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会意法是我国古代一种造字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A. 墨家
B. 道家
C. 儒家
D. 法家
【答案】B
【解析】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字,这反映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属于道家,故B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儒家主张仁、礼,故C错误;法家主张严刑酷法,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字。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反对人为的角度理解,再对比各家学派的主张,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2.春秋繁露:“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 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该材料
A. 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
B. 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
C. 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
D. 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反映出天地君臣之间,夫妇父子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伦观念,故C
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而不是道家的无为思想,排除A;材料反映了君臣、父子、夫妇等关系,主要体现的是社会人伦观念,而不是民本思想,排除B;材料认为天地、夫妇、父子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不是强调儒学的仁爱思想,排除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根据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 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结合汉朝董仲舒的思想内容和当时的政治现实来分析材料。
3.孔子善学历史,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近则夏商周三代,远至大同之世,无所不学,他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既是他思考历史的凭借,又是孔门讲学的教材,后成为儒家经典。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孔子不重视对历史进行解释
B. 儒家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
C. 儒家教育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D. 儒家经典为阐发孔子史观而作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故在此基础上孔子整理了六经”,儒学是以六经为基本文献,说明儒家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B项正确。材料强调孔子述而不作,没有涉及是否重视对历史进行解释,故推断不出孔子不重视对历史进行解释,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孔子的教育思想,没有体现儒家教育观对后世影响深远,排除C。材料中的儒家经典是孔子整理,其思想并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其内容大多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排除D。
4.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
A. 思想复杂、流派林立
B. 相互学习、思潮趋一
C. 经济转型、走向统一
D.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体现出战国时期诸子各家思想相互融合的现象,这折射出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大变革、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故七国是现在的哪个省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各家思想相互融合的信息,故错误;各家之间相互学习,互相融合,但不是思潮趋一,故B项错误;D项是春秋时期的特征,故错误。
5.法国《人权宣言》称:“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规定之。下列与此类似的先秦思想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兼爱、非攻、尚贤
C. “不尚贤,使民不争    D.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答案】A
【解析】
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就是不把自己的厉害关系强加于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符合这一思想,A正确;B是墨家大爱思想;C是老子思想;D是法家思想。
点睛:本题解答关键是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
6.有学者提出,东周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振奋和浪漫的一个阶段。从思想角度分析,浪漫最可能是依据
A. 儒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道家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道家思想以为本源,无形无迹,玄妙莫测,主张返璞归真、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故D项正确。儒家思想主张仁政等,与材料不符,排除A。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与材料不符,排除B。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与材料不符,排除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东周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振奋和浪漫的一个阶段’”,紧扣设问要求从思想角度分析,浪漫最可能是依据,结合百家争鸣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7.春秋战国时代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
A. 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
B. 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 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D. 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教育的内容通过孔子等人,传达给社会,贵族文化代表了社会文化的水平,贵族文化下移说明了传统文化通过民众传承发展,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世卿世族制在春秋战国是走向瓦解,而不是彻底结束,故错误。生产力的进步引发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
8.战国时期思想的起源和流行具有地域特征。如图是战国思想大致分域图(虚线为分界线)
,下列主张与代号对应正确的是
A. “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
B. “行仁政,民之悦之
C.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D. “燔诗书,贱游学之人
【答案】A
【解析】
从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A项是秦国,法家思想为主,材料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是法家思想,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项是楚国,道家思想的起源地,材料行仁政,民之悦之是儒家思想,故B项排除;C项是鲁国,儒家思想的起源地,材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道家思想,故C项排除;D项是齐国,荀子曾经在齐国讲学,材料燔诗书,贱游学之人是法家思想,故D项排除。
点睛:本题是个图片型选择题。首先要从图中出有线信息,比如战国时期ABCD四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具体分析四个选项即可。
9.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 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 宣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C. 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D. 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强调克己复礼,用去约束人们的言行,宣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故B项正确。A项是西周统治者的统治政策,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维护西周统治,排除。孔子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其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不是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排除C。材料强调孔子宣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并不是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排除D
10.庄子是先秦诸子中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其散文的特点是
A. 文字优美,想象丰富
B. 推理与叙事相结合
C. 严肃凝重,深沉慷慨
D. 政治彩浓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先秦诸子散文的风格各具特,如老子情感深沉,想象丰富,哲理抽象,庄子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故A项正确;墨子推理与叙事相结合,故B项错误;孟子严肃凝重,深沉慷慨,故C项错误;韩非子政治彩浓厚,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