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居住地商业街区城市空间之活力
发表时间:2015-09-06T16:56:43.8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3期供稿作者:张馨予[导读] 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天津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城市空间场所的营建及其活力的激发愈加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
——以天津市梅江蓝调街区城市空间设计为例
张馨予
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天津  300384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城市空间场所的营建及其活力的激发愈加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因此,本文将目光投向城市中最基本最活跃的“日常生活发生器”——居住地商业街区,并选取天津市梅江生态居住区内的蓝调街区项目为例,进行为期一周的调研,通过分析其街区空间之活力,来探讨居住与商业混合型区域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城市空间活力;蓝调街区;人;商业;交通;环境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城市空间场所的营建及其活力的激发愈加引起研究
者们的关注,在城市空间设计的探索中,日益注重以现代社会生活和人为根本出发点,从城市空间环境与人性行为特征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人类生存与城市建设问题,从而进一步寻求人与环境有机共存的深层结构以及人与城市空间场所的情感沟通。因此,本文将目光投向城市中最基本最活跃的“日常生活发生器”——居住地商业街区,并选取天津市梅江生态居住区内的蓝调街区项目为例,进行为期一周的调研,通过分析其街区空间之活力,来探讨居住与商业混合型区域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一、调研街区项目概况
由顺驰集团开发的“蓝调街区”,是梅江生态居住区的第一个商业项目,共分为三个街区:一街区,即原蓝水假期售楼中心,南临珠江道,东临九华山路,西北侧毗邻蓝水假期居住小区,现为滨海集团公司办公楼,总建筑面积约6500平方米。
二街区,为蓝调街区主体,东临友谊路,西临九华山路,南侧为珠江道,北侧为增江道,拥有保留水面11500平方米。建筑为环湖四层框架结构,一二层为商业店铺,三四层为店铺及轻型商务办公,总建筑面积约21000平方米。
三街区,西临蓝水假期二期,东临九华山路,与梅江新海湾隔街相望,北侧为珠江道,南侧为左江道,经营商业店铺,总建筑面积约6900平方米。
二、调研街区空间活力分析
1、人与街区活力
在城市空间设计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正是有了人的参与,城市空间才发展为场所,也因有了人的行为作用,场所才拥有活力的源泉。蓝调街区所在区域内集中了大量住宅,本应为街区场所的繁荣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流动,然而经过仔细观察,我们会有以下发现:蓝调街区所处的梅江居住区属于高档住宅区,虽住宅楼密集,但区域内住宅户型面积普遍偏大,人均住房面积指标偏高,这就使人口密度比想象中低很多。此外,由于梅江居住区距市中心相对较远且居住环境优美,部分人在此购置房产并非作为其固定长期居所,而是作为第二宅,居住密度也因此有所下降。对于一个城市街区,其空间吸引力与周边环境场所息息相关,两者间有些相辅相成,有些则存在竞争,街区规划中设定何种可承载行为来吸引人参与到场所活动中去,是激发街区潜在活力的关键。
居住地商业街区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社区中的广大居民,而居民的活动半径直接影响着其日常生活对于街区的依赖性,显然,依赖性越强,街区人气越旺,街区场所越加充满活力。
2、商业与街区活力
作为此次调研对象的蓝调街区是目前梅江起步区内唯一的商业配套项目,其商业发展是否活跃,由商业所引发的一系列公众行为又能否为街区场所注入无穷活力呢?通过调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归纳当前店铺的经营业态,主要分为三大类:餐饮类、娱乐类和服务类。经分析可以发现,以上各类商业活动对于街区消费者而言,均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换言之,无论在这里享受餐饮娱乐还是接受便民服务,都是在消费者事先具备明确目的的前提下进行的,也就是说这些人被既定目标所支配,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在街区内流连,而是直奔目的地。最适合居住的城市
我们再将视线投向本次的调研对象——蓝调街区,我们发现这里的小店铺大都是“关上门做生意”,很难发现各样人环绕在小店铺周围,构成它们依附和补充的场景,人们悄悄地与这些商铺保持着适当的距离,这使得街道层次分明。然而没有了店铺门口那些吸引人的消费空间,没有了那些衔接紧凑、错落有致的销售场所,街区轮廓显得极其单调,此时,我们切实感受到“整齐划一是充满活力街道的敌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蓝调街区的沿街建筑立面被大大小小的商铺招牌广告覆盖了,这些宣传“道具”在聚集商业人气的同时,也为焕发街道活力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些别具一格的特招牌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彩,质感,灯光效果、入口小品乃至音乐的加入,都很好地带动了整个街区的商业氛围,也为街区行为场所的营建注入了鲜活的力量。
3、交通与街区活力
到街区内进行消费的外来人多为有车一族。为方便顾客,便道上、店铺周围设置了大量停车位。由于刚才提到的,针对这里的经营业态,其消费者大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就使得往来车辆多数直接开到商铺门口,这样一来,无疑减少了人在街区内行走徘徊的可能性,再加上便道停车时对人行道上人流的干扰,就使得人不可能在街区室外作较长时间的逗留。另一方面,面对蓝调街区内部大量停车的特,我们观察发现,由于街道两侧大量设置停车位,导致人行道上并没有布置很多供人停靠休息的场所,而停泊车辆随着停车位的占用情况不同,自然地围合成了一些小空间。调察结果表明,人们更喜欢聚集在这些小空间中,尤其是围绕自己车辆的车前尾后以及利用车与车之间停靠的间隙,做
短暂的停留与交往。从这种意义上看,在本街区内,车辆除了作为交通工具以外,还间接成为了“移动的城市家具”。
4、环境与街区活力
事实表明,街区空间的活力与承载公众行为的环境质量紧密相关,一个符合人行为心理的街区环境才能够为人际交往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
(1)亲水环境设施
围绕街区内的水景主题,的确进行了富于变化的环境设计,但是,这些可逗留区域却没有充分考虑到人心理的边界效应。例如,为使人与水环境产生更加近距离的接触,由街道路面到水面设置了亲水台阶,然而如果人想坐在台阶上欣赏水面,作短暂逗留,其面向水面,身后就是往来于街道的人,没有任何屏障和依靠,这与人心理对边界及安全感的需要是相违背的。
(2)空中走廊
关于街区立体空间,它的设置本应为街区增添更为丰富的空间体验,空中走廊和街区路面的相映成趣,能够为街区带来更加灵动的空间氛围。在调研中,经街区内保安指点,我们才顺利到通向空中走廊的楼梯和电梯,其位置隐蔽及标识缺乏无疑成为空中走廊无人涉足的关键原因。
(3)城市家具
在调研中,我们感觉到蓝调街区内积极空间的营造还不太成熟,供人停靠的设施数量有限,且安放位置有些尚欠考虑,如果不能满足人停留及交往的行为需求,其结果将是在丧失街区内人的同时,
许多有魅力和有价值的场所行为被一并扼杀,最终导致街区活力的不复存在。
结束语
必须认真分析场所未来使用者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相关因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第二,对项目所在地周边环境进行详细的调研,准确分析道路交通、人文景观以及相关活动设施对该项目行为场所营建的影响;第三,在环境设计中,以建筑心理学为出发点,创建积极的行为场所,激发城市的活力,为人们营造出更加和谐理想的交往与活动空间。参考文献:
[1]梁雪,肖连望.城市空间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2]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3]潘宜,洪亮平.居住建筑[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4]朱加瑾.居住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周静敏.凹空间的都市住宅[J].世界建筑,2003,7: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