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习习惯养成
2019-10-28
亚⾥⼠多德有句名⾔:“优秀是⼀种习惯。”意思是,“优秀”并不是⽤来描述⼈们的⾏为⽽是⽤来描述⼈们习惯的词。在他看来,⼀两个优秀⾏为不能称作优秀;是否优秀,关键在于是否养成了成就优秀的好习惯,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
这句话给我们⾳乐教育⼯作者很多启发。
在中⼩学⾳乐教育中,培养学⽣的⾳乐能⼒―直是难度⼤、效率低的⼯作,上了六百来节⾳乐课,⼤多数学⽣的⾳乐感知能⼒、表现能⼒和鉴赏能⼒没有明显提⾼。这可能与学⽣的⾳乐习惯有关,因为⾳乐能⼒的培养不是⼀天两天的事,⽽是必须经过长期的“修炼”才能见效。要想保证“修炼”⼯作不间断、不⾛样,必须依赖学⽣⾃⾝的好习惯。在学⽣“修炼”过程中,教师给予⾏为⽅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使这些优秀的⾏为和⽅法稳定化、持续化,并变成学⽣内⼼深处的⼀种⾃觉的⾏为机制,这就是习惯。养成了优秀的习惯,学⽣的优秀⾏为将会层出不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也能充分地发挥,这样他们的⾳乐能⼒才能不断地形成和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要提⾼学⽣的⾳乐能⼒,―定要培养学⽣良好的⾳乐习惯。
⼀、培养聆听⾳乐的习惯听音乐的好处
⾳乐是听觉的艺术,聆听是⼈们感知⾳乐、学习⾳乐的主要⽅式之⼀。正常⼈与⽣俱来就有听觉本能,但是要养成聆听的习惯却不是容易的事。有些⼈认为“聆听”就是“认真地听”、“多听⼏遍”,这种理解太⽚⾯。聆听,是⼀种积极、⾼效的“听”――在听中还包含着鉴赏性的思考、主动性的理解和批判性的接受。聆听,还要解决听⾳乐过程中如何引发学⽣的兴趣、如何激活学⽣的⾳乐思维、如何让学⽣的⾳乐记忆更深刻等问题。为了实现以上要求,教师必须勤钻研、巧设让把聆听与激励、想象、探究结合起来,提⾼听⾳乐的效率和质量。试举两例说明。
·例1
听赏⾳乐前,教师对学⽣说:“听⾳乐时每个⼈的感受不⼀样,你要相信你的感觉是最棒的!现在听―段⾳乐,边听边思考:听⾳乐时你似乎看见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这句话把学⽣带⼊了积极主动的聆听状态。
教师的话语亲切简明,可是⽤意较深。⾸先,尊重每位学⽣听⾳乐的独特感受,营造宽松氛围,促进了学⽣听⾳乐的积极性。其次,教给学⽣听⾳乐的⽅法:要边听边思考,要⼤胆联想、想象,但并不限制学⽣的思维。这样学⽣更容易到感觉,更容易把握⾳乐的形象和意境。再次,边听边思考的另⼀个好处是:思考反⽽促进认真聆听,促进⾳乐记忆。
·例2
教师播放两⾸同类题材不同情绪的⾳乐让学⽣⽐较听赏,然后提问:“同类的题材,同样⽤七个⾳符表现,两⾸乐曲的情绪和形象为何差别那么⼤?”以此引导学⽣探索⾳乐要素在⾳乐表现中的作⽤。
⽐较听赏是⾳乐学习最有效的⽅法之⼀。“有⽐较才有鉴别”,两⾸乐曲⽐较听辨时,⾳乐的情绪因⽐较⽽易于把握,⾳乐形象因⽐较⽽个性鲜明,学⽣对⾳乐要素的感知⼒因⽐较⽽显著增强。
教师的提问,进⼀步激活了学⽣的⾳乐思维,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哪些⾳乐要素的变化造成了情绪和⾳乐形象的差别?学⽣通过⽐较听辨和哼唱体验,逐渐认识了⾳乐要素的表现作⽤,他们的⾳乐感知⼒更敏锐了。
