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 国际物流 | 授课语言 | 中文 | |||||||
课程性质 | 专业核心课程 | 考核性质 | 考查课 | |||||||
前导课程 | 物流学基础 管理学基础 市场营销基础 经济学基础 商品学实务物流仓储与配送实务 物流信息技术应用 物流设施与设备 | |||||||||
后续课程 | 物流成本管理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实训 综合实训 | |||||||||
学时分配 | 总学时 | 64 | 理论 | 32 | 实训 | 32 | ||||
适用专业 | 物流管理 | |||||||||
二、课程性质、地位、设计思路
1. 课程性质、地位
来完成报关业务,使物资流通在跨越国界的过程中,做到流通方向更合理、流通时空更恰当、流通成本更经济、流通效率更高、流通创造的效益更大,使学生达到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国际业务能熟练处理与操作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以了解物流领域的最新信息,掌握物流专业英语词汇,能够进行国际物流单证的填写和录入,成为知晓跨国物流运作、物流国际合作的外向型物流管理人才。
《国际物流》的前导课程为物流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基础、经济学基础、商品学实务、物流仓储与配送实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物流设施与设备等,这些前导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为开展本课程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续课程主要有物流成本管理、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实训、综合实训等,这些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可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国际物流专业的认识,提升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
2. 课程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为特点,以物流管理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 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同时贯彻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依据国际物流实际运作将课程划分为多个项目,每一个项目包括若干任务与案例。案例包括核心知识点,重点帮助学生完成从散点知识到知识整体性的转化;任务包括学生应掌握的技能要求,突出技能的实境训练。
(2)该课程以形成报关、报检、货运代理等能力为基本目标,围绕岗位工作任务需要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实践中、在工作任务中有针对性地掌握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
三、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国际物流》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货运基础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掌握货运基础的相关实践操作。学生从货运基础理论、商业模式等角度对国际货物运输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解和掌握,熟悉货运基础对经济活动、企业管理和政府公务的影响,强化学生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突出面向传统企业商务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并通过强化实验过程,加深学生对课堂讲
授内容的理解。本课程学习难度一般,具有现代物流基础、一般管理理论基础的学生均能很快地适应本课程的学习。
(二)分类目标
1.技能目标:
掌握国际货物运输过程的实务流程;
掌握国际货运代理中各类信息、单据在公司内外流转的各种程序;
能对商品进行正确归类;
能准确制作海陆空运等重要单证;
能熟练登陆主要专业网站、自主查询各类服务的现行价格、供求关系等信息;
能根据发货人、收货人的委托,制定客户订单;
能正确接受货主、承运人等客户的咨询;
能计算各种进出口税费;
能熟练代办租船订舱、保险等业务,并能协调处理货运货损事故等。
2.知识目标:
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知识;
掌握国际货运单证相关知识;
掌握国际货运代理全流程等知识;
掌握一般进出口货物和保税货物的报关报检全流程等知识;
熟悉业务内容和业务流程、学会处理运输纠纷;
熟悉货运保险和货代责任险知识;
掌握计算税费方法。
3.素质目标: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具备有良好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 ;
具有善于总结、力求上进的工作精神。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序号 | 教学内容 | 知识内容 | 能力要求 | 实训活动 | 参考学时 | |
理论 | 实训 | |||||
模块1 | 国际物流基础知识 | 1、了解国际物流的基本概念、作用和特点; 2、了解报关的制度和基本流程; 3、理解进出口主要流程; 4、掌握进出口口岸、国际物流网络、贸易方式、贸易术语等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 1、能够运用国际物流基本理论,结合实际思考问题; 2、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3、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简单国际贸易纠纷。 | 1、国际贸易术语案例分析 | 3 | 3 |
