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翟瑞青(    —
),女,山东莘县人,德州学院学报编辑部教授。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母爱主题和儿童教育”
(  CZW    )。    年第 期总第  期                齐鲁学刊QILU 
J OURNA L                   No.
General No.
母爱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
翟瑞青
(德州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德州      )
  摘 要:母爱作为童年经验的源头对现代作家的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代作家不仅直接书写自己的母亲,而且撰写了大量以母爱为基调的作品,他们的创作从作品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审
情感的表达、艺术表现的特点等方面,都与童年时期对母亲的印象和所受母爱的影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而使其创作呈现出鲜明而独特的美学风貌。
关键词:现代作家;母亲;母爱;童年经验
中图分类号:I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X (    )
  翻开  世纪中国文学史,自然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母爱对作家的创作心态发生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无论是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审美情感、审美情趣的表达、艺术表现的特点,都和童年时期所受母爱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一因素使现代作家的创作呈现出鲜明而独特的美学风貌。
童年作为生命的起点和人生序幕的最初展开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但却总是给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尤其是作家的创作往往打上童年经验难以磨灭的印记,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作品本身常常就是童年体验的深化或外化形式。冰心曾说童年时期的“许多印象、许多习惯,顽固地刻画在人物的人格
和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
[ ](P    )心理学方面的分析也表明:童年经验是审美经验的基础,也是形成创作动机的强大力量。它产生于创作主体对世界认知的初始,但却可以左右他们一生的创作。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在创作
主体的童年经验中到印迹。
作为出生在  世纪和  世纪之交的现代作家,社会的动荡、家庭的变故和民族的衰败,以及父母印象、故乡记忆等方面都作为作家的童年生活体验形成一种潜意识,渗透在作品的深层结构中,凝结
陈淑芬成为作品的形象和风格等深层意蕴。那么,母爱作为儿童人生经验的源头更是对现代作家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赐予生命的母亲既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又给予了孩子无私而伟大的爱恋,母爱在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日本心理学家松原达哉指出:“对婴儿的未来而言,母爱的存在、家庭的生活方式是无法估量的重要。”现代作家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母爱对自己一生的深刻影响。无论是由寡母艰难抚养成人的鲁迅、周作人、胡适、茅盾、丁玲、王统照、郁达夫、老舍,还是对母爱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的冰心、庐隐、凌叔华、苏雪林、张爱玲,他们不仅有诸多直接状写母亲的文字,而且其创作都明显地显示出母爱对其审美对象的选择和审美情感的抒发的潜在制约。鲁迅面对家道中落、幼年丧父,年轻的母亲艰难地抚养三个幼小的儿子的悲哀,深深地体会到母亲的不幸,为此才有那篇撼人心房的《颓败线的颤动》,才有多篇作品反复描写寡母失去孩子的悲哀和痛苦,塑造了祥林嫂、单四嫂子、八一嫂、眉间尺母亲、女娲等一系列生动感人的母亲形象。胡适对年轻而坚强的寡母把自己抚养成人记忆犹新,他在《四十年自述》,中高唱“超于贤妻良母人生观”的赞歌。茅盾、老舍、
9
9
王统照、郁达夫等作家都是伟大坚强的母亲抚养成人,他们一生都对母亲的养育铭记在心,永不忘怀,为此而有了刻画母亲、歌颂母爱的伟大作品问世。老舍的《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
《正红旗下》、
