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创作原理在中小学经典诵读中的运用
高祥荣1,张天虹2
(1.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上海200234;2.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经典诵读和播音主持同为有声语言表达艺术。通过分析比较,寻两者之间有
声语言表达活动的共同规律。借鉴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原理中关于有声语言表达的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尤其要注重“理解文本”“感受文本”“表达文本”这三个有声语言创作过程,并将其运用于中小学经典诵读艺术实践活动中。研究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经典诵读指导水平,提升中小学生的经典诵读表达能力。
关键词:播音主持;经典诵读;有声语言;提升策略
诵读活动,自古有之,“三百千千(《三字经》
《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①
,蒙学必备。春
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雄辩之风兴盛。隋唐科举制度以来,“四书”“五经”及“八股文”,使得“重文轻
语”现象日趋严重。由于受到传统偏见及高考模式的影响,当代中小学教育趋向于重“文”轻“语”:重视文字阅读及写作,忽视朗读和有声语言表达,“哑巴语文”屡见不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中小学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教学,“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②2018年9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制定了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指导思想为“普通话诵经典,规范字书中华”。基本原则提出:“加强中华经典诵读教材、读本等基础资源建设,便于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知道‘读什么’‘怎么读’,学习领悟中华经典精髓”;“坚持以学校为主阵地……发挥朗诵、书法、诗词等文化名家以及
播音员主持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
中小学生对于中华经典诵读作品应该“怎么读”?表面上看,这是诵读文本“声音化”的问题。深层面来说,是关于有声语言表达如何二度创作的问题,属于语文教学中“语”的范畴,同时又必须以“文”作为创作依据。播音主持艺术是专门研究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规律的艺术,笔者认为,学习和借鉴播音主持创作基本原理对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有效开展颇有实践价值。
作者简介:高祥荣,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播音主持教育研究;张天虹,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跨文化语言教育研究。
①李梦生:《千家诗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③《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 ://v/srcsite/A18/s3129/201809/t20180929_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第41卷,2021年3月
(Research on Modern Basic Education )
Vol.41,Mar.2021
高祥荣,张天虹:播音主持创作原理在中小学经典诵读中的运用
一、播音主持创作原理与经典诵读的关系辨析
中国播音学在国际上独树一帜,是中国特有的学科。“播音创作基础”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而“朗读学”又是播音主持创作之基础。
1.诵读和朗读内涵相同
关于“朗读”的概念,我国播音理论家和教育家、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的创立者张颂认为:“所谓朗读,是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朗,是说声音的清澈、响亮;读,就是读书、念文章。朗读,也可以叫诵读、读书,就是诵书的意思。”①对“朗读”“朗诵”“诵读”“演诵”这几个相似的概念,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着不同的解读。但从具体实践活动来看,“朗读”通常是依据文本“念文章”“读稿子”,可以不脱稿;“朗诵”和“诵读”大多“在舞台上表达与呈现”,一般脱稿背诵,通常辅之配乐,以增强表达和传播效果。在近几年出现的“演诵”形式中,演诵者常常通过服装和化妆,把自己扮演成作品中的人物,比如朗诵《木兰辞》时装扮成花木兰的形象,朗诵《满江红》时装扮成岳飞的形象,此种朗诵样式更多注入了戏剧表演的彩,使观众有较强的语境带入感,能更大程度地引发观众的共鸣。
2.播音与诵读息息相关
张颂认为:“播音,是广播电视传播中话筒前、镜头前进行有声语言(包括副语言)创作。播音,是以有声语言(包括副语言)为主干或主线,驾驭节目行进的创作过程。”②③从有声语言创作和表达的角
度,播音和诵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播音主持创作原理中包含的语言表达技巧同样也适用于中小学经典诵读有声语言表达创作活动的实践。无论是播音主持抑或经典诵读,它们本质上都是从“书面文字语言”到“口头有声语言”,从“诉诸视觉”到“诉诸听觉”的转化过程和结果呈现。不只是“把文字读出声音”的简单
转变,其中包含着朗读者的理解感受、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等语言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因素,属于“二度创作”的艺术语言范畴。
3.播音主持的创作原理
