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基础【复习资料】
居住區是一個城市中住房集中,并沒有一定數量及相應規模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公用設施的地區,是一個在一定區域範圍內為居民提供居住、遊憩和日常生活服務的社區。居住小區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線劃分的、具有一定規模并不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帶,小區內設有整套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設施和公共綠地。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它的规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建设一般因环境条件而异。住宅落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则因规模和环境而异,是一种适合于现有城市道路网的住宅区形式。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么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住宅区与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关系?
住宅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类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他包括居住区
、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落等。
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用地规模是相对的。上面提到的用地规模主要 是以一般的多层住宅区为基础来确定的,人口规模是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划分以及各类设施配套的重要依据,因此,高层高密度的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将分别相应的减小,低层低密度的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将分别相应地增大。
社区在住宅区规划中的意义?
住宅区规划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其 是期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是建构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是提供一些场所。所谓“场所精神”便是一种在空间中进行的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一定的地域之内具有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和良好的服务、居民间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是社区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住宅区的规划设计的目标之一。
邻里单位 、邻里关系的基本内容?
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种类型,一定意义上说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个最小单位。邻里单位形
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提出的原则是对居民生活需求的反应。
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他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系。
邻里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邻居间知姓名和家庭概况,每天碰面接触的自觉帮助型;第二:邻居间见面打招呼,但不一定知其名的原意帮助型;第三:住户彼此偶尔见面但认为他或他么是属于自己社区一部分的应该帮助型。
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
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4、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建筑物自由布置
住宅区物质系统:1住宅与住宅用地:以不同的居住人口规模要求配置相应等级的服务、通路、绿地与场地设施。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项目的设置和规模,与其所服务的人口相对应,并要求按“分级”配置与布局。3道路停车用地:按通路的空间位置和服务人口以及相应
的道路宽度,分为宅间路、组团路、小区路、居住区道路四级。4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
社区系统:社区的构成系统可分为1社区生活保障系统2社区育才与就业系统3社区交流与参与系统4社区运营系统
社区网路系统建构的四要素:1各系统中应具有层次分工2各系统均应是可无限扩展的3各系统间应具有相互作用4所有居民对整个网路权益共享
住宅区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全面考虑满足人的需求、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建设与运营的经济性以及景观形象的塑造等要求,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遵循社区发展。生态优化和共享社区的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及相应的住宅区规划设计原则,建设文明、适居的居住社区。
社区发展原则:含义,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是住宅区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而在住宅区规划中充分考虑如
何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核心内容。
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额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适居性: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居住住宅区适居性的基本物质内容
识别与归属: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反应出人对居住环境所体现的自身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的需求。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因素
文化与活力:融合共处的人文环境是社区发展的基础,社区应该肩负起沟通住户的责任。
场所的意义?
场所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场所必定与某些事件、某些意义相关,其主体是人以及人与环境的某种关系所体现出的意义,不同的人或事件对场所的占有可以使场所体现出不同的意义。场所不仅是一种空间,他的存在在于人么赋予这一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由此,它成为了人么生活的组成部分。
居住环境的文化意义?
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是营造文明社区的重要条件,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富有文化和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融合共处的人文环境是社区发展的基础。
生态优化原则?
屋顶绿化系统:屋顶加建u型混凝土板槽,覆土200mm以上,可满足草皮、花卉、蔬菜的种植
窗墙保温系统:墙体加入保温材料,外窗采用在一般外窗增加一道平移式遮阳窗
屋顶雨水收集、储存与处理系统:屋顶U型混凝土板槽底部铺设一层砂石过滤层,集中地下水池,用于清洁用水
分质供水系统:两套供水管网,一套用于饮水。一套用于清洁卫生
太阳能供暖系统:利用设在屋顶上的太阳能集热片和储存器,按时或按需要为住户供应暖
气和热水。
自然降温、通风系统:在住宅间建一个地下沟槽,经风道及泵吧地下的自然冷气送到住户
人车分行系统:人行与车行路网交叉布置
共享社区原则对居住区的财富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
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由低级到高级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及其对住宅区的规划作用?