《四世同堂》,王统照的《春雨之夜》,郁达夫的《迟桂花》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当然在深深悲哀着寡母不幸的同时,鲁迅和胡适等人也品尝着过重的母爱成为自己行动的羁绊和沉重包袱的苦酒,以至于鲁迅把与朱安女士的婚姻当作母亲因为爱儿子而误进的“毒药”。胡适在给好友胡近仁的信中同样表达了这样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吾之就此婚事,全为吾母起见,故从不曾挑剔为难……今既婚也,吾力求迁就,以博吾母欢心。吾之所以极力表示闺房之爱者,以正欲令吾母欢喜耳。”[ ](P  )
对那些幼年丧父的作家来说,母爱显得尤为重要。据不完全统计,在现代作家中,胡适 岁丧父,鲁迅  岁丧父,老舍父亲去世时他只有 岁半。丧父虽然给他们带了人生的灾难,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又赋予了他们爱心,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相对于父爱来说,母爱是创作主体走向文坛的重要因素,按照文艺心理学家童庆炳所说:“母亲之以爱的情感去温暖儿童的心,而不过早地要求儿童扮演社会角。她为自己孩子进行的是内在心灵世界的建构工作,而主要不是授予他们跻身尘世所需要的知识、技巧。母亲对塑造一个人丰富的内心世界、美好的情感和普遍的人类同情心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可以说,
一个作家的情感倾向和对美的热爱与渴望是母亲赋予的。”[ ](P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作家、尤其是一批寡母抚养成人的现代作家跻身文坛就不足为奇了。同时在当时的中国,父亲又是孩子赖以生存的依靠,失去了父亲,就等于失去了生活的靠山,寡母无力保护自己的孩子,根据“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文化道德原则,父亲早逝后,母亲要极力地抚育自己的儿子出人头地,在对孩子倾注满腔爱心的同时,对孩子的要求也相当严格。为此这些现代作家的成名除了自己的才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具有一位伟大而坚强的母亲。胡适的母亲对胡适投入了全身心的爱护。胡适后来曾总结到:“在幼时,在母亲的教训下住了九年,受了她极大的影响,如果学得了一点好脾气,待人接物和气、宽恕人、体谅人,都得感谢慈母。”胡母“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其困苦艰难有非外人所能喻者。先父一一处之以至诚至公,子妇间有过失,皆容忍曲喻之;至不能忍,则闭户引泣自责。”胡母教训胡适从不拿腔作势,儿子做错了事,也不在众人面前打骂,顶多只是给他一个严厉的眼神。正因为如此,胡适的生活也较宁静愉快,感到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也和善,也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总的来说,胡母的教养态度是信任、民主、容忍的,这对胡适良好性格(意志坚强、情绪稳定、自发努力和友好态度)的从小养成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并使他终生坚持改良主义态度。老舍出生于北京大杂院下层市民家中,又是满族,父亲曾当过护城的皇军,死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中,生性坚强好胜的母亲,靠为别人缝补洗衣养活一儿女们,为人处世热心周到,豪爽慷慨,这一些都对老舍有着极大地触动,为此老舍曾把母亲的教育看作是生命的教育。他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花瓶里,虽然还有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的。”由此在他笔下,出现了像《四世同堂》里的韵梅、
《正红旗下》中的母亲和大这样一些具有优秀传统美德、感人至深的贤妻良母形象。茅盾的母亲是一位从小受到良好教养,知书达理,通晓文史,具有远见卓识,性格刚强的女性,丧夫之后,她含辛茹苦抚养两个儿子成才,深明大义,支持他们远走高飞,献身革命事业。她意识到儿媳不认字会影响到儿子的婚姻幸福,对此进行了及时的补救,从而避免了鲁迅、胡适等人悲剧的重演,也使儿子心情愉快地投入自己所热心的事业。
其他男性作家,如巴金、郭沫若等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对母爱对自己创作的影响给予深情的赞美和歌颂。巴金曾说,母亲对下人的爱是一生中对他创作影响最大的三件事之一。巴金虽然 岁丧母,但母亲给他的教育和印象让他受用终生。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香港昭明出版社,    年版)中这样评价巴金的传记作品《巴金自传》,他说这部自传是作者纪念母亲和大哥的。巴金的母亲陈淑芬是个贤淑慈爱的女性,她是幼年巴金的“第一位先生”(巴金语),她不仅开启了他的智力,更是从做人的道德方面给巴金以深刻的影响。巴金深深地爱他的母亲,曾怀着无限的深情描述过母亲对自己的爱的教育,他说:“使我认识‘爱’字的是她。她使我知道了人间的温暖,她使我知道爱与被爱的幸福。她常常用极温和的口气,对我解释种种的事情。她教我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贫或富;她叫我去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助的人;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仆,怜悯他们,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们高,动辄对他们打骂。”正是从母亲那里,巴金得到了温暖的爱,认