柯达伊教学论指出:学校的⾳乐教育要“抓紧⼉童听觉极速发展的黄⾦期,培养学⽣对⾳乐诸要素的感知⼒。”上述两例采⽤“听想结合”和“⽐较听赏”的⽅法,把聆听⾳乐与鉴赏性思考、主动性理解结合起来,这对培养学⽣的⾳乐感知⼒相当有效。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学⽣进⾏强化训练,把这些有效的聆听⾏为变成学⽣⾃觉的⾏为机制,变成⼀种习惯,这就等于把打开⾳乐宝库的⾦钥匙交给了学⽣。
⼆、养成轻声唱歌的习惯
唱歌是学⽣学习⾳乐的重要途径,唱歌教学也是⾳乐课主要内容之⼀。在⾳乐教学改⾰中,教师们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极⼤丰富了唱歌教学的内容和⽅法,使唱歌课异彩纷呈、美不胜收。但是有个现象却很值得⼈们深思:唱歌课普遍存在着“教歌不教唱”的问题。
可能是为了淡化技能教学吧,⾳乐课⾥,发声练声训练基本上销声匿迹,取⽽代之的是“学⽣喜欢怎么唱就怎么唱”!因此⾳乐课普遍出现“喊歌”现象。
千万别把喊歌现象看作⽆所谓!制⽌喊歌,培养美好嗓⾳,是⾳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校园需要美的歌声滋润,⾳乐课堂需要美的歌声⽀撑。学⽣拥有⼀副美的嗓⾳,他的⼀⽣可以增添多少欢乐!⽽⾳乐教师,正是学⽣拥有美好嗓⾳的“拓荒者”和“指路⼈”。
培养学⽣美好嗓⾳,不是⼀蹴⽽就的事,⽽是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尚未掌握发声⽅法之前,务必禁⽌喊歌,提
倡“⽤轻声歌唱”,⽤较省的⽓⼒唱出纯净的歌声;然后逐渐提⾼发声位置,“把唱⾼⾳的感觉带到中⾳区和低⾳区”。在⾳乐实践中,学⽣容易⾛回头路,这就需要教师随时纠正,及时提醒,使之稳定化、内化,让学⽣养成“有⽓息⽀撑的⾼位置的轻声唱”的习惯。别⼩看这个习惯,它能使⾳乐课堂散发出⽆穷的魅⼒,使学⽣的⾳乐表现⼒⼀天天增长。
三、养成听⾳乐律动的习惯
律动是⾳乐课常⽤的教学⼿法,“动中学”特别适合少年⼉童学习⼼理,它使⾳乐课充满⽣机活⼒。可是如果“动”得不恰当,也会妨害⾳乐教学。
如何让律动更好地为⾳乐教学服务呢?我认为在于以下三个⽅⾯:⼀是让学⽣的肢体随着⾳乐做节律动作,以培养节奏感;⼆是训练学⽣专注地听⾳乐,机敏地⽤肢体动作把⾳乐要素表达出来,以培养对⾳乐要素的敏感性和理解⼒;三是培养学⽣的表现欲和即兴表现能⼒。因此,体态律动主要不是为了展⽰肢体动作的美,⽽是为了体验⾳乐。⽤⾝体去“品尝”⾳乐,对于⼉童来说是既⽣动⼜有效的学习⼿段。
律动设计的原则是:1 有利于学⽣节奏感的培养;2 有利于学⽣对⾳乐要素的感知;3 能帮助学⽣理解⾳乐的情绪、形象、意境等;4 动作流畅,学⽣乐于接受、乐于表现。律动可以是由教师设计、学⽣进⾏模仿,也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创编动作;⽽最理想的,则是学⽣聆听⾳乐时随着⾳乐即兴地律动。即兴律动要从最简单的动作开始。为此,教师要向学⽣提出要求:听⾳乐时,⾝体各器官要随着⾳乐有所反应,或点头、或拍⼿、或跺脚、或划拍、或⼿舞⾜蹈、或摇晃摆动、或以声势动作伴奏、或模仿演奏动作……经年累⽉,养成律动习惯,不仅听⾳乐的注意⼒提⾼了,乐感和⾳乐理解能⼒也会与⽇俱增。
四、养成听、唱和声的习惯
我国⼴⼤农村中⼩学的合唱教学相当薄弱,这跟不重视和声教学有关系。不少⼈认为和声学习那是校合唱队的“专利”,⼀般学⽣不需要学,也不可能学。这是误解。
