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十二景及简介
1、易水河(易水秋风)
    易水,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郦道元《水经注》称“发西山宽中谷”,即今易县西部山区。易水是易县地域的命名实体,隋开皇元年(581年)置易州,十六年置易县,州县皆以水名。易水得名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繁衍生息于此的有易氏部落,文化渊源为伏羲氏,与《易经》相通。
春秋战国时期,燕昭王于易水之滨高筑黄金台,实现燕国复兴,传为千古佳话;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荆轲高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称“千古绝唱”,义举名扬天下,树立起忠于使命的不朽丰碑。
 2清西陵(西陵松涛)
 清西陵位于易县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宁山下,是清代帝王陵寝之一,与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相对而称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完工于1915年。这里安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后妃、王爷、公主、阿哥等80人,共有陵寝十四座,还有附属建筑行宫、永福寺等。陵
区内千余间宫殿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是现存陵寝建筑类型最齐全的古代皇家陵墓。
清西陵山川秀美,环境幽雅,在方圆83平方公里的广袤陵区内,有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古松林。从建陵伊始,清王朝就在永宁山下、易水河畔、陵寝内外,栽植了数以万计的松树,现在这里有古松1.5万株,青松幼柏20余万株,陵区内松柏葱郁,山清水秀,14座陵寝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隐若现,俨然一幅绚丽的山水画卷。
清西陵1961年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景区对外开放;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被评为国家首批AAAA旅游景区。
3、狼牙山(郎山竞秀)
狼牙山位于易县城西南45公里处,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古称“郎山”,明代“郎山竞秀”即为易州十景之一。抗战期间,以五勇士舍身跳崖而闻名于世。
狼牙山由五坨、三十六峰组成,主峰莲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峭壁千仞,登高远眺,可见千峰万岭如大海波涛,起伏跌宕。近望西侧,石林耸立,自然天成,大小莲花峰如
出水芙蓉,傲然怒放,涧峡云雾缥缈,神奇莫测。漫山遍布松、柏、桦、枫等植被,飞瀑流泉,鸟语花香,金风送爽时,红叶吐艳,层林尽染,漫山红遍。
狼牙山集红文化与绿旅游于一身,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经典红旅游景区之一。
4、易水湖(易水烟霞)
易水湖位于易县城西南25公里处,上连“拒马奔涛”,下启“易水寒流”,南望“郎山竞秀”,北界“云蒙叠翠”。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保定十佳景区,总规划占地约10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27平方公里,依托绝佳的山水自然资源,已经建设有易水文化休闲度假小镇、养生岛康养小镇、老子峰3100米临水栈道、高端度假湖景酒店、易水山谷、水上运动等业态项目。易水湖,山势雄奇险峻,空气洁净无尘,湖水清澈柔美,林木繁盛茂密,是山水类休闲旅游度假的绝佳之地。烟云彩霞笼罩五峰寨,倒映易水湖为标志性景观。
5、紫荆关(荆关紫气)
紫荆关位于易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古称上谷关、五阮关、金坡关,后因山多紫荆而名“紫荆关”。关城东为万仞山,千岭耸立,峭壁悬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与盘石口相接;城北为拒马河,谷宽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黄土岭,背千山万壑,层峦叠嶂。紫荆关城就建在这依坡傍水、两山相夹的盆地内。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古人对其地势和军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盘道之险,北负拒马之渊,近以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踞于中,险翼庇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紫荆关位于居庸、倒马二关之间,号称“内三关”。紫荆关是进入太行的要口之一,是“太行八陉”的第七陉,称为“蒲阴陉”。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太行水镇(水镇乡恋)
恋乡·太行水镇是具有中国本土特的乡村旅游小镇,位于易水湖畔的安格庄村,按国家旅游局AAAA景区标准规划建设,有“太行水镇核心区、休闲农场、长寿村、芳香养生区、田园康养区、养心谷、文化创意园、滨水休闲区、综合服务区、生态涵养区”。集“太行民俗体验、乡村美食、传统手工、民俗客栈、土特生产、房车营地”于一身,项目以旅游产业为龙头,集七种新业态、七种乡村旅游和六种旅游扶贫新模式于一身,驱动农村三产融合,搭
