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自身状况和外部环境进行SWOT分析,即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面临的优势(Strength)、劣势去西双版纳旅游(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有助于政府部门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正确的旅游业发展战略。
(一)优势分析
1.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西双版纳有许多特有种和古老的孑遗动物,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对象的有亚洲象、懒猴、长臂猿、云豹、野牛、赤颈鹤、犀牛等10种,二、三级保护动物30多种,未列入保护的上万种。所拥有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和淡水鱼种类分别是全国已知种类的13.6%、15.6%、34.3%、18.9%和11.8%。西双版纳有地球北回归线上保存完好的一片原始热带雨林。原始森林面积大,其中以热带雨林为主。境内高等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7,有国家
重点保护植物52种。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将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评为中国最美的森林之一。云南省被称为我国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西双版纳则被誉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皇冠上的明珠”。
2.立体的气候资源
西双版纳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其独特的气候条件——既不受寒潮直接威胁,也不受台风袭击。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干湿分明而四季不明显,年平均气温在21℃,最冷的1月的平均气温是16℃。降水丰富,在1200—2400mm之间,雨量多在5—10月,具有“长夏无冬、一雨成秋”的特点。所以,反季节旅游资源占据极大优势,故西双版纳成为了很多人冬天避寒的圣地。
3.独特的民族风情
西双版纳民族文化艺术、节日、宗教活动彩斑斓。傣族主要的节日有泼水节、开门节和关门节。此外。傣族和其它民族的婚姻、生活等习俗,傣族的艺术壁画、神话传说、音乐、舞蹈(孔雀舞、象脚鼓舞)等,都独具特,很有魅力。另外,西双版纳还居住着14
种少数民族。比如,西双版纳独有的基诺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哈尼族、布朗族等),其独具风格的民族风俗也十分绚丽。
4.当地的佛教文化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村中几乎有寨必有缅寺,佛教文化已经很好地融合到傣族文化当中,以景洪市为中心的西双版纳州的建筑风格都深刻体现着佛教文化与傣族文化的巧妙融合。2007年中国最大的南传上部座佛教寺院在西双版纳景洪曼弄枫落成。这为弘扬传统傣族文化。增加西双版纳新亮点发挥了新的品牌效应——“佛在西双版纳,福在西双版纳”。
5.普洱茶文化
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最大生产地区,著名的普洱茶六大茶山均在西双版纳境内,而且中国茶城坐落于普洱市,加之傣族传统的贝叶文化和古老的普洱茶文化,所以,茶马古道和澜沧江使得西双版纳与普洱市、临沧市的地域文化秉承相连,为三个地区能形成建立西双版纳——普洱——临沧旅游地区的旅游产业价值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6.区位优势
西双版纳与缅甸、老挝接壤,与泰国的优势距离、澜沧江——湄公河的丰富水力资源等条件,以及拥有作为云南省第二大航空港的西双版纳国际机场和贯穿西双版纳的昆曼高速等便利的交通优势,拉近了西双版纳旅游市场的经济距离,同时也很好地为西双版纳发展多国民俗风情的旅游路线提供了较好的交通条件。
(二)劣势分析
1.旅游资源产品同质性强和结构不合理
西双版纳的旅游景点大部分都以热带雨林为主,各景点之间雷同性较强。目前,西双版纳各景区的发展大多局限于旅游资源本身的初级开发,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挖掘不够,并且旅游产品单一,大多为依托旅游景点的传统观光旅游,而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旅游等高层次旅游产品的开发严重不足。所以,西双版纳的旅游精品景点不够突出,知名度不是很高,并且出现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粗制滥造”的现象,与国内外许多优秀景点的基础设施相比,西双版纳的许多景区建设却十分粗糙。
2.旅游消费者的感受与期望存在较大反差
旅游消费者方面,人们感受到的西双版纳与期望存在较大反差。20世纪80年代西双版纳给人的印象是茫茫的原始森林、翩翩起舞的傣族少女,到处是大象、孔雀,但来了后却发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而以景洪市为中心的旅游接待城市。其城市风貌与国内许多城市区别太小,造成了形象危机与市场危机并存的形势。
3.旅游服务行业的不规范
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经历了“先发展、后规范”的历程。由于开发早。供求关系不平衡,造成了西双版纳在很多方面的恶性循环。例如,酒店服务质量较差,因为价格低廉,必然导致酒店降低服务质量和成本来维持经营。旅行社也是如此,西双版纳旅游产品的价格透明度高,以及无综合服务、零团费、门票价格低,没有充足的资金培训优秀的导游,从而出现许多导游拿回扣等违规现象,因此,损坏了西双版纳的旅游形象。
4.西双版纳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现今,西双版纳地区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已经严重退化,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橡胶林过度种植、热带雨林面积减少、雾日减少、物种减少等都导致西双版纳地区自然环境逐渐
