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学生强化职业认同感教育的探讨论文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职业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等因素所形成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到达一致或认可的状态。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是指护理专业学生对将要从事的护理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到学习乐趣的一种认知与体验。
  目前护理人才尤其是高级护理人才的缺口很大,许多家长看重护理专业良好的就业前景,盲目地为子女选择了护理专业,导致很多护理学生入校时对所学专业并没有明确的认知,对将来所从事的护理职业亦没有足够的了解和合理的正面情感。而护理专业本身由于学科的特点,是既具有挑战也充满了压力专业学科,护理专业学生对待护理职业的态度和认知对其个人职业开展至关重要。因此,构建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进展护理职业认同感教育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课题。
  为了进展课题研究,我们对连续对xx、xx、xx级实习阶段的护理专业学生做了职业认同访谈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出护理专业学生在职业认同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2.1专业认知模糊,专业兴趣不浓厚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护理专业学生对专业认知存在缺乏,对于“选择所学专业的根据”这一问题,有58.2%的同学是因为“好就业”,仅有20.3%的同学是因为“兴趣爱好”。许多同学是按照父母旨意或是老师推荐选择专业,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因为“好就业”的原因而选择护理专业。有70%的学生“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专业的课程体系、知识构造,对于护理专业的专业开展前景、就业趋势等相关专业情况也没有更深入的了解。 2.2自我认知欠缺,个体价值不明确
  从调查结果我们看到,护理专业学生的自我认知严重缺乏,有63.5%和2.3%的同学“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有70.0%和2.4%的同学“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的个性特征,有40.1%和26.8%的同学“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与特长。这样的自我不良认知极易导致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时而自卑,低估自己的能力,时而自负,过高地估计自己。
  2.3职业认知馈乏,职业价值感与效能感不强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认知存在缺乏。对于“是否清楚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详细的工作内容”这一问题,仅有10.8%的同学选择“是”,而更大多数的76.7%、10.2
%和2.3%的同学选择的是“不太确定”、“不是”和“没有考虑”;对于“是否清楚自己将来所从事护理职业的工作环境以及面临的工作内容”这一问题,仅有29.8%的同学选择“是”,而更大多数的55.6%、9.2%和5.4%的同学选择的是“不太确定”、“不是”和“没有考虑”。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的护理专业学生对于将从事职业的工作内容、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复杂工作问题不甚清楚,职业认知极为欠缺,这将直接导致其职业价值感与职业效能感大大降低。
  职业认同感一般是对该职业活动与职业环境等都极为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进展职业认同感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入学时加强护理专业教育
  通过专业教育,明确学习目标,增强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清晰地知道大学期间应该学什么,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技能与素质,未来能够做什么,明确未来专业就业趋向与开展前景,应该怎样学习专业,如何把握专业脉搏。
  3.2专业学习同时强化医护职业认知
  强化职业认知的目的是了解职业环境,明确自己未来护理职业开展的时机与挑战,从而明确职业岗位详细有哪些,职业岗位工作要求是怎样的,职业环境与工作条件如何,职业开展路径有哪些。
  3.3辅导学生合理地进展人职匹配分析
  在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的根底上,辅导护理专业学生运用SWOT策略分析,明确自身开展存在的优势与缺乏,权衡自我与职业开展利弊关系以扬长避短。
  3.4及早地制定自我开展生涯规划
  指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与未来的可能开展方向,制定一个个性化生涯开展方案,探索其最优的开展路径,为自已打造一份生涯开展的“营养自助餐”。
  3.5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医护岗位的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医护岗位的社会实践,体验职场的“酸甜苦辣”,以增强职业适应力。
  综上所述,强化职业认同感教育是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开展教育的一项必修内容。通过职业认同感教育我们希望护理专业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份职业都存在积极的与的方面,最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它,并能够乐在其中,最终使自己顺利地由一个“职场菜鸟”蜕变为一名“职场达人”。
护理学专业就业前景
  [1]张春梅,高红霞,陈晶,方鹏骞. 国内外护士职业认同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xx年,8月.
  [2]万美玲. 护理专业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干预的研究.南方医科大学学位论文,xx年.
  [3]史宝欣,汤珺,岑惠红. 护理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xx,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