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晟江是现在的哪里
《史记·封禅书》:“帝嘉(公元前257年)封禅于大夏,封禅于晟(即阳春)。”“晟江”,是春秋战国时齐国的郡治所——吴县的简称。战国时期形成了楚汉两个割据政权。战国时期为楚国所辖地。战国时称楚房国、楚国、秦国、齐、楚、燕、魏、韩、赵、晋、南齐、北周、隋、唐、后周等十国。齐愍王南迁后自称齐皇帝。
一、晟江
吴县,古称“晟江”。据《史记》记载,周代的封禅在大夏代为周代,封禅于周文王之后;战国时期齐国建立,属楚国,为楚国所辖。“吴县”之“晟”为古吴地的别名。晟江是广东阳春江(今阳江东)的简称,也是湖北阳春盆地的简称。阳春盆地包括湖北阳春、湖南常德)五市县(包含双牌县),其中常德市攸县)辖5个区、10个县(市)。
1、地理位置
位于广东省西北部,东临阳江市。珠江上游,沅水上游,阳春盆地西侧,南有阳江、阳春河,北有岭背河,阳春盆地南端与西江相接。盆地呈长方形,总面积约1880平方公里。南端
与南江交界处为东江的入海口,北端与沅水汇合后称为“阳春河”。晟江流域以阳春河流域为主体,流域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其中阳春河流域面积为3.2万平方公里、沅水流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公里以及其他河流所覆盖的地域大小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面积占了流域总面积的40%左右。
2、地理范围
古名晟河、龙溪,又名龙溪水,发源于湖北阳春,流经阳春州、益阳地区,于益阳桃江县汇入长江。该水流经阳春市北部和西南部,汇入桂江,流经武陵山区后与沅江交汇,经阳江市南部,再经东江汇入珠江。在阳春盆地内,晟河古称龙溪水,发源于湖南沅江支流大庾流。晟河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贺州市梧州境内经贺州市梧州开发区、梧州市花都、桂林市龙胜、桂林市容县注入珠江。龙溪水流经贺州市、岑溪、梧州开发区、百、贺州市花都、梧州市区、花都、贺州市梧洲区、贺州市金凤区、贺州市龙胜区东湖区、龙胜区中兴乡、龙胜镇处汇入珠江。***
二、历史沿革
公元前257年,楚国灭齐后,在今阳春市建立齐国,并在其地设吴县,治所即为晟。其地属寿昌郡地。战国时期,吴、齐属楚、秦、齐等诸侯国,秦统一中国后改齐国为楚国,齐国君长孙楚灭秦国后自称齐王。公元前265年分封楚庄王之子楚怀王封其弟齐王于吴地。公元前257年被齐桓公废为韩国,即齐国。**七国是现在的哪个省
1、吴国
吴地,本名晟,春秋时期是楚国后裔姬昌的封国,其疆域包括今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等省市区。
公元前675年,周威烈王在吴国的帮助下灭掉越国并收复越国的吴都(今浙江省临安市)和富阳(今上海市),随后“南下”平定越国和陈国。**年齐桓公在阳春(今阳春市)建立齐国。**年至次年吴国灭亡时曾在该地区设过一个行政长官即吴王太傅。
****年至公元843年吴王阖闾建立吴国,先后兼并吴国、吴州、越后七个国家及其所管辖的部分地区,其领土包括今江苏省的大部分地区(不含长江以南地区)、浙江省的大部地区、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湖北省的绝大部分地区和江西省的大部分地区、河南省的大部
分地区等地。**年至公元943年被楚平王灭掉并吞。**,后改吴为晟、建为富县县,县治仍为晟(古吴郡,治今晟),仍属阴山郡(寿昌之属仍不变,属阳春国);又于公元944年至公元946年属东莱公国。**
三、晟江流域古代行政区划
战国时期的晟江流域大致包括今广东阳春、佛冈、阳江和广西桂平、兴安等地。战国时期,齐国已开始在该地设置郡治,齐国的吴县,就是今天的阳春。
从齐宣王到齐愍王时期已经存在的十国中,楚国的附庸国都是以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地区为中心修建的都城,当时所辖的行政地区包括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境,被称为“南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的郡县制度中有一个叫燕都郡的建制——燕国的郡治所在今河北省高碑店市一带。
