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演进,我国老年人养老居住问题日益凸显,关注老年住宅现况,改善老年居住环境迫在眉睫。以天津市典型老旧住宅小区为切入点,在走访比对中发现存在环境、场地布局、交通、室内布局等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养老居住需求调研及国内外发展和实践经验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规划创新和完善内部设计。关键词:老龄化;天津市;旧住宅小区;老年住宅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8)08-0067-71
收稿日期:2018-06-06
作者简介:王梦薇,就读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宅有所用,老有所居:
老旧小区内老年人居住现状调研与思考
——以天津市复康路小区为例
王梦薇
1研究背景及目的最适合居住的城市
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部分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因此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对策备受世界关注。
由于受到政策的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并不能做到自然渐进的发展,而是一种突变的断裂现象。它对中国人口结构产生强大的冲击和震荡,必然会触发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如图1所示。
自古以来,人类对住房和居住环境的需求都与人口年龄结构、家庭规模和居住意愿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联系密切。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老龄化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家庭结构、社区服务、住房环境等问题。独居老人、失能老人、留守老人、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在增多,家庭结构的变化使老年人的婚姻、人际关系、社区服务等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然而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社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及福利体系,老年法规政策也不够完善。
现今,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的情况下,住宅设计与居住区规划方案并没有满足社会的需求,养老逐渐成为一个社会性难题。空巢老人、留守老人、需要照护的老人对陪伴自己的老宅充满着复杂的情感,既有心理上的依赖,又因为功能布局等等不再适应生理需求,只好搬离。
通过调查天津市旧住宅小区,尤其是老年人聚集的居住区进行调研和问卷调查,了解老年人这一弱势
体对居住环境和设施等方面的需求,总结老年人日常行为活动、心理需求和特殊需求,发现并分析这些问题对老年人的影响,以此为依据提出改造策略。
2调研过程
调研选择发放问卷为主要方式。调研问卷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侧重于调查老旧小区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侧重于调查老年人的居住现状与需求,将大问题分成两
图1: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图
个角度,更加立体地去研究。
选择小区中老年人较为集中的活动场地发放问卷,由于不少老年人视力不太好,问卷调查形式变为对老年人提出问题,老人们对问题进行回答。老年人回答非常积极,在回答的过程中也将问题从单纯的“满意不满意”“好不好”丰富到“为什么不满意”“为什么不好”。同时也适当给年轻人发放问卷,不同年龄段的调研对象可以使调研更加客观真实。为了能通过问卷调查搜集更多的资料,在分发问卷的同时尽可能地和被调查人员进行聊天访问,以更多地了解人们对现有住房条件的认识。通过问卷了解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在小区中的居住感受,从使用者的角度了解老旧小区的使用现状,从而对小区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3对调研老年住宅小区进行分析评价3.1社区老年人众多,人口老龄化严重问题
通过与老年人沟通聊天了解到,复康里小区现居人多为老年人,年轻人大都因工作或其他原因搬离。在某种程度上复康里小区已逐渐自发地向老年人社区发展。3.2老龄化人居住现状与原因
通过对小区观察,老旧小区的设施设备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小区内规划并未做到长远思考,许多私搭乱建、车辆过多导致的占道等问题令邻里关系不和,老年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体验都不舒适。
居民们反映交通混乱,但通过观察发现小区道路并不窄,机动车乱停、杂物堆积等占据了道路,加之机动车在小区内速度普遍偏快,使得交通有些混乱。如果管理得当,加以适当改造,现有道路可以满足需求。
通过与老人们交流得知,小区现有公共空间的使用并不充分,社区缺乏合适的公共空间供老人使用。复康里小区只有司法办公楼前小片空地布置了简单的健身器材与休憩座椅。老人们说这就是他们最常集会交流和休憩的空间,而休闲的内容也仅限于和路过的老人晒太阳、聊家常。派出所门口的空地上安放了一些活动器材,大量老人也在这里聚集。居委会门口一块面积略小的空地几乎没有利用。小区的西北边有社区服务站以及临时搭建的蔬菜售,气氛冷清少有人至,除了管理服务不到位外,距离较远也成为阻碍老人们使用的原因。
