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NO.3,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205二语习得中的隐喻能力培养
严月霞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  400031)
摘  要:随着隐喻的研究从传统的修辞格范围转向认知语言学范围,隐喻能力被提升至与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并称的三大语言核心能力,但二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发展却不尽人意。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认知特点,故此文拟从处理信息的三个阶段即注意、记忆和重构着眼,结合二语习得相关理论,以期对外语学习中隐喻能力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隐喻;隐喻能力;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信息处理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3-0205-2
一、引言 (一)隐喻 隐喻作为修辞格的研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比”就是比喻,其中就包括隐喻,在西方,最早对隐喻进行系统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他给隐喻下的
定义是“Metaphor is the application to one thing of a name belonging to another thing.”。隐喻是建立在两个事物的基本对比上,有相似性,又有相异之处。但纵观中西方对隐喻的传统研究,都是将其置于语言修辞范围进行研究。 20世纪30年代,理查兹提出人类思想和行为的隐喻性的概念和隐喻研究中著名的“互动理论”,把隐喻研究从修辞格范围过渡到了认知方式范围。八十年代,在莱可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他们认为隐喻是语言的常态,在英语中大约70%的表达式是隐喻的。他们提出“概念隐喻”的理论,指出隐喻是一种思维结构,由此隐喻研究完成了认知转向。 (二)隐喻能力 随着不断有学者提出语言是对概念结构的表征,Danesi 多次提出学习一种语言关键是要达到概念流利,外语学习者的最大问题是常在母语的概念结构上使用外语,从而出现不地道现象。而莱可夫和约翰逊在研究隐喻时提出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Danesi 在他概念流利的基础上提出了隐喻能力,他甚至认为隐喻能力是概念流利的下层结构(姜孟,2006)。 此外,加德纳和维纳也对隐喻能力进行了界定。他们的定义主要基于隐喻为修辞格的观点,认为隐喻能力是理解、解释、恰当地运用隐喻以及评判多种隐喻性表达在同一语境的使用优劣的能力。我国学者对隐喻能力的定义也有所补充,严世清(2001)认为隐喻能力应包括认知主体在不同的认知域之间自发地建立系统的类比关系和能力,认知主体在面临不相同的概念域共存(即传统的隐喻性表达)时,理解其间系统的类比关系以及借助隐喻性认知机
制创造隐喻性表达方式,并使之能引导听者或读者理解不同认知域之间某些独特的关联方式等方面的能力。此外,朱永生和严世清(2000)认为使用和理解语法隐喻的能力也应归入隐喻能力的范畴。
二、隐喻能力培养的建议
莱可夫和约翰逊在《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中,将其隐喻理论的哲学基础定为体验哲学。隐喻能力产生的认知基础是个体通过自身对所处环境的体验以及与环境的互动,而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文
zia
化环境。由此可见,隐喻能力的提高更是需要间接掌握了该语言所处文化的思维方式。
对于成人外语学习者,其二语学习是建立在成熟的认知机制和母语系统上的。根据认知心理学对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对二语学习者最根本的学习途径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学习者接触到语言信息在内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下,被储存和加工,形成产出。根据认知理论,语言的习
得相当于信息处理过程。在此,本文结合二语习得的输入输出假说、对比分析等相关理论,从注意、记忆和重构三个阶段,提出培养隐喻的几点建议。
(一)注意
输入是外语学习的起点,而对不同语言信息输入的注意,决定了对后期信息的选择。被注意到的信息,则容易在头脑中理解、储存下来,而没有注意到的信息则被过滤掉。
注意受到内部认知因素的影响,在学习外语时,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外界力量指引学习者注意重点语言信息,能够起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由Oller 和 Ziahosseiny 提出的折衷式对比分析认为,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按照他们所能感觉到的异同特征,把各种抽象和具体的句型归入不同的范畴。因此,在一个或几个语言系统中,那些形式和意义上
作者简介:严月霞(1987—),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2010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
向: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网络出版时间:2012-10-10 11:43
网络出版地址:wwwki/kcms/detail/53.1133.D.20121010.1143.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