国际贸易流程模块2 | 国际物流单证缮制 | 1、掌握商品编码的查询方法; 2、了解国家对特殊进出口商品的管制要求; 3、掌握常见的国际物流的随附单证; 4、掌握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的填制规范。 | 1、会查询八位商品编码; 2、熟悉并会填制常见的国际物流随附单证的主要栏目; 3、会填报关单。 | 1、填制箱单、发票、提单; 2、填制报关单。 | 6 | 6 |
模块3 | 一般进出口货物报关 | 1、了解全国海关设关概况; 2、掌握一般进出口货物的申报、查验、缴税、结关的程序、原则和方法。 | 1、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2、能够独立办理国际贸易口岸报关业务。 | 1、报关流程; 2、报关案例分析。 | 3 | 3 |
模块4 | 保税物流概述 | 1、了解加工贸易监管方式; 2、理解保税货物的含义和类型; 3、了解银行保证金制度; 4、理解保税物流园区、保税区、保税港区的政策区别和选择方法; 5、了解保税制度。 | 能够理解并准确描述保税物流业务流程; 能够正确区分六种保税区 掌握对外贸易管制的目的和分类 掌握禁止进出口货物和技术管理 掌握对外贸易管制主要管理措施及许可证件申领流程 能够区分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 1、日本索尼公司全球物流案例分析2、保税货物是否可以放弃 | 6 | 6 |
模块5 | 保税货物报关 | 1、掌握保税加工合同备案的方法和《加工加工贸易登记手册》的获取; 2、掌握各种保税货物的报关、结关、核销程序; 3、掌握保税货物报关单的填制规范。 | 1、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2、能够独立办理保税加工货物和保税物流货物的报关业务; 3、会填保税货物报关单。 | 8 | 8 | |
模块6 | 报检 | 1、掌握商品检验的含义、商品检验的时间地点和商品检验证书的种类; 2、掌握出入境检验检疫的流程; 3、掌握报检单的填制规范。 | 1、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2、能够独立办理国际贸易口岸报检业务; 3、填报检单。 | 1、模拟报检流程; 2、填报检单。 | 2 | 2 |
模块7 | 进出口税费 | 1、理解各种税费的种类和政策; 2、掌握完税价格的确定; 3、税率的选择和税费计算; 4、掌握税费的减免和退补。 | 1、知道不同贸易方式应征收的税费种类; 2、会计算进出口税费。 | 出口货物完税价格和税费计算 | 4 | 4 |
合计 | 64 | 32 | 32 | |||
五、实施建议
1.教材选用建议
依据本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和本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材的选用上建议选用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系列教材及物流企业在职岗位及培训系列教材,如可以选用2015年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张清,皇甫艳东主编的《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还可以参考重庆大学出版社万叶士杰、安小凤编著的《保税物流》等。
2.教学方法建议
(1)课堂教学:本课程课堂教学应始终把握国际物流的主要工作流程为逻辑主线,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解决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出发点。在教学工作中,应注意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的传授是为解决项目任务和实际问题而服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有效结合课程实训,以“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除讲授、互动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常用的教学方法外,建议选用模拟实践的教学形式,可探索并完善以体验式、交互式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教学方法。
(2)校企合作共同开展教学:本课程中一些实操性比较强的项目或模块,可邀请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另外,一些需要通过实际参观或考察的教学项目可在合作企业工作现场进行考察和教学。
3.考核评价建议
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针对传统的考核模式难以准确衡量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专业技能的缺陷,因此建议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来检验教学成果。首先,逐步以过程考核取代期末一次考试定成绩的方式,以项目任务考核作为基本的过程考核手段。其次,提高项目任务考核所占的权重,避免死记硬背的应考方式,强调通过考核培养、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相应降低期末笔试所占的权重,且考试内容应侧重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或解决问题的工具性知识。再次,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还应将学生学习过程的态度和表现按一定比例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最后,将项目任务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三者按一定比例综合成总成绩。具体包括:平时成绩(考勤、课堂表现及作业等)25%+项目任务考核25%+期末考试50%。
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注重教材与实训指导书的开发和应用。
(2)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多媒体教室的应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建议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