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草原》这篇访问记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美、人情美”。这里我向大家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让学生先边看录像边听诵,通过直观的画面再现场景,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
求知的渴望,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蒙古人的热情好客之特点提供了直观的视听感受,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会美的意境,美的人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中,我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在教学中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析、解决课文中的问题,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学习"人情美"这部分,在共同学习远迎客人部分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并利用上段的学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读,去畅想。这样,所有的问题来自于
学生,又为学生所解决,虽然学生的理解略显稚嫩,不够深入,但答案却是多姿多彩,
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阅读体会,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走出教师烦琐提问、学生亦步亦趋被动应答、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失落的局面。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并不影响他们对整篇课文的把握。相反,在老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深入地研读自己所选的专题合作学习,在讨论交流中升华认识;同时在倾听他人的见解时,对非自己所研读的内容也有所了解,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学生思维自由驰骋的空间,所有这些,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组织教学,这正所谓的"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
三、拓展学生思维,课外延伸课内
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设计要努力使“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学生的学习是应该超越教材本身的。基于这一理念,在这堂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外搜集的关于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资料,再一次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发展变化,既为不断发展中的现代化草原骄傲又为被生态失衡破坏的草原而担忧,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同时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广告词,这一设计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并且照应了课文的开头,让课外延伸课内。这样,一节课的学习看似结束,而学生一生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宿建德江》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宿建德江》。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选自人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首刻画秋江暮的诗。“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七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
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
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
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等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那将使学生受益终生。所以,我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导入新课时便引导学生朗诵积累的课内外的古诗,并回顾学习方法,即多读、借助注释和联系语境理解诗意。鼓励学生去独立阅读,加强积累。
四、教学过程
这首诗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这两诗具有山水田园一般特点,我设计了“整体通读,把握诗意→分步解读,品悟诗情”这一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1、在“整体通读,把握诗意”这一环节中,由朗诵积累的古诗引入,既复习旧知,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再引导学生多次的有要求有层次的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从读正确、读出停顿读出古诗的韵味、到默读勾画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现了读的目的性和层次性。接着让学生初步了解这首诗描写了是夜晚的景,有那轮赋予文人墨客无数灵感的“明月”,对这首诗有个整体的了解。更交流了作者生平,为后面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学习“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打下基础。
2、在“分步解读,品悟诗情”这一环节中,《宿建德江》重在扣住“山水田园诗的《宿建德江》写了哪些景语呢?这些景语又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情语呢?”这一问题自读自悟,抓住诗眼“愁”字思考“作者为什么
这么愁啊?”从而体会诗人的羁旅之思、仕途失意寄情山水的满腹惆怅。“作者为什么只写了这些景物?”这一问题的设计,再次引导学生体会到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3、深刻体会作者人生经历,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归纳出“知人论诗”这一赏析古诗的重要方法,也再次感受到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送给学生新的山水田园诗,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也多体会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多运用“读、看注释、想象、知人论诗”这些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
4、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也紧紧扣住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和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把山水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