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中识谱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识谱是音乐教学的基础,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是孩子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识读乐谱能使孩子们掌握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也能开阔孩子们的音乐视野,深化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帮助学生把握音乐艺术。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的要求。虽然学校音乐重视识谱教育,但是孩子们似乎对识谱教学没有多大兴趣,效果也不能达到要求,因此,我开始在学校的一至六年级中尝试实施《小学音乐课堂中识谱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长期以来,识谱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已引起音乐教育同仁的疾呼:“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是通向音乐之宫的阶梯。”“要像语文教师重视学生识字那样重视学生的识谱,以期解决谱盲问题”、“学生不识谱怎么学音乐?识谱是学音乐的基础“、“不识字的人被视为文盲,
听音乐的好处不识谱的人起码也是个音盲吧!”可以说:识谱是音乐教学的基础,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我提出小学音乐课堂中识谱教学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识谱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全面掌握乐理,能识别各种音乐符号、标记,并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只有这样,看到一份乐谱,才能根据记谱法准确辨认出乐谱中的调与拍子、音高与时值、节奏与强弱等,也才能把无声的谱转化为有声的唱。
1、识谱教学能提高孩子们的音准能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是艺术就会有天赋和悟性。由于大家对音乐的敏感程度和感受能力不一样,所以会形成大家对音高感觉和节奏韵律认知把握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辨别音高能力和节奏能力的不足会导致演唱时候无法分辨和感受出音高节奏。在教学时我就试着一边开着原唱一边让孩子们看着谱来边听边模唱。这样即可以练到音准,也可以练到节拍,而且声音的位置跟着原唱也可以到唱曲的感觉、声音的位置。鼓励他们多听多唱歌谱,逐渐积累就会形成一种音乐记忆,以后再看到谱子时,看谱速度就会提高,歌曲旋律也就学的越快,而且不容易走调。
2、识谱教学能提高孩子们的节奏能力。
节奏是长短相同或不同的若干音符按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总概念。人们常常把节奏比作是音乐的脉搏,也就是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德国音乐家奥尔夫曾提出“节奏第一”的口号。节奏在音乐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在教学中要培养孩子们对常用的单纯音符、附点音符、切分音符及休止音符的时值有准确的认识,并通过练拍或练唱,让他们体会各种时值及长短的搭配,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增强节奏感。我们还要让孩子们养成数拍子,打拍子的习惯,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借助一下节拍器来帮助没有数拍子习惯的孩子。当然了,节拍器的使用只是借助一下外力,从根本上来说,我们自己有拍子准确的概念和感觉才是关键。有的孩子在练习时并不去感觉节拍的分组,节奏的特性等等,而是机械地数着拍子,我们要把这种被动变为主动,从内心去感受节奏。通过不断的练习,长期的积累,从而更好地表达音乐。
3、识谱教学能提高孩子们的强弱变化能力。
强弱的训练应先从拍号入手,先让孩子们掌握几种常见的拍号(四二拍是强、弱,四三拍是强弱、弱,四四拍是强、弱、次强、弱,八六拍依次是强、弱、弱、次强、弱、弱等)
不同的重音关系及其特点和强弱规律,通过对特殊部分和典型部分的单独反复练习,使他们更好的掌握整首乐曲的强弱感。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认知结构理论: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多聆听歌曲,多练习歌曲曲谱,多吹奏优秀作品,多评价演唱、演奏能力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2、“主动学习”理论:美国著名教育家G·波利亚明确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应当在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景下,尽量多地自己去发现学习的知识、方法及学科思想等具体内容,教师应当提供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尽量多地让孩子们自己去练习、去思考、去比较、去发现。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聆听研究法
实验过程中主要采用聆听研究法。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般情况下,孩子们对乐曲的感悟可分为初步聆听、理解聆听、评价聆听三个阶段。我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这三个聆听阶段,把“聆听”作为他们的学习工具、研究工具,引导他们在学习曲谱过程中,感受到各音符的固定音高,逐渐积累就会形成一种音乐记忆。
2.比较研究法
实验中也大量采用比较研究法。通过实验前后学生识谱能力的对比,竖笛吹奏的对比,对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识谱能力、演奏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比较,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形式。
3.练习研究法
实验中还大量采用练习研究法。识谱过程需要孩子们反复地练唱,我一遍遍指导纠正。通过练习使他们在神经系统中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从而更好的完成识谱教学。孩子们只有通过多观察,多练习,从而达到提升能力的目标。
六、课题的研究过程及措施
1、研究的准备阶段(2011、11 )
(1)强弱组合,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从确立实验课题开始,我着手成立了自己的实验小组,为了更好的实验我将本学年任教的二年级一、二、三班的孩子们作为我的实验对象。首先我对孩子们的个人情况和音乐能力等方面做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可以说这接近100名的这些孩子无论是音乐素养还是表现水平都是参差不齐。是艺术就会有天赋和悟性,由于大家对音乐的敏感程度和感受能力不一样,所以会形成大家对音高感觉和节奏韵律认知把握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为了方便教学,我将孩子们分为“叮叮”、“当当”两个组别。“叮叮”组是有音乐天赋和悟性较强的孩子,“当当”组是敏感度和感受能力较弱的孩子。我充分利用实验小组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差异,采用“快慢组合,取长补短”的措施来加强辅导力度。将两个班的两组孩子结成一对一的帮辅对子,在老师指导的同时,可以让能力强的孩子来带动能力弱点的孩子,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2)学习楷模,增强认识,提高兴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