和声与节奏、旋律是构成⾳乐美的三⼤要素。和声艺术⾼雅别致,不同的声部相互辉映,⼜和谐相融,形成⽴体的⾳响,⼤⼤丰富了⾳乐表现⼒。它不光给学⽣带来美妙的听觉享受,还带来丰富多彩的⼼理体
验和合作创造的⽆穷乐趣。缺少了和声,⾳乐艺术就缺少了最瑰丽的⾊彩。
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对和声总是情有独钟,千⽅百计领着孩⼦们“玩”和声。有时让学⽣轮唱歌曲,有时⽤固定⾳型作伴唱,进⽽给单声部歌曲配置和声声部。这对于喜欢新奇事物的孩⼦们来说,是多么吸引⼈的学习啊!为了培养孩⼦们的和声习惯,有的教师还动⼿创编“和声练声曲”,把发声练习、节奏练习和和声练习融于⼀曲,⼀天进步⼀点点,⼏年下来,学⽣们的合唱就如同⾼⽔平的童声合唱⼀样动听。
习惯成就优秀,习惯也来⾃优秀。要想让学⽣养成优秀的习惯,教师是决定性的因素。优秀的教师是培养习惯的有⼼⼈,他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筛选出优秀的⾏为和学习⽅法,⽤来培养学⽣的习惯;优秀教师⼜是培养习惯的苦⼼⼈,他会在学⽣习惯培养过程中⽆怨⽆悔地坚持坚持再坚持,直到习惯成⾃然,直到学⽣能习惯性地运⽤优秀的⽅法和⾏为进⾏学习;优秀教师还具有慧⼼、匠⼼,
能把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动活泼的、情趣横⽣的艺术活动,不仅让学⽣享受到收获的喜悦,⽽且让学⽣在收获的过程中体验到合作、探究和发现的快乐。
黄有良 浙江省苍南县教育局教研室
资讯
献艺国家⼤剧院:哈尔滨师范⼤学⾳乐学院“中俄⾳乐对话交响⾳乐会”
2010年是中俄友好俄罗斯汉语年。新年伊始,北京国家⼤剧院⾳乐厅迎来了哈尔滨师范⼤学⾳乐学院交响乐团“中俄⾳乐对话交响⾳乐会”。⾳乐会由中俄两国⾳乐家以同台演出中俄经典⾳乐作品的⽅式,为中俄友好祝福。
⾳乐会以李焕之欢腾热烈的《春节序曲》开场。接下来中国青年歌唱家⽤俄⽂分别演唱了俄罗斯声乐作品《伏尔加船夫曲》和《安冬妮达浪漫曲》;之后柴科夫斯基⾳乐学院的⼩提琴演奏家与交响乐团合作,倾情演奏了⼩提琴协奏曲《梁⼭伯与祝英台》;俄罗斯的歌唱家则⽤中⽂演唱了中国歌曲《那就是我》和《我爱你,中国》。两国⾳乐家还共同演出了巴拉莱卡、冬不拉、巴扬三重奏《芬兰舞曲》;最后演出的曲⽬是柴科夫斯基《降b⼩调第⼀钢琴协奏曲》第⼀乐章,在热烈的掌声中,乐团返场加演了格林卡的歌剧序曲《鲁斯兰与柳德⽶拉》。由在校学⽣和青年教师组成的三管编制的交响乐
团在陶亚兵教授的指挥下,准确细腻,充满青春朝⽓,圆满完成了全场的演奏、协奏与歌曲伴奏。俄罗斯唯⼀的华裔“功勋艺术家”、获得普京总统“友谊”勋章的俄罗斯作曲家左贞观先⽣担任⾳乐会艺术顾问。
国家⼤剧院、中国⾳协、中国教育学会⾳乐教育分会、中国⾳乐学院的相关领导以及俄罗斯驻华使馆官员、⾸都⾳乐爱好者等1600多位观众出席了⾳乐会。
这场⾳乐会是国家⼤剧院周末⾳乐会系列之⼀,并且是国家⼤剧院2010年举办的“世界⾳乐博览(第⼀辑)”⾳乐会。哈尔滨师范⼤学⾳乐学院交响乐团作为全国⾸家受邀参加演出的地⽅⼤学交响乐团,以其精准的艺术表现赢得了现场观众的⼀致好评。
(郁⽂)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0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乐学习习惯的养成
被举报⽂档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