播音主持创作基础是关于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的基础理论。其中阐述了播音主持有声语言创作的基本原理,包含播音主持有声语言表达的基本技能。其基础理论的涵盖性、包容性、立体性、审美性“集中体现在‘有声语言创作’这个核心概念里”。其基本技能的独立性、实用性、普遍性、恒久性“凸显在‘把内部语言外化为有声语言,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这种驾驭有声语言的能力里。”④播音主持语言表达技巧是通过“理解稿件”“感受稿件”“表达稿件”三个既独立又统一的过程而体现出来的。播音主持语言表达技巧在“准备稿件”的前提下,划分为三大“内部技巧”,即“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四大“外部技巧”,即“停连”“重音”“语气”“节奏”。从准备稿件到运用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贯穿着“理解—感受—表达”这一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逻辑链条和创作规律。中小学经典诵读亦为有声语言创作活动,所
以也应当遵循这一艺术创作规律,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二、播音主持创作和经典诵读共同的前提要求
无论播音主持创作抑或经典诵读,规范标准的普通话和明朗悦耳的声音皆为共同的目标追求。欲诵读好、诵读美中华经典,标准韵美的普通话语音和悦耳动听的声音缺一不可。“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学习借鉴其中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对中小学生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以清澈响亮的声音诵读中华经典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追求标准规范的普通话
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求“以普通话诵经典”。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在对中小学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
①张颂:《朗读学(第三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②张颂:《播音创作基础(第三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③金重建:《播音思辨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第41卷《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 on Modern Basic Education)2021年3月
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语文阅读要求中都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①中小学生要想学好普通话,一方面要向广播电视中的新闻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学习高标准的普通话,另一方面要向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学习较为标准的普通话,同时语文教师平时应该多引导,多示范,及时对学生的普通话语音纠错。中小学生通过认真学习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才能以标准而又优美的普通话诵读经典,清晰地表情达意,达到良好的有声语言表达效果。
2.练就悦耳动听的好声音
在中小学生诵读“好声音”的训练方面,可以借鉴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播音发声技巧。(1)开声练习。口腔做出打哈欠的状态,放松声带,自然地、不用费气力地发出气泡音“啊……”,声音轻而低,感觉气流从丹田部位缓缓上升、徐徐送出。然后等声带“苏醒”适应之后,再分别以低声区、中声区、高声区发出从低到高的“啊……”。(2)开口和闭口练习。要想使中小学生诵读时声音响亮,就要扩大口腔的容积。做开口如“啃苹果”、闭口如“半打哈欠”的练习。同时掌握四字要领:提(提颧肌,如微笑状)、打(打开牙关)、挺(挺起软腭)、松(放松下巴),这样就会使得口腔向上、向后拓展空间,此时口腔中再感觉如含一个“气团”或“水团”,保持圆润状和自如变化的流动感。(3)呼吸控制练习。播音主持训练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吸气是到“闻花香”的感觉,沁人心脾,两肋骨如手风琴一样前后打开伸展,气沉丹田,小腹微提微收。要领是:闻花香、气下沉、腹微收、两肋开。呼气时到轻轻的、
李梦个人资料简介缓缓的气息流淌出来的感觉。应掌握口鼻“快吸气、慢呼气”的感觉。(4)咬字吐字练习。做到字头叼住、字腹拉开、字尾归音。中小学生可以在反复练习中揣摩如何才能做到咬字吐字适度,以使经典诵读文本内容表达自如、清晰。(5)绕口令练习。绕口令是相声等艺术的语言基本功练习,可以选择朗朗上口的趣味绕口令,练习可以从慢到快,再到更快语速,要求做到快而不断,快而不
乱,且清晰、流畅。(6)实声与虚实声。声音的“虚实”,可以表现出大小、明暗、高低、远近、美丑等之间的不同空间、不同彩、不同意境。对1—4年级的学生的声音训练,以“实声”为主;5—9年级的学生在训练“实声”的基础上,再加以声音“虚实”结合的训练。此外,除了练好口腔共鸣之外,还应练习好胸腔共鸣,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训练,中小学生也能逐渐发出具有“立体感”的好声音。
三、播音主持创作原理在经典诵读中的运用策略
中小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时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学生朗诵经典作品时,总是“有口无心”,言不由衷。借鉴播音主持语言表达技巧,可以为中小学生的经典诵读水平的提升助力。中小学经典诵读活动,应该从“理解文本”入手,继而“感受文本”,最终“表达文本”。这是一个“由表及里”到“由里及表”,或“由外而内”到“由内而外”的文字语言感受过程,也是一个“感之于心”到“形之于声”的有声语言创作过程。
1.对诵读文本的深刻理解
面对经典诵读文本,中小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今天为什么要诵读这些经典?怎么诵读这些经典?
