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号:100050211021卢斌
认知语言学浅谈翻译策略谭维维个人简历
——以《枫桥夜泊》两个英译本为例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的角度出发,对张继的《枫桥夜泊》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讨论诗歌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策略《枫桥夜泊》
Abstract:In terms of the translation outl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this thesis analyzed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a poetry of
阖家欢乐的意思zhangji,discussed the problems occurr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poetry translating and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skills
Key words:cognitive linguistics translation skills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在文学翻译界,严复的“信、达、雅”原则影响甚大,在古诗英译的实践中也有所体现。严复的翻译原则实在是对翻译精髓的精辟总结,所以我们现在再来谈翻译的策略,多多少少会受其影响,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它。翻译的认知过程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
《枫桥夜泊》的两个英译本,关注认知体验在翻译过程中的参与作用,讨论诗歌翻译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可以总结为“显示---认知----语言”【1】,即:在现实和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间缓解。王寅在《认知语言学》中总结了几个认知语言的翻译观。本文讲主要从翻译的体验性观点和翻译的“两个世界”观点来阐述一下翻译的策略:一.翻译具有体验性,人类的思维,认知和理解都来源与基本相似的客观世界,因此才有大致相通的思维,但是这也同时意味着,将有一部分思维是在共同体验之外的,而这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讨论的和注意的。二.翻译的“两个世界”。语言中的词句反映的无非是客观世界主观世界。读者在理解原作者两个世界时,是要通过译者来中转的,“因此,翻译主要应尽量译出原作者和原作品对两个世界的认识和描写。”下面,我们将以张继的《枫桥夜泊》的两个英译本从认知语言学的来探讨一下翻译的策略问题。这首诗被很多人拿来作个方面的讨论,因为它里面的翻译单位,文化特征等非常具有典型性,值得讨论。
二.《枫桥夜泊》的认知分析
中国父亲节的来历简介
先来看一下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
高云翔案重审完结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在《枫桥夜泊》中结合自己在生活中体验,描写了客观世界中的存在物:月、乌鸦、霜、、枫、渔火、城、寺、钟声,客船,同时通过这些实物和场景描写了他的内在的认知世界。月落、乌啼、霜满天等词构成的图示,在中国的文化中是一种凄冷、失落的意义。诗歌没有直接说明作者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但我们不难从诗中读书“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精神内涵。而这可以说是整个诗的基调,译文中能否较好的体现这种氛围,关系到译作和原作能否在灵魂上统一,也即认知世界的统一。诗歌的互译,“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是强烈的节奏,而是强烈的情感。”【2】做好客观与认知方面的统一,才能成为比较好的翻译作品。
三.《枫桥夜泊》英译本的认知分析
译文一:王大濂译,选自王大濂(1998:94)的《英译唐诗绝句百首》
Maple Bridge
Moon's down,crows cry and frosts fill all the sky;
龟兔赛跑新编400字四年级By maples and boat lights,i sleepless lie,
Outside Gusu Cold-Hill Temple's in sight;
Its ringing bells reach my boat at mid-night.
译文二,许渊冲译,选自许渊冲(2007)的《唐诗三百首》(中英文对照)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Dimly lit fishing boat'neath maples sadly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from Temple of Clod Hill;
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中国文学讲究的是用一种婉转,朦胧,曲折的方法来表达内涵,而欧美比较直接,这样说可能有些片面,但至少可以反映中西方在表达上的特点。所以,在翻译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时候,是为了防止破坏中国特有文化而一个翻译单位接着一个翻译单位翻译,还是在在保证原主旨和意境的情况下进
行简化,特别是形式上的简化呢,我个人比较赞成后者,曾经问过一个在中国执教的美国老师,他表示很不习惯把中文照原样翻译成一个个对仗的英文句子。这也许对我们的翻译有所启示吧!毕竟,我们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些人看的。
现在我们就通过分析对比这两个译文来探究一下认知语言学角度下的翻译策略。对比一下不难看出,王大濂的译文(以下简称王译)紧紧围绕着原著的结构,在保证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尽量不打乱原文的行文风格,而许渊冲的译文(以下简称许译),对行文结构和风格做了较大改变,译文别有一番味道。由于在对事物的情感上,他们与作者有着相似的认知与体验,且都是翻译界的大家,因此在两个世界的把握上不会出现很大的分歧,但这种体验与认知又
不尽相同,所以表现在译文上也有出路。
