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词解释
1. 人居环境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 城市人居环境:指以人为中心,由自然实体、社会实体和建筑物共同构成的城市环境。
3. 地理位置:指某一实体,包括社会实体如区域联盟、国家、城市、村落等和自然实体如山脉、河流、湖泊、盆地等在地球表面所处的位置。
4. 裂点理论:指由交通干道连接起来的两个城市中间,会出现一个断裂点,断裂点上最容易产生新的城市。
5. 城市气候:指城市人居环境对大区域范围的气候条件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小地域的特殊气候现象。
6. 自然资源:指作为生产原料和布局场所的天然存在的自然物,是自然界中一切能为人类
利用的自然要素,包括矿物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等。
7. 特区城市:指改革开放后,我国为引进技术、外资、先进管理经验而制定的,以城市为依托、专门从事特殊类型经济活动的新型城市。
8. 科学城:指近年来兴起的以大学或研究机构为核心,产学研紧密结合、完全按照规划理论建设起来的新型城市。
9. 首都城市:具有单纯政治中心职能的城市,一般是一国或地区的政治中枢,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10. 绿通道:专指城市中沿河流、海岸等设置的,被自然或半自然植被覆盖,中间一条狭窄步行道穿过的滨水绿化带,是引入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
11. 居住区: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象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整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的。
12. 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1.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13. 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14. 大环境:指居住区外部的周边环境,包括居住区四周的山脉、建筑、河流、道路等。
15. 中环境:指居住区内部环境,包括居住区的地形、地势、建筑布局以及山水景观的布置等。
16. 小环境:指住宅的内部结构,包括房型、门窗、客厅、卧室、厨房、浴厕等。
二. 填空、选择、简答
1. 道萨迪亚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人类聚居学。他认为人类聚居学由5个基本因素构成:自然环境、人、社会结构、建筑与城市、交通与通信网络
2. 人居环境学发展的主要趋势:1)城市作为一种人居环境,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2)人类聚居的可持续发展。3)全球一体与地狱差异。
3. 城市人居环境学兴起的原因:1)21世纪是一个城市化的世纪。2)人类确实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3)城市问题日益严重,人居环境令人堪忧。4)城市规划的失误和教训太多。
4. 我国的一些古代城市如南京、西安等充分体现了与环境的协调和融合。
5. 明代南京依山傍水,布局灵活,自然观理念占主导的典型城市格局。
6. 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已有了很明显的“环境选择”的倾向,其表现主要有:1)靠近水源,不仅便于生活取水,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2)位于客流交汇处,交通便利。3)处于河流阶地上,不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袭。4)如在山坡时,一般处向阳坡。
7. 水文地质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1)地下水储量影响城市选址。2)地下水质影响一些行业的布局。3)地下水的开采要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安排。4)地下水的流向决定城市
工业和居住生活用地的相对布置。5)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影响建筑物的布局。
8. “城市气候”的典型特征:1)“热岛”效应”。2)城市逆温。3)“灰霾岛”效应。4)“雨岛”效应、“干、湿岛”效应。
9. 人居环境学研究中的物种地貌单元(地理五诀):山脉(脊)、平地(原)、丘陵(小山)、水体(河流、湖泊)、朝向(方位角)。
10. 研究人居环境首先研究水势、水流速度和水中泥沙运动状态,以及水流上、下游的岩石、土壤的硬度及山口形态等。
11. 评判人居环境的标准:1)三纲要:生机为经济发展,思维敏捷之纲;平地为山水优劣之纲;水口为生长、发展、死亡之纲。2)五常态:线状地物定位要准;平地要在剥蚀与沉积平衡面附近;闪耀修理,植物长势良好;水要环抱;建筑物方向要面向有太阳或有生机的方向。
12. 人居环境的研究原则:1)整体系统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依山傍水原则。4)观形察势原则。5)地质检验原则。6)水质分析原则。7)坐北朝南原则。8)适中居中原
则。9)顺乘生气原则。10)改造风水原则。
13. 海湾桑田型:北京、杭州  八水环绕型:西安、上海  四山四水型:洛阳  山口平原型:开封  虎踞龙盘型:南京  金水最适合居住的城市—靠山型:吉林
14.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主要自然依据区域依据
15. 专业化工业城市:
1)特与问题:a.工业在产值结构、就业结构和用地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生产活动主要围绕工业部门组织。b.自然资源丰富,交通发达,货物运输量大。c.生产发达,生活服务设施不足。d.工业区对居住区有一定干扰,环境污染严重,绿化美化不足。e.文化功能欠佳。
2)对策:a.从长远观点看专业化工业城市的发展,规划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性质,特别注意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相关产业,逐渐走向综合化。b.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可居住地,加强城市文化职能和教育职能的培育。