播音主持艺术中的“准备稿件”技巧,又分解为六个具体步骤,称为“备稿六步”,即“划分层次”“概括主题”“联系背景”“明确目的”“出重点”“把握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已经开始学习把一篇文章分为几大部分,每一大部分又分成几个小层次,然后概括总结“中心思想”,所以“备稿六步”中的“划分层次”和“概括主题”两个步骤,中小学生并不陌生,也容易理解。“联系背景”和“明确目的”这两步需要教师的指导,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今天诵读该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诵读活动有助于开发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还会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另外学生根据对作品主题思想的分析,出作品中的重点段落或体现
高祥荣,张天虹:播音主持创作原理在中小学经典诵读中的运用
中心思想的重点句子,然后根据对全篇文章的理解,生出一种基本的态度感情,从而为开口表达进行“热身”。
2.对诵读文本的切身感受
“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是播音主持有声语言表达的三大内部技巧,是“由外而内”“感之于心”的心理
变化过程。(1)情景再现。诵读者运用“情景再现”技巧,通过文字语言到有声语言的转化,为听者还原作品中描绘的立体场景以及人与事。(2)内在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内在语”或“潜在语”或“潜台词”,使得作品思想及内涵更加深刻,同时也充分挖掘并发挥出了有声语言的表达优势。(3)对象感。它原本是对广播播音员在播音室里眼前看不到“听众”,但要在心中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随着电视节目的发展,现场也有观众及嘉宾参与节目其中,此时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目前中小学生的经典诵读活动或以班级为单位,或在校内外更大的舞台上、观众前展示、展演,应该学会电视播音员或主持人的“对象感”的建立技巧以使听者产生共鸣。
以下再进一步阐述“情景再现”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诵读即绘画,诵读是用有声语言绘声绘、声情并茂地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幅彩斑斓的画卷。在此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活动中,“情景再现”的艺术联想力和想象力不可或缺。情景再现,可以使诵读者调动起自己的思想感情,身临其境,触景生情,产生内心视觉,从而生动形象地表达语言。具体方法是,阅读一篇诗文作品时,理解镜头语言中“景别”概念: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依据诵读文本,感受“景别”变化,使得声音产生高低、远近、强弱、明暗等不同变化。注意体会语言中的形象感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时间感、空间感、运动感及其综合感知的把握。
中小学生在诵读时,应从全篇诗文中整体感受和把握诗文的要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要善于透过语言文字符号感觉其建构起的“实景”“实情”,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真听、真看、真感受”,触景生情,
有感而发。
3.对诵读文本的精准表达
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的“外部技巧”即“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是有声语言表达中“由内而外”“形之于声”的前表达过程。(1)停连。它包括“停顿”和“连接”两层意思。停连是有声语言的“标点符号”。文字语言中的标点符号只是阅读表达文本的重要参考依据,在转化成有声语言的过程中,诵读者应该联系上下文,把内容紧密相连的句子“归队抱团”,形成一个个“意”,要依据文本的意思,重组标点,恰当停连,传达出作品的深层意义及情感。(2)重音。收听广播新闻节目时,信息接收者通过一条新闻播音中的一些关键词,再结合之前的经验判断,就能听明白整条新闻的意思。所以一句话中至少有一个词是“重音”,有时还伴有“次重音”。如果没有重音,不仅语义不清,而且语句也失去了表达的目的。(3)节奏。在有声语言表达中,从语言内容所表达的精神内涵出发,着眼于人们易于感知的声音的速度、力度和亮度的特点,把节奏划分为六种基本类型:舒缓型、轻快型、紧张型、凝重型、低沉型、高亢型。一篇作品有一种主节奏,同时伴有辅节奏。比如,朱自清的《春》,基本节奏属于轻快型,同时伴有舒缓型,大量的轻快节奏、少量的舒缓节奏,构成了《春》的节奏特。(4)语气。语气是外部技巧的重中之重、有声语言表达之魂。播音主持的“语气”是指在有声语言表达中,播音员或主持人在“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那么中小学生在诵读中应该如何借鉴和运用呢?首先,要学习体会以不同的声音和气息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比如,“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
