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断句及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  释
: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喜爱。   者:花。   :很,非常。   蕃(fán):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予(yú):我。   独:仅仅。   :舒缓语气。   :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意思是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更加。   :清芳。   
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   宜:应当。   桃花源记原文:多,两人或两人以上。
 
  (yú) 濯(zhuó)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 鲜(xiǎn)   作品断句      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1)鲜 1.陶后鲜有闻(少)   2.芳草鲜美(鲜嫩而美丽)《桃花源记》   2.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
阅读理解
1、莲的品质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表现词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电话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7、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8、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9、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0、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1、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2、“予独爱莲”的原因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3、从反面映衬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作者用隐逸者-菊花来正面衬托出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爱。   
15、作者同时运用了富贵者-牡丹来反面衬托出莲花拥有君子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人一样,只追求名利。   
16、体现莲自尊自爱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7、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8、文章从哪个方面写莲花:1生长环境 2体态香气 3风度气质。   
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所托的‘物’是指莲,所言的志是:既不消极避世,也绝不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9、此文的文体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