001
识了爱的意义,也愿意把爱与每一个人分享,“揩干每张脸上的眼泪”,“看见幸福的微笑挂在每个人的嘴边”,这在后来也愈来愈成为他的全部性格的根底和创作的源泉[ ]。所以才出现了他笔下觉新、觉民、淑华、瑞珏,尤其是觉慧这样一些“爱一切人”的动人文学形象。
五四时期的一批女作家更是在母爱的温柔里泡大,扯不断和母亲联系的红丝线,以至于有时被母亲的红丝线绊住自己的脚步,像留学海外经过充分现代思想沐浴的苏雪林却毫无怨言地遵守母命接受了一桩旧式婚姻,她在自传体小说《棘心》的扉页上写道:“我以我的血和泪,刻骨的铭心,永久的哀慕,写成这本书,纪念我最爱的母亲。”读她的散文集《绿天》和小说《棘心》则会发现,作者的性爱与母爱又是交织在一起的,她在抒发自己对亲人的挚爱之情时,也表现了一颗背负旧传统去追求个性解放的灵魂。渴望理想的爱情,但因为热爱自己的母亲,在婚姻问题上不忍心伤害母亲,终以牺牲自己的追求服从了母亲的意愿,但矛盾痛苦的心情却在笔锋中闪现出来。同样具有这种矛盾心情的还有创作《隔绝》和《隔绝之后》的冯沅君。寡母带大的丁玲在杂文《大度、宽容与〈文艺报〉》中,以“宰相肚里能撑船”开笔,简明生动地叙述了自己的母亲———小学教育家如何将“君子养吾浩然之气”的传统美德教给幼小的女儿,自己“向来就很佩服一些大度的人,女儿自己也确实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丁玲还以母亲为原型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凌叔华在《古韵》中把作为续妾身份,虽然温柔善良,待人友善,处处忍让,但没有家庭地位的母亲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冰心更是以母爱编织着自己文学殿堂里的理想花环。
现代作家大都有一种飘零的流浪意识和情怀。在他们的散文中这种情绪往往充溢在行文的字里行间,读后倍感凄凉,母爱是他们联系故乡的红丝线,是他们心灵栖息的港湾,是他们无论流浪到何处都无法割舍的牵绊。“what is a home wit hout mot h2 er?”虽是一句歌词,但它说明了母亲对家的重要性,更说明了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性。苏雪林在《母亲》一文中说:“自从慈母弃我去后,我这颗心,就悬空挂起,无所依傍。”对流浪在外的孩子来说,母爱是抚慰浪子孤寂心境的灵丹妙药,更是他们遭遇人生困境之后心中永存的美丽梦境,只有在此他们才能像越过千山万水的倦鸟飞回家一样在母爱的温柔里栖息。母爱是博大无私的,她能包容一切,而现实生活却并非如此。现实的困境往往使作家们瞬间产生回
归故乡、回归童年、回归母体寻求保护的需要,这是一种人类共同的心理体验,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冰心反复在其作品中表达了这样的情感:“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在你的怀里。”(冰心《繁星・一五九》)“母亲啊!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冰心《繁星・三三》)郁达夫小说《迟桂花》中在外已经濒临死亡边缘的翁则生,回到母亲身边很快康复痊愈。女作家石评梅多次写到生病和烦恼时“咀嚼着母亲赐给的玫瑰露”(《母亲的玫瑰露》),认为“宇宙唯一的安慰,只有母亲的爱;海枯石烂不卷不转之情,都是由母亲的爱里,发蕾以至于开花。这在悲哀的人生,只有为了母亲而生活!”(《病》)在石评梅的作品中,时时浮现出一位温柔、贤惠、祥和的母亲面影,无论是儿时母亲无声但倍至的关切,还是在外时梦中母亲
关爱的梦影(小说《病》、诗歌《夜深了》),母亲的牵挂情丝(《旧稿》),还是孤儿意象中自己亲爱的母亲(《祷告》),以及母亲去世后作者所日思梦绕的能解千千结的母亲(《红鬃马》),都让人感受到母爱是石评梅心灵的皈依。当作者在情感上连续受挫,敏感的她只好把漂泊的情感移居到心灵深处的栖息地———母爱处,呼唤母亲能抚慰心灵的伤口。石评梅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心如残灰、天涯漂萍、幽淡如兰、悲哀消极、多愁善感的女性,或住在凄清冷寂的梅窟中,或是漂泊在异地他乡,或是无父无母、孤苦无依的孤儿,只有母爱才是最好的良药。
丰盈的母爱对作家的创作影响是正向性的,残缺的母爱对作家的影响则是负向性的。巴金、老舍、胡适、冰心、苏雪林、凌叔华、丁玲等这些得到充足母爱的作家作品基本上都能体现出明亮、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倾向,而童年没有得到充足母爱的作家对母爱的呼唤更加强烈,体验更加深切,有时更加渴望获得理想中的母爱,歌颂理想中的母爱。庐隐、萧红、张爱玲、郁达夫、梅娘等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了不幸的童年经历对儿童心灵的创伤。虽然萧红、郁达夫也塑造出了充溢着母性之爱的母亲形象,但是,作者是想通过借用塑造理想和希望中的母亲形象,对现实生活中缺失的母爱进行弥补和填充。童年作为个人经验的源头和基石,强烈地影响着个人人格的形成,像失去母爱这类透彻心扉的童年忧伤,经过作者哲理化的提升,也可演绎成一种人类无法逃遁的“伤痛”,作品中作者笔下的人物往往承载着作家童年的不幸经历。在这些作家的笔下,由于
101
