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荣亮潘贵万张烈平
(桂林理工大学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教育部实施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工程,旨在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文章以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于能源互联网的风光储多能互补发电系统”为例,结合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从项目立项、项目管理、项目实施、项目考核等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创新训练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以期提高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效率。
【关键词】创新创业;创新训练项目;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151(2021)02-0067-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ve Training Projects for College Students ——Taking the Project of the Wind-Solar-Storage Multi-Energy Complementary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Based on Energy Internet as An Example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project implemen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iming to enhanc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p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is paper, a national college student innovative training project of a "wind-solar-storage multi-energy complementary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based on energy internet" is taken as an example.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benefici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raining abi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four aspects of project establishment, project management,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d project assessment are explor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nnovative training projects for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ve training project;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引言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作为创新创业的人才培育基地更是掀起了人人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的新浪潮[1]。“大创”项目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提升高校学生参与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高校通过“大创”项目的训练,强化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2]。
国家级“大创”项目是教育部实施的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计划工程,旨在提升高校教育的培育质量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该项目主要分为创业训练、创新训练和创业实践三大类项目,其中创新训练项目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基于本科生或本科生团队自主完成探索和实践的创新性训练项目。国家级“大创”项目立项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截至2017年,立项总数达到177042项,而创新训练项目的立项数目为148720项,占立项总数的84%[3]。
自“大创”项目实施以来,诸多国内学者结合自身所在高校的办学特与育人计划,对“大创”项目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初步探索与总结。孟子涵等[4]认为大学生自身提出的创新创业想法、高校辅导员的培养和指导对“双创”项目的开展与实践具有重要影响。杨富琴等[5]以华东理工大学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为例,介绍了EHS理念和LCS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林涛等[6]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探索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双创项目的管理模式。宋蕾等[7]以郑州科技学院的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具体的情况和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虽然上述研究成果对于实践措施、管理模式等方面值得学习与借鉴,但不同的高校育人环境具有各异的实施情况。
总第23卷258期大众科技Vol.23 No.2 2021年2月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 February 2021
- 67 -
鉴于此,本文对笔者所参与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于能源互联网的风光储多能互补发电系统”的开发情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围绕项目的立项、管理、实施、考核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创新训练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提高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效率。
1 项目的立项过程
风力发电系统与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存在随机性和波动性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结合储能系统的电能存储能力,建立基于能源互联网的风光储多能互补发电系统,即将互联网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与现代电力系统结合,构成多能互补的平稳发电系统,解决大规模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所遇到的稳定性问题。通过电流传感器采集风光储的发电数据并存储到PC终端,在PC终端利用Xviewer软件建立监测平台。监测平台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对数据进行离线波形显示、计算和分析;二是建立人机交互界面,在发电量波动超限时进行报警。
根据上述项目背景与项目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组织本科生和指导教师组建项目开发团队进行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鼓励指导教师遴选优秀的本科生加入开发团队展开项目研究活动。本项目最终选定来自
不同专业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的5名学生作为项目成员,构成跨学院、跨专业与跨年级的复合型研发团队。在前期项目申报的研究内容上主要从以下3个部分进行考核:针对风电系统、光伏系统与储能系统的多能互补机理进行分析;针对风光储多能互补系统的多能流最优化控制进行研究;建立风光储多能互补发电系统的MA TLAB仿真模型与人机交互界面。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确定后,组织项目成员对能源互联网技术、风光储发电技术、多能互补发电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进行搜集,确定相应的技术开发路线,并将重要资料整合进项目申报书。在项目申报书的书写过程中,要求项目成员做到创新点清晰、语言简洁与书写格式规范。最终,本创新训练项目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立项,这也是对项目团队成员学术洞察力与研究水平的极大肯定。
2 项目的过程管理
创新训练项目具有时限性、独特性、目标性、一次性与生命周期性等显著的项目特征,加上参与项目的学生人数多且跨年级与跨专业,增加了项目过程管理的难度和复杂度。因此,实现创新训练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高效管理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同时,学生对创新训练项目的认识不够充分与动机不明确也会影响项目的管理效率。虽然在项目立项阶段,项目成员的主动性强、积极性高,但是随着项目的开展,项目开发难度与疑难问题逐渐考验着成员的信心与坚持,加上部分成员还会因
