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郊区化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大城市郊区化是每个国家在发展中的必经过程,许多学者对于居住空间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大城市郊区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突出问题,通过对城市总体布局的调整,改善城市空间状态,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城郊综合发展。
一、北京市郊区化的特点及居住空间的分异特征
(一)北京市人口郊区化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首都不断地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人口,造成北京中心城区人口持续增加现象。在中心城区的建设过程中,城市无限制的扩张,导致许多新城的建设都成了的“卧城”,如天通苑、通州等。老城区的住宅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过高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使得居民对居住满意度下降。再加上北京日益增长的房价和严格的限购政策,公共交通的相对便利,交通成本相对低廉,所以大部分城区工作者不得不选择住在郊区,从而导致了北京城区郊区化进程的不断蔓延。
根据不断调整的北京市总体规划,再加之“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诸多实力较强的企业向郊区的迁移,使周围区县的建设开始快速发展,在郊区形成了新的产业带。中心城区人口看到了郊区发展的繁荣景象,并且郊区的生活环境优良,交通无阻,导致大部分城区居民向郊区迁移。
最适合居住的城市
(二)北京郊区居住空间的分异特征
北京郊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首先,交通干道的交叉和多样化交通设施的建设加速居住空间分异的进程。交通和地价模式从根本上分配了居住区的收入阶层,居住空间分异格局与交通结构存在耦合关系。城市快速路网的建设,能够给郊区居住的居民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位于高速公路沿线住宅比较高档的居住区,成为了富人的集聚地,如五环、六环和出入北京的几条高速公路附近房价明显攀升。而地铁沿线各个地段成为一般居住区,这里普遍居住着北京较低收入的人,如地铁5号线天通苑地区;其次,城市不同空间的不同类型产业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郊区居住空间的分异。在计划经济时期居民住房多由单位分配,一个单位工作的人们大部分居住在同一片小区内,每个“单位大院”形成居住隔离。随着住房市场化这种情况依旧存在,例如中关村附近普遍居住
着企业高层、公司管理人员等收入较高的居民,而经济开发区由于许多产业园的设置,则会吸引绝大部分蓝领职工的入住;最后,在一些风景名胜和度假村周围的房价也是十分不菲,造成该区域居住的都是收入较高,对生活品质极为注重的高收入人[1]。以上一系列特征,都将加剧郊区居住空间分异化的进程,从而产生诸多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