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油气开采事故盘点
■ 舒  苒
人们都说“安全生产无小事”,对待安全生产的问题,就应该秉持着严谨的态度,把小事当大事来抓,只有注重生产中的细节,才能将事故损失与危害降到最低。本文选取国内外典型油气开采过程中发生的事故,给大家以警示。
圣巴巴拉海峡A平台井喷事故
1969年1月28日,美国加州石油联合公司的工人在圣巴巴拉海峡的A平台作业时发现天然气泄漏,于是他用盖子将漏口盖住试图阻止气体外泄。没想到的是,这一举动造成海底的压力骤增,地层龟裂,出现5条裂缝。大约有1万多吨原油沿着裂缝从海底涌出,并引起了蔓延几百里的海面大火。出事海域的海豚、海豹等海洋生物丧生在这场大火中,它们的尸体裹着漆黑光滑的原油一起被冲到岸边。
事故发生后,油田被迫封闭,但每天仍有大约两吨原油喷出,致使附近海面覆盖着1—2厘米厚的油层。据事后统计,总共有将近300万加仑的原油涌入大海。世界各地的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在电视播出的满眼是黑油污的沙滩、沾满石油的水鸟、飘着零星油块的海洋的画面。《生活》杂志的封面选用了一张实景照片,照片中海鸟绝望地在石油中挣扎,这一画面激起了环保组织者的愤怒,他们纷纷将
封面故事
能源之王 安全之殇——聚焦油气开采事故
矛头转向海上石油开采公司。随着矛盾的激化,一些暗藏在事故下的事件被揭露出来,美国和加州的钻探条例中要求各个钻探平台必须安装保护性装置,但有人称美国地质勘探局的某位高级官员纵容钻
探平台的经营者们不设置保护性装置违规运行。随后,联邦政府暂停了加利福尼亚海岸的海上石油勘探业务。在井喷事故发生的第二年,环保主义者发起了地球日的活动。在之后的三年内,美国迅速制定并通过了《环境法案》,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在1970年还通过了《清洁空气法案》和《海湾区域管理法》。这些法案同1972年的《净水法案》一起构成了美国对海上石油开采行业管理规范的核心内容。
多年后,尽管海鸟的数量随时间得以恢复,但这次泄漏事件的影响到今天仍未结束。
“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漏油事故
1989年3月24日,美国埃克森公司的一艘巨型油轮“埃克森•瓦尔迪兹”号在阿拉斯加州美、加交界的威廉王子湾附近触礁,原油漏出并在海面上形成一条宽约1公里、长达800公里的漂油带。事发前一晚,游轮船长约瑟夫•哈泽尔伍德(Joseph Hazelwood) 为了御寒,也为打发时间,喝了一瓶伏特加,随后便睡了过去。这艘1000英尺(约合304.8米)长的超级油轮不仅偏离了原定的航道,在通过阿拉斯加州的威廉王子峡湾时,由于掌舵的三副未能及时转弯,油轮一头撞上一处众所周知的暗礁。“埃克森•瓦尔迪兹”号船体裂开,大约有超过1000万加仑的重油流入威廉王子峡湾海水中,原本冰冷、清澈的海水在刺骨的天气作用下使得原油像沥青一样的漂浮在周围数英里的海面上。
威廉王子峡湾原本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这里海产丰富,物种众多,出海时能看到海豚。但就在事
故发生后,黑乎乎的油污覆盖了海面、粘住了礁石,不少海洋动物随之死去。这次事故不仅使得附近的水产养殖业受到很大损失,更破坏了此处纯净的生态环境。
按照原油泄漏量计算,“埃克森•瓦尔迪兹”号触礁失事在史上最大原油泄漏事故中排名第53位,但它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对阿拉斯加州南部沿海的生态系统。不少美国媒体用大量篇幅报道了濒死、死亡的动物照片,大肆宣扬了对幸存动物的救援行动。
事故发生20年后,“埃克森•瓦尔迪兹”原油泄漏信托委员会在公布的报告中称:“事故对周围环境留下了‘灾难性后果’,阿拉斯加地区一度繁盛的鲱鱼产业在1993年彻底崩溃,此后再未恢复;大马哈鱼种数量始终保持在很低水平;在这一区域栖息的小型虎鲸体濒临灭绝。”据统计估算,“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漏油事故造成大约28万只海鸟、2800只海獭、300只斑海豹、250只白头海雕以及22只虎鲸死亡。
阿拉斯加荒地保护联盟发言人艾米莉·苏尔鲁斯科在接受采访时说,“泄漏的石油从未被清理完,也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能清理完。事故对渔业的影响至今仍能感受到。”当地健康顾问斯坦·琼斯在强调污染对人的影响时说,“电视新闻中的画面全是原油浮在水面上以及受污染影响的鸟类和动物,但从电视新闻中很难看到人类受到的伤害,因为它来得比较迟。”
许多专家都认为,“埃克森•瓦尔迪兹”号事故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美国南亚拉巴马大学社会学教
授史蒂夫•皮库发现,尽管这一事故已经过去几十年,阿拉斯加渔业社区和村庄的社会和精神仍然受到影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地的人们仍感到沮丧,当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患者比例非常高,严重忧郁者数量也较多,”皮库说,受污染地区居民的离婚率、
暴力犯罪率以及破产者数量也较历史平均水平显著增加,“人们似乎受了体性创伤”。
“7•16”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事故
2019年8月上映的电影《烈火英雄》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电影背后的原型则是发生在2010年7月16日晚间18时左右,大连新港附近中石油一条输油管道起火的爆炸事故。这场火灾在世界历史上都实属罕见。储藏着10万吨原油的103号罐爆炸起火,地面是火,空中输油管道是火,海面上也是火,流淌火威胁着周围的油罐,步步逼近危化品罐。在这场如同地狱般的事故中,经过2000多名消防官兵的彻夜奋斗,截至17日上午,火势已基本扑灭,大连附近海域至少50平方公里的海面被原油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为22330.19万元。
公历是农历还是阳历
事故的发生地——大连新港始建于1974年,建港总投资1.4亿元人民币,位于辽东半岛南端的大孤山东北麓、黄海岸边的大窑湾西南侧,是一个现代化深水油港。大连新港的水域面积180平方公里,陆域面积1.57平方公里,作为中国原油对外出口的重要基地,大连新港每年上千万吨的大庆原油从这里装船运往国内和世界各地,每年输油能力为1500万吨。