恶化。随着橡胶价格不断走高,橡胶林的种植和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西双版纳地区的生态承受限度,伐林种橡胶树的现象也日益严重,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早已斑驳不堪,破坏了西双版纳地区森林涵养水源和防风固沙的能力,造成了该地区雾日逐渐减少,气候异常,水土流失,生物环境破坏等恶劣现象。雾日减少标志着西双版纳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正在严重退化,雾日的减少造成了水分的蒸汽流失,使得森林流失了从雾气中吸收相当多的水分,而这些水分又是植物成长所必须的水汽含量,因此,雾日的减少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造成了森林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由于气候和地理等因素,西双版纳地区土质较薄,很容易水土流失和沙化,然而陔地区的森林面积减少和毁坏以及森林植被覆盖面积减少加剧了水土资源的急剧流失和沙漠化程度;不仅如此,西双版纳地区的森林面积严重减少、气候异常导致了生物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使得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一这个西双版纳地区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受到了极大挑战。
5.欠缺一条旅游资源组合良好的旅游产业价值链
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其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滇西北旅游路线的成功发展,不仅与其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有关,而且它形成了良好的旅游景区组
合,加上到位的宣传和良好的消费服务,迎合了旅游者的消费心理,该区已经逐渐建成了国内外知名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滇西南旅游路线主要依托热带雨林风光、民族风情和澜沧江——湄公河区位优势,但没有形成一条密集化的旅游产业链。西双版纳的旅游景点比较分散。呈现出以景洪为中心的北线(野象谷、原始森林公园等)、东线(傣族园、勐仑植物园、望天树热带雨林景区雨林为主的风景区),西线(打洛、勐海普洱茶文化区等),各景点距离较远,景区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雷同,并且开发层次较低,也存在着景点分散、没有深层次开发等问题。加之普洱、临沧地区的旅游景区知名度不高,并且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的政府、旅游局在长时间内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旅游产业链的规划共识。所以,滇西南欠缺的是景区间的地域整合以及连续性的旅游服务体验,以取得旅游者对滇西南路线的消费心理肯定。
(三)机遇分析
1.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规划的以澜湄次区域开发旅游片区
国家在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规划了以西双版纳为核心的澜湄次区域开发旅游片区。而西双版纳位于云南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在澜沧江水运、昆曼大通道以及版纳航空港上,
西双版纳都处于与东南亚国家最近、最便利的位置上。对于吸引国内游客和东南亚等国际游客,都提供了较好的经济距离
2.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发展
在云南省政府、旅游局提出旅游“二次创业”的机遇下,西双版纳政府、旅游部门应重新思量旅游产品思路,转变产业发展方式,重新打造“老产品”,塑造新的国际旅游知名品牌,实现发展规模和产业质量的新跨越。积极招商引资,改善投资环境,通过更广的渠道。争取更多的投资者来投资建设西双版纳,打造真正的旅游精品线路。
(四)威胁分析
1.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竞争压力
有资料显示:竞争压力首先是来自国外(主要是东南亚)的竞争。尤其是泰国的宗教文化、民族风情、人妖表演、海滩旅游等项目,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从广东、福建到泰国旅游比到西双版纳价格低得多,一部分游客由于泰国与西双版纳之间的某些相似性,便不再到西双版纳旅游。
2.国内竞争加剧
国内、省内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分流了大量游客。原来没有多少旅游目的地能跟西双版纳竞争,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国家和媒体对西双版纳的许多宣传是免费的,西双版纳获得了很强的广告效应,也被宣传成为许多人心目中一生注定要去的旅游目的地。近10年来,各地都看到了旅游是发展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从而加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而西双版纳旅游形象却没有得到上台阶的宣传,例如西双版纳没有世界遗产,而丽江有世界遗产,加之有很好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到位的宣传,因此能迅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很多国内省内的旅游地区在竞争,而此时西双版纳无新的卖点出来。特别是世界级的自然文化遗产。近几年,凡是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旅游都超常规地快速发展。另外。旅游消费是一种富有弹性的消费行为。当某种旅游产品的价格过高时,消费者总能到价格相对适中的其它旅游产品来满足消费需求。如果一种旅游产品的预期消费很高,那么旅游消费者希望从中得到的就更多,期望也就越高。但是。当旅游消费者实际得到的和所支出的不成正比时,则会降低旅游消费体对旅游地区的满意度,如果旅游消费者对一地区的旅游消费的满意度低,那么在这部分参考体的影响下,去此旅游地的游客数量势必会减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