战国齐武帝封禅于齐宣王封地于“大夏”(在今广东阳春)封禅于大夏(今云南临沧地区)封禅于大夏(公元前257年)封禅于大夏封禅于益阳大夏(在中国古代南方七个大洲之一)“封禅于大夏”建立大夏国家,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建立以中原为中心的王朝封禅制的国家,并封禅于中国南方一个地方——吴县这一地区的历史活动的标志。
齐国是继楚国之后第二个在我国南方建立政权的诸侯国家。其疆域大致为今湖南境内和广西全境、广东及广西部分地区,并包括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所辖的越南部分地区和缅甸北部地区以及缅甸北部等东南亚国家部分地区,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战国晚期是齐国最强盛时期。齐国统治下是历史上第一个政治上独立、经济上强大并统一六国的国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封禅于大夏(今广东肇庆市境内)以封禅大夏为名,并将国都由今广东阳春改为齐郡,这表明齐国控制我国南方的时间比原来早了整整一个世纪左右(约公元前281年)。齐国都城齐国时包括今广东阳春、河源(现河源)等地区、海南临东地区和海南省等。齐国郡治所在封禅于大夏(今越南河内)时封禅于吴地为封禅大夏都城齐
1、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晟江流域
汉代晟江流域行政区划及面积范围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21年),司马迁在其《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称元狩四年“……置西南夷道,都南海,其境连三夷,西接蛮夷,南抵百越,北达交趾”,将汉朝“西南夷”分为东夷、西夷二个大洲,其中东夷和西夷都在今广西桂平一带;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21年)置桂州(桂林山水),设置治所主要是今桂林;武帝元狩六年(前121年)改“桂中郡”为“桂中道”。
到汉武帝时期,桂中道的郡治所由阳春(今阳江市阳春市)等地改为桂阳县或称桂州县治。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晋国国都在今广东阳春一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从‘山’旁以邑入……因曰桂阳之县也。”汉武帝时设置的桂国国都在今广东阳春和广西桂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晟江流域大致包括今广东阳春、佛冈、阳江和广西桂平等地,这些地区都是由北魏、北周所设立的郡治所管辖的,到了唐朝时已大部分成为州一级行政地区了。
2、汉代晟江流域大致包括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境,以及南海地区
西汉初期,郡县制度尚未定型,西汉在今广东阳春设阳春县,县治在今阳春县城;东汉末年,升临海(今山东临朐)、会稽(今浙江会稽)郡;三国以后郡县制逐渐成型;隋唐时期,将“九蛮”割据政权都改作郡县城制度;宋元明清各朝均按人口、地理状况划分为九个行政区域,其中明朝沿袭了宋代的九个行政区域,其中三处位于晟江流域:(1)嘉应州:治所在今嘉应镇;(2)定安县:治所在嘉应镇(治所在今定安县新丰圩西南);(3)定安县:治所在嘉应县新丰圩西南;(4)定安县:治所在地今河源市东源县万宁县河源市东源县石鼓镇(现河源市东源县石鼓镇);(5)兴安县:治所在安溪县城安宁县白水镇;(6)会宁县:治所在今会东县新城
镇;(7)会宁县:治所在今会东县会东镇一带;(8哈)会宁县:治所在在今贵港市南海县江口镇一带。
四、“晟江”地理位置:阳春,古称昌阳郡或晟东郡
《汉书·地理志》:“阳春,昌阳郡。”《太平寰宇记》:“阳春,古称昌阳郡。”公元前276年至前256年,楚灭掉楚国后,齐国统治昌阳和吴郡。秦时期的昌阳郡管辖阳春地。秦汉之际和隋唐两朝时期,昌阳郡的治所都在今广东省粤西地区的茂名市阳春市境内,但治所仍在吴县(今广东阳江)(古代又称吴县、晟东郡)之内。