为处理不好项目开发与学业之间的关系,而产生中途放弃的想法,将会导致创新训练项目无法按时按量完成。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有效的项目过程管理,才能保证项目的高效运转。项目成员是创新训练项目的主体,通过调动主体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可保证项目的有序与有效开展。本创新训练项目通过选择跨学院与跨专业的成员,有助于培养成员多维度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丰富了项目团队的横向知识架构;同时采用跨年级的成员架构,有助于发挥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效用,也丰富了项目团队的纵向知识体系。此外,通过发挥指导教师的监督与引导作用,促进项目的合理与有效管理。本项目的指导老师具有博士学位且在国内知名企业从事过与项目相关的研发工作,可在能源互联网相关技术资料查询、风光储多能互补发电系统的仿真模型及其实验测试、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与理论指导。项目指导老师一方面利用其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与项目研发经验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项目成员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另一方面能够以导师的身份监管、统筹与规范项目成员的开发工作,进而有利于提升成员的参与积极性与推进项目开发进度。
3 项目的具体实施
创新训练项目“基于能源互联网的风光储多能互补发电系统”的具体实施需要相应的软件平台与硬件平台支撑。该项目是由桂林理工大学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的自动化专业进行组织实施的。自动化专业作为
桂林理工大学的重点工科专业之一,其师资配置合理,拥有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传感器及检测实验室、可编程控制实验室、过程控制实验室、在建的有机器人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等。结合自动化专业所配套的软件仿真实验室与硬件测试实验室,自动化专业学生作为项目开发的核心成员,具体开展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充足的软件、硬件与人才储备。
项目成员通过查阅与该项目风光储多能互补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的相关领域资料,学习和掌握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项目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提出的关键性技术进行研究,研究和提出解决的理论基础、技术路线和验证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典型风光储多能互补发电系统实验平台环境,对提出的方法、技术进行仿真与实验验证。借助于近年来学校学科建设的机遇,桂林理工大学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拥有一套HK-FGB-01型风光互补发电实训系统硬件实验平台,可供本项目开展实验验证。同时拥有的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ABAQUS,离线波形处理软件Xviewer,以及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等可供本项目开展理论仿真研究。分析测试设备拥有如NI公司的PXI测试系统、FLUKE万用表、Yokogawa示波器等,这为本项目研究的数据分析处理、调试测试提供帮助。此外,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不仅管理团队成员的日常工作,还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支撑;而且以一周为一个工作周期检查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并要求团队成员汇报近期的研究进展与技术路线,同时指导老师能够及时给团队成员解惑并提供建设性意见,以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4 项目的结项考核
创新训练项目通常以时间周期为主线对项目开展的全周期进行管理与考核,具体体现在项目的申报立项(准备阶段)、
- 68 -
中期检查(实施阶段)与结项考核(结题阶段)3个时间节点上。项目的结项考核普遍以项目目标为结果导向,结合项目目标进行成果拆分与阶段目标设定,同时建立全要素、全方面、多维度与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此外,做好时间量化、工作量化与成果量化,提升项目成员的成就感与目标感,很好地保证了项目结项考核的有效性与公平性。另一方面,项目的结项考核需要重视对团队成员能力提升、努力程度与综合素质的评价。在评价体系中既要鼓励较为优秀的团队成员,又要重视整个团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团队成员在填写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书时,已经明确地给出了项目的结项考核目标(预期成果):(1)设计并搭建基于能源互联网的多能互补发电系统仿真模型及建立人机交互界面;(2)发表学术论文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3)按时结题,提交项目结题报告。截至2020年10月,项目组成员依据项目研究进度安排,在完成基于能源互联网的光伏发电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的基础上,搭建了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MA TLAB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所建立数学模型的正确性,这也为后续的项
目开发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目前,已申请与创新训练项目课题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1项,并顺利通过了学院组织的国家级“大创”项目的中期答辩,满足了项目中期所要达到的考核指标,为后续创新训练项目的技术攻关以及结项考核提供了保障。
5 结束语
“大创”项目的高效开展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改革,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强力保障。为了保障创新训练项目的高效实施,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于能源互联网的风光储多能互补发电系统”为例,结合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从项目立项、项目管理、项目实施、项目考核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创新训练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捷.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 人
才资源开发,2020(19): 40-41.
[2]刘雷,侯小兵,杨洋,等.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
练计划项目: 现状、问题与对策[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9): 38-45.
[3]沈彦彬.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对本科生创新能力形成的
影响调查与分析[J].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0,9(3): 52-57.
[4]孟子涵,王一凡,刘旭颖,等.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
划”项目实践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3): 178-180,183.
[5]杨富琴,周家乐,王嵘. 实验教学中心培养大学生创新
创业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10): 20-22,29.
[6]林涛,韩凤琴. 双创项目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高教
学刊,2020(28): 39-42.
[7] 宋蕾,叶浩南,周楠.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的培养探究——以大创项目“Tour Guide Camp导游训练营”为例[J]. 知识经济,2020(13): 151-152.
(上接第97页)
【参考文献】桂林理工大学怎么样
[1] 车勇. 传统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传承探究[J].
科技资讯,2020,18(17): 248,250.
[2] 梁鲁郓. 高校体育教学中传统武术的渗透路径分析[J].
当代体育科技,2019,9(31): 131-132.
[3] 张凯. 浅谈传统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传承与创
新[J]. 当代体育科技,2019,9(22): 180,182.
[4] 李明洋. 基于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视角下传统武术
的发展与实践分析[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4): 51-52.
[5] 赵祥雯. 高校体育教学中传统武术的渗透路径[J]. 吉林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4): 79-80,83. [6] 马海军. 试析我国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及对策[J]. 山西青年,2018(16): 208-209.
[7] 雷莹莹,蔡敬芳,司红玉. 互联网对高校武术教学的促
进研究[J]. 武术研究,2018,3(4): 79-80,87.
[8] 边永强,梅凤喜,边景珍,等. 在空限构架视角下高校
体育教学传承传统武术太极拳文化之研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4): 172.
[9] 施国山. 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视角下传统武术的发展与
传承[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21(2): 166-167. [10] 汪晓鸣. 浙江省普通高校开展传统武术教学的现状与对
策研究[J]. 浙江体育科学,2012,34(5): 82-84.
- 69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