16. 改善工业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保护水源,创造洁净水环境。2)防止大
气污染,创造清新空气环境。3)减少废渣污染,创造美丽景观环境。4)防止噪声污染,创造幽静环境。5)其他。
17. 防止工业大气污染对人居环境影响可采取的措施:1)根据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布置工业用地。2)分散布置废气排放量大的污染工业。3)建立卫生防护带。4)加强全程污染控制,增加排放口高度。
18. 增加排放口高度,利用高空气流扩散效应,也可起到减少厂区附近空气污染的作用,但烟囱的经济高度不应超过200
19. 巴黎交通问题:1)车辆数增加,交通阻塞现象严重。2)各郊区之间交通联系不够通畅。3)交通发展不平衡,市区条件优于郊区。
20. 巴黎交通建设对策:1)延伸现有地铁网络。2)沿巴黎城周围修建一条无轨电车环线,增加公交车辆和线路。3)修建一条连接大区内人口比较集中的城镇的铁路大环线。
21. 香港交通体系特点:1)快速轨道交通发达。2)公共交通系统发达。3)轮渡交通占重要地位。4)受地形条件限制,城市布局紧凑,有效限制交通流量。
22. 我国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主要问题:1)开发急功近利,蚕食山体水体。2)公园建筑太多,绿化美化不足。3)专用绿地封闭,公共绿地偏少。4)绿地设计贫乏,破坏自然景观。
23. 城市绿的的功效:1)改善城市生态。2)美化城市景观。3)塑造城市特。4)调整城市布局。5)养怡居民心智。
24. 城市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1)绿地能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平衡。2)绿地能减轻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3)绿地能改善城市小气候。4)绿地能减弱噪音和放射性污染,防风固沙,涵养水源。
25. 农村居民建筑模式主要包括江北模式江南模式
26. 城市居民最佳环境的营造:1)居住空间的正确布局及充分利用。2)环境因素的合理调节。3)做到安全、舒适、保守私密。4)居民区附近要有配套的服务设施。5)改善垃圾处理方式。
27. 典型的中国民居类型:北方单座平房;北京四合院;东北大院及满族民居;西北回族;
撒拉族及东北达斡尔族的套院;朝鲜族满屋炕民居、南方单座楼房、南方封闭式天井院等。
28. 按照圈层结构理论团状或近似团状的简单集中式布局的城市,中心区为大型广场绿地,四周布置市级公共建筑
29. 居住区规划布局应坚持四原则:环境育人原则;以人为本原则;量力而为原则;天人合一原则。
30. 居民对居住区环境的正当需求大致可分为5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休闲需求;审美需求
31. 创建宜人化、生态化、智能化、家园化住区环境的对策:1)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2)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城市开发行为。3)结合旧城改造进行新城规划与建设。4)重新修订居住区规划的相关指标。
三. 论述
1. 人居环境学理论主要应用于哪些领域:1)军事领域。2)城镇建设。3)铁路、公路选线。4)卫星发射台站的建立。5)预防自然灾害。6)防止地方病。7)制订桥梁、水库、大坝的修建规划和实施方案。8)民宅建设等。
2. 最佳人居环境模式即理想的背山面水,左右维护的格局:建筑区背后有山,其北以连绵高山峰为屏障;左右有低岭岗阜、山丘环抱维护;山前有池塘或河流婉转流过。建筑区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山林郁葱,河水清明。
这种地形环境适合于我国的气候特点,是最佳人居环境:基址背后的山峦可作冬季北来寒风的屏障;南面水可以接受夏季南来的凉风,有良好的日照条件,并可较方便地获得生活、生产的用水;缓坡可避免洪涝灾害。左右维护,植被茂盛,形成半封闭空间,有利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局部小气候,使生活区气温、适度处于自然、稳定状态。
3. 巨型和超大的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特点:人口规模大、人口密度高、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显著、发展机遇多
存在问题: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不堪、房价高昂、社会治安较差、可居住度较低
改善人居环境的对策:改变城市的地域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加强城市管理;提高绿化美化水平;建立健全商业、服务业网点,配套建设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便捷度。
4. 小城市、小城镇的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特点:人口规模小,人口密度低;环境效益好;生活便捷,可居住度高;城乡一体化程度高。
存在问题:经济效益较差;基础设施较差;高层次教育文化设施欠缺;社会效益较低。
改善人居环境的对策:1)加大投资力度,强化经济功能,扩大吸引辐射范围。2)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制定规划方案并严格予以实施,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居住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环境支持。3)重视发展教育、文化、体育、娱乐、医疗产业,增强城市对周围农村的文化、科技、医疗的辐射作用。
我国的城市化应该走巨型、超大和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结合的发展道路。
5. 第三产业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1)第三产业是城市的重要收入来源。2)第三产业是城市重要的就业渠道。3)发达的第三产业是城市舒适便捷人居环境的保障。4)发达的第三产业是城市最佳投资环境的保障。5)发达的第三产业是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凝聚核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