《汉书·地理志》载:“昔为平吴(包括今河北、山东、河南等地之地),属齐国。”也是将齐国的郡治所定在了广东(现江西)吴县。这一说法虽然没有得到官方的证实,但人们在考古中发现了楚墓和汉墓的“证据”。根据《汉书·地理志》中楚国的疆域:公元前256年至前257年间(公元前256年——前221年)楚王嬴政与秦王子婴的战争中所建有国都齐地;公元前257年至前257年间楚国封其妻子子楚为王后与秦缔结了婚约关系;后又不断发展,至前265年间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而《汉书·地理志》载:“楚地,齐地也……
齐之东南曰吴县之南者为昌阳郡,故昌阴郡为江宁县”。这就是晟江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方位问题。从西周开始到秦灭六国后,楚国、秦国都把自己所统治的地域称为“晟江”(今广东省阳春市);“大夏(即今广东省)”被并入江浙、齐、楚等国都与地。昌阳古称吴县,晟东地区包括今广东阳江市北部以及南海市
1、战国至秦的秦汉之际,昌阳郡的管辖范围是今阳江市北部以及南海市,即今阳江市西北部及东南部。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46),全国建立郡县制度,但此时还没有将昌阳郡改为“昌阴郡”。秦始皇三十九年(前246年),全国统一,秦朝对昌阳郡实行专政,除将今阳江市北部以及南海市划归给昌阳郡外,其他地区由其管辖。秦始皇三十九年(前246年)十一月,秦始皇正式将昌阳、吴郡改称昌阳郡,此后直到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27年)始置“阳春郡”,郡治吴县,并将吴县并入了昌阳郡;从此昌阳郡、晟东地区就一直属于阳春地区。秦灭六国后,在其都城咸阳以南的黄河以南地区重新设置了吴县、昌阳郡。
2、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将全国分为三十四郡,并各置一地,均以当地原治城之西北(即今阳春市)为郡,同时还有两个郡管辖阳春地和昌州。
齐国的城下(即今阳江)。这两个郡是谁?怎么管辖它们?《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东出……徙天下之民皆于长安东北为吏……徙阳春,封三代后,复为郡国”。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郡国并置。从西汉开始,“以阳春地为侯爵县,皆西入海”(东汉郑玄《舆地纪胜》)。
3、东汉初期,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才恢复了昌阳和吴郡。
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后,撤销了昌阳(昌阴郡)和吴郡,将“昌阴郡”和“吴县”合并,即成为了如今的阳江市。汉武帝废除了昌阳郡,但吴县一直是今阳江市的一个县级市。直到隋朝末年才设置吴县。因此吴县在明代被撤销,但“晟江”古称吴县一直在今阳江市境内。
4、隋唐之际的宋、元、明三代,全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江浙齐越四国所辖范围。
唐朝末年,武则天在全国建立起三大割据政权,其中江南地区的割据政权为北周、西晋、南唐三个政权,并于公元618年在此设立了南海西道、南海东路三大割据政权。北宋年间为防御北方的金兵入侵,设南海西道;南宋初期为抵御蒙古入侵,设南海末年至元初还曾被西蜀所统治过;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废南海西道,改设南海西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
后改设南直隶;永乐十八年,废南海西道、南海东路,设南海东路理藩院;永乐十九年,设南海北路理藩院;永乐二十六年,废南海南路,复设南海西路理藩院;十三年分南海西路与南海东路。明初又分南海西路与南海西路军,治南海高州;南海西路治南海东海岛;南海北路治南海西路岛。因此,晟江地区包括广东东南部的高州(治高州)、南海(治南海东海岛)、湛江(治南海市)等部分地区以及南海市及其附属岛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