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
    简答题、综合题、改错题、计算题和案例分析
    一、简答题
    1、 出版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法规P38)?
    2、 出版工作应该如何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出版工作的根本方针?(P7-10)
三年级清明节作文
    3、 出版工作为什么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P11-12)
    4、 出版物有哪些特殊性?(P14-19)
    5、 出版资源包含哪些内容、有什么特点?怎样开发出版资源?(P25-29)
    6、 编辑工作对编辑人员的素质有哪些要求?(P57-60)
    7、 审稿应掌握哪些标准?采取哪些方法?(P94-96)
    8、 什么是图书整体设计,整体设计的原则是什么?(P155-157)
    9、 校对人员的两大基本职责是什么?责任校对的职责是什么?(P190-192)
    10、 什么是校对主体?什么是校对客体?两者的特点和和相互关系是什么?(P193-197)
    11、 图书精装的工艺流程?(P267)
    12、 我国图书的购销形式有几种?(P276-277)
    13、 我国现行的图书发行渠道有哪几种?(P277-279)
    14、 什么是图书市场的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P303-310)
    15、 论述图书的质量标准。(P338-341)
    16、 图书质量管理的基本制度有哪些?
韩孝周
    17、 版权贸易的特点、方式和操作?(P370-380)
    18、 期刊与图书的比较?(P387)
    19、 论述期刊编辑的特点?(P395-398)
    20、 论述电子出版物的功能和特点。(P483-484)
    21、 电子出版对编辑工作有什么特殊要求?(491-497)
    22、 从事网络信息服务的条件是什么?(P520)
    23、 WEB页面设计包括哪些项目?(P525-527)
    二、综合题
    1、 写一份选题报告(P78)
    2、 评析一份选题报告(P78)
    3、 论证一份选题报告(P81)
    4、 写一份审读报告(初审或复审或终审)(P103-104)
    5、 评析一份审读报告(P103-104)
    6、 按图书辅文的写作要求写一篇辅文(重点是内容介绍、作者介绍、出版前言、出版后记、序言等)(P138-140)
    7、 依据产品组合策略,为某一家出版社制订营销策略。(P285-286)
    8、 依据市场寿命周期策略,为某一家出版社制订营销策略(P286-288)
    9、 依据市场策略,制订图书的营销策略。(P290-291)
    10、 对某一类图书如何促销。(P297-302)
    11、 依据一定的要求,确定一份期刊的定位。(P398-406)
    12、 依据一定的要求,写一份期刊的选题策划。(P409-412)
    13、 根据一定的要求,制订一份期刊的广告策划。(P431-435)
    14、 依据一定的要求,写一份音像制品的选题策划。(P457-460)
    三、改错题
    1、 采用理校法改错。(P204)
    2、 根据原稿、校样的常见差错改错。(P215-220)
    四、计算题
    1、 版心及版面字数的计算。(P176)
    2、 纸张令重和纸张用量的计算(特别是纸张用量的计算)。(P253-256)
    3、 稿费的计算(法规P250)
    4、 图书直接成本和总成本的计算(P350)
    5、 本量力分析和计算(P352-353)
    6、 国际标准书号和国际标准刊号校验位的计算(法规P151)
    五、案例分析
    1、 关于作品署名权的案例。
    2、 关于作品转载后是否侵权的案例。
    3、 关于作品一稿二投出版专有权归属的案例。
    4、 关于作品转播后的著作权侵权案例。
    5、 关于侵犯著作权定罪的案例。
    6、 关于图书违反出版物出版的案例。
    7、 关于图书违反出版物印刷的案例。
    8、 关于违反音像制品出版、对外贸易和复制管理条例的案例。
    9、 关于违反电子出版物出版、复制、进口管理条例的案例。李响个人资料>严宽
    10、关于违反新闻出版保密规定的案例。
出版资格考试    11、 关于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的案例。
    12、 关于违反图书合同的案例。
    13、 关于违反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条例的定罪。
    今年的教材作了不少改动,主要体现在由国家相关标准和文件陆续出台所带来的变化上。在《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发行市场”和“音像制品”的章节,反映出国家近期推出新政策所带来的变动。