(1)“霜满天”在汉语的语境当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整个周围的环境萧瑟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寒气弥漫的世界。虽然霜是水汽凝结在附着物上形成的,不会满天飘扬,但因为汉语的独特性,,我们不会理解为满天的霜像雪似的飘荡。王译中“frosts fill all the sky”不免有固态的霜充斥天空之嫌。而许译中把动作去掉了,直接用“frosty sky”,避免了钻牛角的读者的误解,而且那种寒冷静谧萧瑟的意境与原文更贴近,所以在此处的处理上,王许译似乎更胜一筹。
给闺蜜的神仙备注(2)“对愁眠”,有点“相对两无言”的情景,其中的“愁”字主导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笔者认为,如果能
把“对”字的意境表达出来,那种悲伤,形单影只将会衬托得更加浓厚,只可惜两个译本都没有表达或者很好的表达出来。而“愁”也不仅仅是单单哪一种情绪能概括的,担心,难过,无奈都显得很片面。这就是汉字的力量。此处,笔者认为王译的“sleepless”恰恰能很好地囊括这些复杂的情感,而许译的“sadly”有点片面。没有很好地反应作者的主观意义。
(3)“姑苏城外寒山寺”这一句中,涉及到典型的地点名称等特殊词的翻译,也是历来争论较多的。对于本身没有什么特殊意义的地点名词,我们一般直接音译。而对于一些内涵丰富,文化沉淀较厚的地名,译者会有这样的考虑:直接音译的话就体现不出文化内涵,意译的话,在诗歌结构上又很难把握,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拿“全聚德”烤鸭做个例子,当时有人是把每个字的含义都翻译出来了,而现在统一用“quanjude”。因为一些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地点和特殊词的含义很多时候很难用看似对应的英语单词替换,意译之后难免结构变复杂,不易记住,还会把意义局限。特别是诗歌的翻译,笔者认为,除非是双方在认知体验上非常的贴近,否则不要冒险用意译,否则会出现你有“意”,他无“情”。在这句诗歌中,姑苏只是城的名字,可以直接音译。寒山寺,“传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抬得由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从此后人慕其名,改称寒山寺”【3】由此可知寒山并不是寒冷的山,话说回来,即便这座山本名是寒山,不管是不是因寒而命名,或者无意中取了这个名字,中国人在读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也不会想到寒冷之意,而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名字罢了,否则黄山、雁荡山岂不会理解成黄的山,雁飞的山了。综上,笔者认为,笔译当中,这类词,还是偏向于音译比较好,再在作品
下面加上一些注释。按照这种原则,以上两个译本都没有处理好寒山的翻译,都译成了“cold hill”,实有偏颇。故此处笔者认为直接译为“hanshan”更能保住其历史的味道。
(4)“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中要注意处理的一对关系就是钟声与诗人的关系。按照整个诗歌的意境来看,我偏向的解释是:(诗人愁绪重重,彻夜未眠)寒山寺半夜的钟声传来船上。括号中的是重点。如果你直接照原句翻译,不把主体体现出来。那没什么问题。如果你要把主体体现出来,那么主体的状态要细细考究的。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彻夜未眠是比较符合当时的情形的。在王译中,我们可以看到译者比较忠于原文的结构,没有过多的把结构打散,也没有过多的增减内容。直接出现主题,虽没有说明主体的状态,但还是能感觉到诗人是未眠的。可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许译中,我们可以看到,原文的结构和直接表达的客观世界改变了很多,原作者作为一个旁观者,注视着这个世界,并且把“到客船”换成了更有力量也更有意境的“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当然诗人也是“roamer”之一,所以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联想到诗人的“仕途梦”的破碎。此句在保证原作内涵的同时在表达力和已经上更上一层,实属不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这对于原作的主观“创作性”翻译是可以的,有时候甚至是必须的,但这种创造必须建立在共同体验与认知的基础上。
四.结语
总的来说,王译显得较简练,基本上是采用了直译法,在形式上尽量对等,让译作更接近
中国唐诗的格式。许译为了追求诗歌语言特有的韵味,适当地增加了创造性的成分在里面。这也是许渊冲的翻译风格。以上两个译作,在把握原作者主客观世界和认知体验上,二者都不能说完美,都有不足之处,可知翻译不易。经过以上分析和讨论,笔者总结一下几点翻译应给予关注的地方:首先,翻译具有感情彩的词时,要防止情感的片面性,原作的情感词是否是只是表达某一种单独的情感,还是一种综合的情感;其次,地点等特殊名词要谨慎使用意译,除非国外读者与原作者又相似的认知体验。译者还要避免的一点就是把表面上看起来对等,而背后却有着浓厚文化积淀的东西互换,因为这会引起很大的理解差异,比如“清明”译成西方的“Soul’s Day”.严格来讲者可以算一种错译;最后,怎样把握翻译“创造性”的度,笔者认为,还是要把“信”作为第一要义,在此基础上,保持原文感情基调,换位于读者,形式上大胆创新。
Bibliography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535
[2]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使用教程第三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79
[3]徐艺乙江南水乡的民俗与旅游(江苏卷)[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4]周颖《枫桥夜泊》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三期2007
[5]朱丽燕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综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一期2007
[6]王大濂英译唐诗绝句百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7]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