发生爆炸的是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国际储运公司成立于2005年9月,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是中国石油大连中石油国际
事业公司(80%股份)与大连港股份公司(20%股份)的合资企业,公司原油罐区内建有20个储罐,库存能力185万立方米;周边还有其他
单位大量原油罐区、成品油罐区和液体化工产品罐区,储存着原油、成品油、苯、甲苯等危险化学品。张国立个人资料简介
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的日常运营和检维修工作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化分公司负责。
烈火英雄还原哪个事件据资料介绍,爆炸事故发生当天,新加坡太平洋石油公司所属30万吨“宇宙宝石”油轮在向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卸送最终属于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控股的下属子公司)的原油;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天津辉盛达石化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辉盛达公司)负责加入由称辉盛达公司生产的原油脱硫剂,辉盛达公司安排上海祥诚商品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以下简称祥诚公司)在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上进行现场作业。
一天内,管道内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据资料介绍,7月15日15时30分左右,“宇宙宝石”油轮开始向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卸油,卸油作业在两条输油管道同时进行。20时左右,祥诚公司和辉盛达公司作业人员开始通过原油罐区内一条输油管道(内径0.9米)上的排空阀,向输油管道中注入脱硫剂。
7月16日13时左右,油轮暂停卸油作业,但注入脱硫剂的作业没有停止。输油管道中注入含有强氧化剂的原油脱硫剂,现场作业人员
封面故事
能源之王 安全之殇——聚焦油气开采事故
dnf圣骑士刷图加点
▲▲
油气开采事故  百度百科/图
加水对脱硫剂管路和泵进行冲洗。18时左右,大量脱硫化氢剂(主要成分为双氧水)在加剂口附近输油管段内局部富集并发生放热反应。18时8分左右,靠近脱硫剂注入部位的输油管道突然发生爆炸,引发火灾,造成部分输油管道、附近储罐阀门、输油泵房和电力系统损坏和大量原油泄漏。事故导致储罐阀门无法及时关闭,火灾不断扩大。原油顺地下管沟流淌,形成地面流淌火,火势蔓延。事故造成103号罐和周边泵房及港区主要输油管道严重损坏,部分原油流入附近海域。
爆炸发生后,辽宁省委、省政府和大连市委、市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全省力量全力开展扑救工作。7月17日10时,大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现场储油罐的所有阀门全部关闭,火势基本扑灭,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大连市政府秘书长徐国臣在新闻发布会上对扑救工作进行总结,此次调集了全省14个市和4个企业消防队338辆消防车参与灭火。经过2000多名消防官兵的连夜奋战,截至新闻发布会开始时,储油罐的所有阀门全部关闭,火势基本扑灭,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
其实,看似偶然的事件中都隐藏着某种必然性。早在2009年4月,相关机构就对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油库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估与预警,在之后形成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此处提出火灾焊工证查询
预警,“火灾爆炸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油库罐区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等级为严重,经安全措施补偿后降低为轻微,说明工程火灾爆炸危险性较大。”
报告书指出,“保税油库的主要危险是火灾和爆炸,在储存、输送原油过程中,可能产生泄漏、跑料事故,遇明火则能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原油泵房则是各类机电设备集中、操作频繁、最容易泄漏和散发油气的场所,在通风不良和电气设备不符合防爆要求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爆炸。”
此次油管爆炸事故对环境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这种巨大的影响甚至难以用准确的数字进行估算。事故发生后,受影响海面出现了大面积的海面污染,海上飘游分布范围一度达到183平方公里,其中较重污染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近海区域,已开始影响大连湾及附近海域海水水质。在灭火过程中又有500吨泡沫流入海中,造成周边局部海域污染。包括鱼类、藻类、微生物等等海洋生物也受到了不小影响,被污染的海域受到海洋动物的“嫌弃”。
除此以外,在事故发生后几天,附近的大气也受到影响。根据《新京报》记者当时的描述称,在临近事故现场十公里处的空气中带着燃烧轮胎的气味。在靠近现场5公里的地方,这种气味愈发刺鼻,附近的山头被黑雾笼罩,周围山上的植被全带着黑点印迹。
尽管这些案例都过去多年,但都值得警醒。社会大众需要通过这些从爆炸“炸”出的“漏洞”来汲取教训,提升防灾减灾意识,降低灾害带来的风险。
糯米糍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