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老夫人人物形象分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
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西厢记》老夫人人物形象分析
  【导语】:
  西厢记是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今天本店铺来给大家介绍西厢记中老妇人的人物形象,一起来看看吧!
  一、老夫人生活背景及身份定位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复杂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对于生活在中晚唐时期的老夫人, 要理解并准确地诠释她的思想和行为, 首先必须确定她生活的时间和空间背景, 深入考察当时的政治、经济、风俗、观念等状况, 并把她放回到原来的背景、环境中去理解分析。坚持联系和辩证的方法剖析人物,将典型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待。而不能陷入人物形象脸谱化、人物个性标签化的泥淖。因此,在分析老夫人形象之前我们需要对老夫人生活的时代特征有初步的认识,在典型环境中分析典型人物才是科学的方法。
  在封建社会, 婚姻的要义是“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下以继后世”( 《礼记•正义》) 。男女一经婚嫁, 两姓便结成姻亲。随着女性从父家进入夫家, 继而衍生出各个不同层面的姻属关系。在中晚唐时代, 人们比以往更加强调礼法对于维系家族地位的重要性, 并且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不少强化姻亲关系的现象。《隋唐嘉话》云: “高宗朝,以太原王、范阳卢、荥阳
郑、清河博陵二崔、陇西赵郡二李等七姓,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乃禁其自姻娶。” ①可见门第观念在当时是极为讲究的。在唐代“大姓自为婚娶,耻与他姓为婚”的大环境下,作为相国夫人的老夫人坚守门第观念也是理所当然。莺莺家的“博陵崔”和郑恒的“荥阳郑”都是名门大户, 是标准的门当户对, 而张生的郡望是无名小族, 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老夫人的开场宾白和“子母孤孀途路穷”的唱词反映了她对门前冷落、世态炎凉的感慨。这一点对于理解老夫人的形象至关重要:正因为她深感门庭冷落,处境凄凉,所以才迫切需要通过联姻的方式维持门第、复兴家业,而与郑恒的婚约正是其上上之选——郑恒乃尚书之子,又是老夫人侄子,门当户对,亲上加亲,从老夫人角度来看,这无疑是最理想的儿女亲家。直至唐代前期,封建家长对婚姻对象的选择主要有以下两条标准:首先要维护本家族身份和最大利益而寻求有目的的婚姻, 女儿作为这种实效联姻的中介体毫无选择权利; 其次才对女儿的亲情和对女性在联姻使命中的特殊身份的承认, 使家长情愿在不违反族规的情况下, 赋予女儿一定的择婚权。其实,所谓的“门阀观念”实际上还是现实利益的需要。老夫人从现实利益和家族利益出发,坚持门当户对,不招白衣女婿,也是人之常情,理所当然。
  我们首先重温一下本剧开篇经典的楔子,就可以看出身兼三职的老夫人身上的责任如此重大:
  老身姓郑,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国,不幸因病告殂。只生得个小女,小字莺莺,年一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身之侄—— 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②
  第一句“老身姓郑,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国”首先表明老夫人身为相国夫人的定位,第二句“只生得个小女,小字莺莺……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表明老夫人身为母亲的定位,第三句为下文矛盾冲突埋下伏笔的同时也表明老夫人另一个身份:郑恒之“姑娘”兼“岳母”。楔子里这三句可谓丝丝入扣,层次分明,对把握人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老夫人是身为名门贵族、一家之长的相国夫人。相国夫人这个角的定位,处于一种集名、利、权、于一身的颠峰背后,必担负着非一般普通百姓妻子能比的责任与道义,也经受着非平常妇人所能想象的煎熬。这便正是理解崔老夫人的关键之所在。直至唐代前期家长对择婚的态度有双重特: 一是为维护本家族身份和最大利益而寻求有目的的婚姻, 女子作为这种实效联姻的中介体毫无选择权利; 二是对女儿的亲情和对女性在联姻使命中的
特殊身份的承认, 使家长情愿在不违反族规的情况下, 赋予女儿一定的择婚权。总之, 在保障家族基本原则之上尽量满足女儿的感情需要, 从而达到两全其美的结局。
  其次,是作为崔莺莺的母亲,肩负抚养女儿并为其个好归宿的重任。和老夫人作为人母, 她对女儿的关心、慈爱在大幕刚一拉开时, 就已经表现了出来, 她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一个真实的家长形象。老夫人经常提到一个说法, “休辱没了俺相国家”, 这也是有人加给她“维护封建门阀制度”大帽子的主要原因。莺莺作为一个相国之女, 作为一个已有未婚夫的人, 就该凭危急时刻的一句许诺而嫁给一个对之毫不了解的白衣书生吗? 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 恐怕谁都不会这么“意气用事”。因而, 老夫人的权宜之计是可以理解的, 而事后的赖婚也是情理之中的。如果随随便便把崔莺莺当“便宜货”打发了,倒是真的不负责了。包括后文的“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也正是老夫人履行着她作为母亲的权利和义务,严格管教子女, 催逼张生上进。张生本来就是要进京应试的, 因贪恋莺莺的美貌而临时改变了决定:“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这显然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从眼前来说, 两情相悦、缠绵厮守固然甜蜜;但从长远来看, 张生作为一个白衣书生, 能否给莺莺带来长久的幸福, 这是值得怀疑的。爱情可以是百米冲刺,而婚姻则近似马拉松。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这些现实的问题崔莺莺不会考虑,张生可能还没有考虑,但是作为阅历丰富的老夫人
却不得不考虑。我们赞扬项羽破釜沉舟精神、成就的同时, 为什么就不能认同让张生背水一战,考取功名的正确决策以及这个大团圆结局中老夫人的功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