    比如“整体设计”章节,在“图书书名页”、纸张和开本的规格上,引入了国际通行的新标准;“图书发行”章节,国家去年7月推出《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主要在“出版物市场规定”上,围绕图书市场的“要素和特点”进行梳理;“音像制品”章节,对“音像编辑人员”的要求作了多处改动;在“网络出版”和“出版和出版学”章节,内容得到强化。
    2004年全国出版职业资格考试的题型仍然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死记硬背型的考题将会减少,实践应用型的考题将会增多。并且,在灵活应用的基础上,将会更加突出考查参考
者的综合能力。
    第85题是一道计算题,原题如下:
    某图书开本为850毫米€?168毫米1/32,正文页码为472,另有前言2面、目录4面、后记1面(背白)均随正文一起用60克双胶纸印刷,主书名页、附书名页等随封面用铜版纸印刷,印数为15 000册。请计算印刷该图书需用的60克双胶纸的令数和吨数。(不计纸张加放率;须列出公式,计算的中间步骤可省略。)
    这绝非“难、偏、怪”题,因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责任编辑、责任印制经常都需要做这种计算,否则便难以估算成本。辅导教材《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255页也讲得很清楚:用纸令数=印数€子艀?000;用纸吨数=用纸令数€琢钪貈?000。至于要用到的计算方法,也无非是加、减、乘、除。
    1.基本概念不清
    (1)把1令纸=500张纸当成了1000张纸;把“页”当成了“面”;把“印张”当成了“张数”;未计入“背白”的面数(1面)。 (2)不知纸张的“克重”指的是“克/米2”,误以“60克”而不是“0.85
米?.168米€?0克/米2”作为每张纸的重量。(3)不知什么是“令重”,或者误以“克重”为“令重”,从而导致计算错误。关于爱文章
    2.计算能力差
    (1)相当数量的考生连简单的算术运算也不能措置裕如,如将480?2算为16,将15€?5000€?000算为250或215。还有一些考生似乎不知晓四则运算的法则是“先乘除,后加减”;或在列算式时未给连加的数字加上括号,计算时又糊里糊涂地“先乘除,后加减”了。
    (2)另有一些考生似乎不懂得(或曰不能正确地使用)“四舍五入”这一取近似值的方法。例如,令重=0.85€?.168€?0€?00€?000=29.784(千克/令),可一些考生算出的令重却是29.835千克/令。原来,他们在计算的中间步骤取舍了小数——将纸张的长度1.168米的末位数“四舍五入”,使其成为近似值1.17米了。还有一些考生似乎既不知道计算的中间步骤不应取近似值,也不知道一般情况下(题目未作特别要求时)取近似值应取两位小数,以致“大刀阔斧”地将29.784千克/令“四舍五入”为30千克/令了。凡此种种,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计算误差。
    值得一提的是,本题的解题方法不止一个。只要概念清楚、思路正确,无论沿哪条路线求解,都能够“殊途同归”。例如,有的考生在算出用纸令数后,未计算令重,而是直接以令数除以“吨纸令数”(令/吨,即每吨该规格纸折合多少令),从而算出用纸吨数的。估计这部分考生的工作岗位在出版科(处)。他们清楚地记得:规格为850毫米€?168毫米,克重为60克/米2的双胶纸,其“吨纸令数”为33.6令/吨。还有少数考生是先算出一张纸的重量,然后算出15000册书的用纸张数,最后算出用纸吨数的。估计这部分考生的工作岗位既不在编辑室(部),也不在出版科(处)。他们平时很少接触印刷用纸的计量,包括印张的计算,用纸令数的计算和用纸吨数的计算等,但他们的分析、计算能力则是比较强的。
    第二种“偏科现象”。 仍以2002年度试题为例。《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试卷84题是一道改错题,原题如下:
    请通读下面一段文字,纠正其中的错误。
    明代未年,在反对文字覆古主义逆流的斗争中,以李贽、袁宏道(郎中)为首的公安派功不可默。袁中郎反对“文必秦汉,诗必胜唐”的主张,大声急呼,提倡舒发性灵,认为作诗作文,只要独抒巳见,便是嘉作。他晚年不得志,钟情山水,琅迹江湖,放荡形赅,有人
还说他曾出境到印度、香港、越南、台湾等国游玩云。
    倘若考生特别是学自然科学的考生不知道袁宏道别名“中郎”,且受本试题第一句话的“误导”,以为他是一位中医医生,于是将第二句开头的“袁中郎”改成了“袁郎中”,那倒情有可原。遗憾的是,部分考生连“未年”应为“末年”、“文字”应为“文学”、“覆古”应为“复古”、“功不可默”应为“功不可没”、“胜唐”应为“盛唐”、“大声急呼”应为“大声疾呼”、“舒发”应为“抒发”、“巳见”应为“己见”、“嘉作”应为“佳作”、“钟情山水”应为“纵情山水”、“琅跡”应为“浪迹”、“放荡形赅”、应为“放浪形骸”,竟也不甚了了,甚或连把台湾、香港称为“国家”这样的政治性错误也未能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