公众参与是住宅区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保证机制和重要过程。公众参与包括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社区发展决策、社区后续建设和社区信息交流等社区事务内容,它反映了居民应该享有的公平的权益,同时也是使居民热爱社区、关心社区、对社区产生归属感和建设文明社区的一种重要方式。
结构的基本性质?
整体性:要求对象的内容或元素完整全面
系统性:要求对象的内容或要素在整体上具有相互的关联
规律性:要求系统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基本关系
可转换型:要求在基本关系的作用下具有构成各种具体结构的机能
图示表现法:要求能够用图形、图表或公式来表现出研究对象的结构特征和内在关系
规划结构应该包括有规划对象全部的构成要素,反应各系统在构成配置与布局形态方面的内在的和相互间的基本关系,同时可以在定量要素方面用图表、在定性要素方面用文字、在空间形态方面用图形来表现
住宅区规划结构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的作用?
最适合居住的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力求不断实现规划目标的过程,其间决定是否能够或有效地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因素是规划结构。在住宅区规划结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由规划的基本要求表现出来的结构的规律性和可转换型。结构的规律性和可转换型在住宅区
规划中主要体现为对构成要素根据确定的目标进行重组的基本规划要求与因素,其中包括用地规模与配置、设施分级与布局、空间层次与组合、视觉景观与形态(规划结构的基本因素?)
用地规模与配置基本要求:为了是住宅区具备基本的生活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一般要求住宅区的人口或用地达到一定的规模,这一要求对周围设施不足或没有设施的住宅区而言,如在城市边缘地区新建的住宅区,尤为主要。
用地配置:包含住宅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与停车设施用地、公共绿地和其他用地五部分的数量以及比例,它反映了一住宅区的某些重要的特征,如区位、环境、标准甚至住宅的层次等。
居住密度是关于住宅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指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它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居住密度的高低取决于与土地的价值和土地资源的状况、生活环境质量的定位,以及对城市生活氛围的营造。
建筑密度、建筑面积密度和容积率的相互关系?
建筑密度:住宅区建筑密度(毛)=住宅区总建筑基底面积/住宅区总用地用地面积(%)      住宅区建筑密度(净)=住宅区某项建筑总基底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密度:住宅区筑面积密度(毛)=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公顷)     
住宅区筑面积密度(净)=住宅区某项总建筑面积/住宅区该项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公顷)
容积率:住宅区容积率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    住宅区住宅用地容积率=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住宅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 
住宅区的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停车设施、教育设施、绿地与户外活动场所、管理设施和市政设施六大类。
设施分级与服务半径的意义?
服务半径是指各项设施所服务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各项设施的分级及其服务半径的确定应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居民的使用频率,二是设施的规模效益。      基本要求
住宅区的设施分级与布局应该充分考虑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邻里交往的促进、资源的合理与有效利用和空间景观特征的塑造,同时也应与地方的文化传统所体现出的景观风貌相结合,形成包含分级和布局内容的各类设施的系统性结构。
设施布局基本要求
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以及户外活动场地的布局在满足各自的时空服务距离的同时,以达到使居民有更多的选择性味目标。  考虑因素:设施在不居中可以考虑在平面和空间上的结合,其中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教育设施和户外活动社会司的布局对居民区规划布局结构的影响较大,同时,考虑现代网络技术,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和教育设施的布局,特别是管理设施的位置逐步不受服务半径的限制。
居住生活空间的领域与空间层次的关系?
领域感是人对空间产生归属认同性的基本心理反应,也是住宅区生活空间层次划分的基础,一般认为领域感的产生式由于人都有一种本能的强烈愿望,要求规定其个人或集体活动的生活空间范围,即领域。住宅区各层次生活空间的建构宜遵循私密半私密---半公共---
公共逐级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重点关注各层次空间衔接点的处理,保证各层次的生活空间具有相对完整的活动领域(基本要求)。考虑不同层次生活空间的尺度、围合程度和通达性。同时应特别注重半私密型的住宅院落空间的营造,以促进居民间各层次的邻里交往和各种形式的户外生活活动,半私密空间宜注重独立性,半公共空间宜注重开放性、通达性、吸引力、职能的多样化和部分空间的功能交叠化使用,以塑造城市生活的氛围(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