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和《荷塘月》对比阅读
作者:王洪斌
来源:《中文信息》2019年第02期
作者:王洪斌
来源:《中文信息》2019年第02期
桃花源记原文 关键词:对比阅读 探寻 审美 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2-0-01
一、表现手法不同,却都描绘出了一个令人神往的诗意境界
《桃花源记》是田园诗人、隐士陶潜所作,文章是一篇记叙性散文。文章描写的是一位捕鱼为生的武陵人在迷路而误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这里环境静雅、百姓安居、民风淳朴。(详见《桃花源记》原文)这样的宁静祥和又充满人情味的社会环境随着渔人的离开而不知所踪,由此观之,此情境为造境。然而在读者的感受体验中确实感知这个世界的存
在,并相信这个世界的存在。陶潜用的是虚景实写的表现手法,让此情境真实可感可信。
《荷塘月》是近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所作,文章亦是一篇记叙散文。文章里描写的是朱自清先生一个晚上在清华园里散步看到平常的荷塘变得独有一番风味的一片美好的景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的是田的叶子。……但是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上奏着的名曲。”(详见《荷塘月》原文)文中用两段描写那晚朱自清先生眼中的荷塘月,为世人赞颂称道。这两段中用了14个比喻将眼中的荷塘月呈现出来,把别人眼中陌生的世界刻画成一个具体形象而可感知的世界。荷塘是现实的月是确有的,作者通过实景虚写的表现手法将自己的感受呈现出来,营造出一种幽僻、宁静的诗意境界。
二、创作心境不同,承载着不同的个人和社会审美价值
《桃花源记》的创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时值陶渊明人生的第三个时期——406至427年,归田时期。(陶渊明的人生的三个时期:第一少年生活贫困生活期;第二学仕时期;第三归田时期)这个时期陶渊明已归隐田园十六年。他虽然回归田园种豆南山心远官场,但内心济苍生的猛志依旧,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毒杀晋恭帝。朝局黑暗
动荡,官场的尔虞我诈让他内心波澜陡生,但他无能为力,只有诉诸于山水,只有用文章来诗意表达,在心中寻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反的,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美好向往。《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从个人审美角度看《桃花源记》给一个在俗世中无法挣脱又对自己命运悲叹的人营造一个幽僻,宁静的诗意世界提供一个心灵的归属;从社会意义角度去看《桃花源记》给治世统治者一个治理国家的方向——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