建农村资源平台。被国家旅游局列入“公司+农户”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太行水镇核心区2016年投资2.6亿元,恋乡馆、风情小吃街、传统十二工坊、主题餐饮、太行山货街、大师工坊、风情客栈、酒吧街、民俗广场、太行民宿、游客服务中心、乡淘院子已正式投入运营。
7、云蒙山(云蒙叠翠)
云蒙山位于易县城西25公里处,总面积40平方公里,由77道山峰、33道峡谷组成,顶峰海拔1120米。因山中常年云雾缭绕,细雨蒙蒙而得名。晨曦和薄暮时分,山上雾海茫茫,云峰峭壁,颇为壮观。登临峰顶举目眺望,但见峰峦叠嶂,翠横空,密林古树,林壑幽雅。历史上不少名人雅士在此隐居,寄情于山水林泉之间。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建的静觉寺双塔仍傲然挺立,清乾隆年间将云蒙山赐名为永宁山。
由于云蒙山地形复杂和季节的变化,四时皆有佳景,桃花、瀑布、红叶、冰雕堪称“云蒙四绝”。“太宁叠翠”“云蒙叠翠”先后被列入“易州十景”和“西陵八景”。
8、燕都古城(古城春晓)
燕都古城位于易县新城区中心地带,雄踞易水河两岸,规划占地1900亩,建筑面积80多万平方米,投资规模59亿元,其占地面积比北京故宫大仙气十足的英文名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是故宫的5倍,落成以后将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仿古建筑。在规划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以易水为脉、以燕文化为魂、以明清建筑为体、以旅游为媒、以商贸为用、以乐居为本的核心理念。整体布局,独具匠心。燕风广场、忠孝戏台、八拜楼、古乐坊、伏羲园、义士风雨桥、黄金台、凌云书院、文王园、凤凰双塔、易州八景等文化景点,以特有的方式分布在景区内。另外,在古城四周分别规划设计了5个游客服务中心,四通八达,出入便捷,充分具备了AAAA级景区的功能。
燕都古城的落成,将进一步填补易县的旅游空白,拉长易县的旅游产业链,形成一山一帝陵,一水一古城的旅游格局,在京西南乃至京、津、冀地区成为最大的游客集散地。熠熠生辉的燕都古城,必将成为易县的又一张精美的旅游名片。
9、荆轲塔(圣塔云天)
   荆轲塔位于易县城西南2.5公里荆轲山上,又称圣塔院塔。战国末期,燕太子丹为复秦仇,广招勇士。纳卫国人荆轲(?一公元前227)为上卿,修馆待之。荆轲好读书击剑,性
豪爽,为挽救燕国危亡,毅然渡易水往刺秦王,未遂捐躯。为纪念其慷慨悲烈壮举,后人在荆轲馆旁筑衣冠冢,后又称荆轲山。辽乾统三年(公元1103),在冢上建塔。辽代此处建有圣塔院,明万历六年(公元l578)重修,清代又加修葺。荆轲塔之名,最早见于《弘治易州志》,因塔建于荆轲山上,且传为纪念荆轲而建,故名。
  现存塔及清“重修塔院记”碑。塔为楼阁式实心砖塔,密檐八角十三层,八角各悬风铎,通高25.36米,为辽代典型建筑手法。2006年荆轲塔作为辽代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洪崖山(洪崖积雪)
洪崖山位于易县城北15公里的流井乡马头村,为北方道教胜地,山上后土皇帝庙香火鼎盛,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有善男信女上山进香,以每年三月十五为最多,涉及全国十余省市。在当地广为流传的后山奶奶救刘秀及其安抚乡民、普救众生的神话故事,赋予了景区独特的文化内涵。
洪崖山风景优美,山势险峻,松柏常青,溪水环绕,山顶积雪经久不销,蔚为壮观,“洪崖
积雪”为著名的易州十景之一。山脚下有“神湖”(马头水库),湖水清澈,碧波荡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洪崖山增添了几分仙气。
11、千佛山(千佛飞瀑)
千佛山位于易县城西北16公里处,是省级森林公园,占地面积2万余亩,景区内怪石林立,峰凸起,林木茂盛,溪水潺潺。传说在隋朝年间,有一些佛家能工巧匠在沙峪口的一个溶洞内雕刻了一千尊佛像,供佛家弟子学习、奉仰,由此得名千佛山。
山上植被茂密,物种繁多,拥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及名贵药材60多种,珍稀鸟类20多种,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园内有6610公里长的山谷,每条沟谷均有泉水顺流而下,有大小瀑布40多个,最高瀑布落差达到40米,在海拔约1000米处有2眼千年不断流、不结冰的泉水奔流不息。千佛山自然景观秀美,四季各有特,春看山花、夏戏山泉、秋赏红叶、冬游冰瀑为千佛山四绝。
12、燕下都遗址(金台夕照)
燕下都遗址位于易县城东南4公里处,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
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3月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同年,国家文物局又将其列入百项重大遗址保护项目。
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达4公里,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城址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保存较好。西城为一防御性的附城,遗存较少。城址内除出土有铜器、铁器、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外,还发现有许多兽首陶水管、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
燕昭王于此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复兴燕国,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的标志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