发展▲
独立的专事印刷的机构不多,多数印刷厂隶属出版机构,一些印刷厂兼营出版业务。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正中书局都有自己的印刷厂。
三、新技术对图书形态的影响▲▲
⑴开本变小,字体变小,但仍然清晰
⑵版式最初多是直排,有版框,中缝印“鱼尾”、书名、卷数,五四运动后多改为横排。
国内现存最早的横排本是1884年点石斋书局印制的《无师自通英语录》
⑶装帧:从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等,最后定格为统一的线装;
封面、底封、书脊、勒口、环衬、衬页、扉页等都加入了设计元素
⑷形态:右翻本——左翻本,毛边书——切边书
⑸双面印刷
⑹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第六节近代出版机构(P147)
一、近代出版机构的形成
1.早期传教士创办的出版机构▲
外国传教士对中国出版的影响早在明末已开始,如意大利传教士与徐光启合著《几何原本》
19世纪上半叶,外国传教士出版中文宗教读物的出版机构是在海外华人聚居地或殖民地,如1814年的马六甲英华书院,1838年的新加坡华英书院、1844年的澳门花华圣经书房。
1843年以后,外国传教士在上海了一批出版机构,如:墨海书馆(1843年英国麦都思)、(美华书馆)、土山湾印书馆、申报馆、点石斋书局、益智书会、图书集成局、广学会。
2.晚清政府办的出版机构▲▲
⑴地方官书局
1864年曾国藩创办金陵书局后,扬州的淮南官书局、苏州的江苏官书局、杭州的浙江官书局、武昌的崇文官书局、长沙的思贤官书局、福州的福州官书局、广州的广雅官书局、成都的存古官书局、北京的直隶官书局、济南的山东皇华官书局、太原的陕西官书局、西安的陕西官书局等先后兴起.
官书局利用政府的力量,大量刊刻反映传统学术文化内容的典籍,“局刻本”多由学者名家从事校勘而质量精良,且价格像廉,流传很广。
⑵洋务派的出版机构(中国近代最早的翻译机构)
第一所官办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1862年)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书籍,如丁韪良的《万国公法》,毕利干的《化学指南》、《化学阐原》影响最大.
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所附译书院,自编出版新式教科书。该院出版的《蒙学课本》三编是中国学校正式使用的第一种新式教科书
工厂附设的翻译出版机构:福州船政学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
中国晚清时期译书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机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1868年),其著名出版物有《谈天》《地学浅释》《佐治刍言》《西国近事汇编》等。
二、近代出版机构的发展
1.民营出版机构的崛起▲
⑴维新派的著作大量出版;⑵革命派图书大量涌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