老人们对于套内空间的布局与划分也有不满意之处。一是卫生间的面积较小,使得老年人的日常洗漱需求难以被有效满足,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二是室内活动空间狭小,会增加其紧张感,也会让老年人面临一系列生活障碍。同时,老年人本身睡眠质量较差,其对空间设计有着更高的要求,而狭小的空间环境对老年人的生活造成了消极影响,不利于老年人的生活健康。
表1
天津市复康里小区基本情况
分析现状原因,主要是小区在最初规划时可能未能预料到小区的后期主要使用人为老年人,同时也许限于资金成本,未能在使用者精神需求的满足上投入过多设计精力。目前,我国的住宅公共空间还未能实现老年人的便捷化出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更大的适应性需求。
4针对性解决方案的提出
4.1规划创新居住形式——灵活性、可变性与专门性
在普通社区中,为满足老人的居住需求,需要设计一定比例的老人户型。根据老人与子女居住的关系,户型可以有“纯老户”与“老少户”两种类型。老人户型的设计位置建议选在社区中景观较好、安静舒适的地带。在高层住宅中因为有电梯可考虑集中配置,多层住宅没有电梯时则建议将老人住宅配置在底层,方便老人出入。社区户外环境及住宅户型都应考虑老人的无障碍设计要求。
(1)“纯老户”。老年夫妇倾向于分床甚至分室居住,应当以一室一厅或者两居室为主。大多数老人难以承担过多的清洁卫生家务,因此纯老户的户型面积不宜过大。在住宅设计时需考虑老年人生理发展过程,留有可以通过改造住宅空间来适应不同阶段居住需求的可能性。
(2)“老少户”。即老少两代共同居住,但生活上适度分离。把普通的两居室住宅与老人户型相邻布置在一起,既可以保证老人与子女能相互关照且互不干扰,同时也能通过改变户门的设置位置将老年户型独立分开出售,增加灵活性。
4.2街区周边与社区内部环境设计
在住区周边应当合理布置便于到达、使用方便的服务性公共建筑,例如杂货店、市场、餐厅、交通站
点、药店等。
在社区内部,可以建设一个为老年人提供接送、餐饮、健康检查等服务,并且协助洗澡、帮助进行机能训练、组织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可以满足上门护理、日托服务、短期入住的需求。同时这类设施规模应该较小从而可以给老人带来家庭式的护理氛围,使他们既可以继续生活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保持原有的社会交往活动,避免与社会隔离,
表
2:天津市现存陈旧住宅通病及其对应原因
又方便亲人看望和照顾。
5总结与反思
5.1总结
经过这次深入调研后,从比较总结阶段掌握到天津市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老旧住宅的基本情况和使用现状:住宅建筑主要采用了以户型单元设计标准化、建筑单体多层化以及规划区域化为基本特点的集居型多层住宅模式。
天津市区现存的仍作为住宅使用的较为陈旧的既有住宅,基本上都是建设于1976年以后。然而,在这段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政策规定也不完善,只重视数量积累不追求整体质量提高的住宅建设方式在日后住宅的使用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表2所示。
这些问题反映出原有只重数量积累的住宅建设方式,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产生了社会不公平现象,加剧了新旧住宅间的差距,扩大了老一代人与新一代人的代沟,让老年人难以感受到社会归属感。这反映出城市发展过程中缺乏对既有老旧住宅特别是老年人居住数量多的住宅区管理、维护和完善。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因此对于城市老年人的人居环境模式塑造以及城市老年人以何种方式养老的意愿应该予以充分尊重。“居家养老”老少共居的住宅以及老年公寓等非老少共居的人居环境模式都应该是考虑和发展的范围。
在发达国家老年人对老年公寓和托老所并不排斥,因为那里能够提供全面的服务和设施,并且能够和同龄的老人交流互动。但是在中国的老年人似乎并不感兴趣甚至排斥。这可能与安土重迁的思想,也可能与我国现有的老年公寓社区服务设施不尽完善有关。
在现阶段的中国国情下,最适合发展的模式也许是在社区中为老人提供尽可能全面的养老服务和设施,让老人居住在家中就能够享受到养老机构中的服务和便利,发展社区养老模式是符合现状的。
5.2反思
首先,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大多来自于在室外活动的老人,调查到的常年处于室内的老人的情况很少,导致调研结果和实际情况存在一定误差;其次,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提出的社区模式下老年住宅小区的适老化改造策略在很多地方没有进行深层次考虑,有一定局限性。
未来需要从我国老龄化趋势、老年人经济条件、养老意愿等多重角度、多层次分析入手,从市场发展以及消费情况等各种角度研究我国老年住宅的发展前景。提出适合现状老年住宅设计的适应性方案,切实有效地改善老年人的居住情况,帮助庞大的老年体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宅有所用,老有所居”。
参考文献:
1.吴仕超.基于养老问题的西安市旧住宅区改造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2.周芃 夏惠干.上海旧住宅小区适老功能性改造研究.上海房地.2009.8
3.蔡淑频 周兴文 马阗.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模式与对策——以沈阳市为例.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
4.16.0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