母爱的缺失,童年往往不再甜美和温馨,儿童成长过程面临的种种冲突和危机带给他们的是重重磨难,由于他们不具备认识和表达的能力,有些在成人那里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在儿童那里却痛苦异常,由此强烈地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并进而影响到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最有代表性的当推四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张爱玲。幼年享受着无爱的荒凉和孤苦的张爱玲,其作品呈现出一派苍凉的艺术景象和艺术格调,她不仅在《金锁记》中塑造了一个因不幸婚姻而毁掉了儿女们终生的幸福、性格乖戾的“母亲”形象———曹七巧,在《花凋》中,塑造了女儿川嫦病了,却不愿为女儿掏钱治病的父母,而且,在《十八春》、
《半生缘》中又塑造了一位与大女儿合谋陷害小女儿,毁掉小女儿一生幸福的母亲形象。与张爱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十年代就已成名的冰心。冰心是得到母爱恩惠最多的作家,为此,母爱成为冰心一生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并且成为其作品三大创作母题之一。在冰心的笔下,母爱不仅是孩子们心灵的皈依,而且是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净化人的灵魂、成为人类通往和平之门的钥匙。和冰心处于同一时期的庐隐,因为没有母爱相伴,从而失去了温馨无忧的童年,所以在其作品中体现出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哀,多次在作品中呈现出主人公童年的忧伤,其作品表现出忧郁、暗淡、感伤和消沉的情感意向。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之所以出现如此浓重的母爱主题,与  世纪初期的现实语境有很大关系,这表现在:一是文学“载道”观念的淡化,道德伦理束缚的消解,使亲情成为作家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白话文
学样式的兴盛,使作家尽情地展示内心、抒发情感成为可能,文学形象可以更自由地承载作家的内在情感诉求;三是五四反封建思想文化的需要,“妇女”和“儿童”的发现,使得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封建思想毒害最深的母亲成为作家表现的重要对象;四是对母爱情感和母亲角体验最深刻、感情最亲密的现代女作家的出现。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母爱作为童年经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影响作家创作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 ]冰心.冰心代表作[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    .
[ ]王东华.发现母亲(修订本)[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
[ ]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 ]刘勇,李春雨.拿出自己的心来高高地举在头上———纪念文学大师巴金先生[N].中国教育报,          .
责任编辑:赵歌东
The Influence of Maternal Love on the Creation of Modern Writer
Zhai Rui2qing
(Editorial O f f ice of J ournal of Dez hou Uni versit y,Dez hou      ,China)
Abstract:As the source of childhood experience,the maternal love has had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mod2 ern writer’s creation.The maternal love not only has been in the the works that modern writer writes directly their own moth2 er,composing massively writings to describe their mother’s real life,but also in the theme choice,the character image mold, the esthetic emotion expression,the artistic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which all has direct or indirect relation to the maternal love that received in the childhood time.And the works that is influenced by the maternal love present bright and unique esthet2 ics style.
K ey w ords:modern writer;mother;maternal love;childhood experience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