气促声硬;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①同时在表达时应注意体会、把握同一感情彩中“轻度、中度、重度”不同感情分量和火候之间的细微差别。其次,应了解、掌握语气中的“语势”。语势是指不同语句中不同的声音趋势,有五种基本语势:波峰类、波谷类、上山类、下山类、半起类。如在李白《静夜思》中,根据诗的描
第41卷《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 on Modern Basic Education)2021年3月
述和意境,诵读时可以试用前四种语势:床前明月光(波峰类),疑是地上霜(波谷类)。举头望明月(上山类),低头思故乡(下山类)。半起类一般是指疑问句,比如《木兰辞》中的:“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总之,在经典诵读中,应使得诗文的语势语流如波浪起伏,又如山脉连绵。再次,在诵读实践中,还应体会、把握好整篇诗文的感情彩。比如是喜悦明快的,还是悲愤凝重的?是昂扬向上的,还是深沉忧郁的?等等,这些反映的是作品的基调问题。在对经典作品情感彩的理解、感受和表达中,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寻体验:当自己开心时,情感是愉悦的,气息是上升的,声音是明亮的;不开心时,情感是悲凉的,气息是下泄的,声音是低沉的。学生可以把这种情感体验“迁移”到对作品基调的把握当中,“以情托声音,声中有情”。基调的确立是基于对全篇作品的理解而生成的,往往诵读作品的开始,即能反映出诵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对基调把握是否准确。基调对经典诵读文本的精准表达至关重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语言艺术实践中,应该学习借鉴《朗读学》和《中国
播音学》中关于文稿朗读和播音主持有声语言表达创作的基本原理。一方面,应注重内部诵读技巧:第一,必须认真“准备稿件”,对文稿进行充分的阅读分析并深入理解。第二,通过联想及想象在脑海中使“情景再现”,形成内心视像,以便绘声绘地表达。第三,把文字背后深刻或复杂的含义即“内在语”或称“潜台词”,通过朗诵者的感情彩和恰当的语气语调呈现出来。第四,心中或眼中要有“对象感”,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另一方面,应把握外部诵读技巧:首先,要掌握好语句的“停连”及“重音”,不应完全受书面文字中标点符号的限制,应该按照“意”在文字段落中划分出几个小层次,按照“意”表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和深刻语义,同时突出每个句子的“重音”。其次,感受好“语气”语句的“神”,即感情彩及其分量;同时表达好语句的“形”,即波峰类、波谷类、上山类、下山类、半起类五种基本“语势”。再次,处理好句子和文章的节奏也非常关键。在诵读中把握好几种节奏运用的技巧——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欲快先慢、欲慢先快,欲重先轻、欲轻先重等;再分析文章总体基调属于哪一种节奏类型。学习运用好这些播音主持创作活动中有声艺术语言的表达技巧,会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进行得有声有。
An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Broadcasting and Hosting Theory in Classics Recit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GAO Xiangrong1,ZHANG Tianhong2
(1.Film-Television and Communication College,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
2.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
Abstract:Classics recitation and broadcasting and hosting both belong to the area of verbal expression.Through a comparison analysis,this paper has tried to find the rules between the two.It has applie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skills of verbal expression in Broadcasting and Host Theory to the practice of classics recit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ree processes of verbal expression,including“understanding,feeling and ex⁃pressing the text”.This paper has aimed to raise the teachers’instructional techniques and the students’recitation ability.
Key words:broadcasting and hosting,classics recitation,verbal expression,improvement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