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州区健康事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
全面推进健康开州建设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健康中国开州行动,推动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制度体系,建设渝东北片区医学副中心、中医医疗中心和体育强区。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5岁,拥有三级医院3个、二级医院4个。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区疾控中心等级创建,强化社区网络化疫情防控体系,构建多层级联动的防控网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区人民医院传染科、疾控中心流程改造、区中医院传染病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实验室建设和投入。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全面提升新发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能力,加强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购买机制和重大疾病联合防控机制。提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能力。健全完善职业病防治体系。提升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保障能力,引导综合医院开设精神科,推进民营精
神专科医院建设。建设开州区卫生健康信息大数据平台,实施开州区公共卫生健康应急指挥平台工程,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能力。探索建设陆水空立体医学救援体系,打造紧急医学救援平台,全面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培养一批医德高尚的高水平卫生人才队伍。加强区级医疗卫生机构质量内涵建设,高质量通过区人民医院三甲周期性评审、区妇幼保健院二甲周期性评审,启动区妇幼保健院三甲创建、区精卫中心二甲创建,推进江里、东里、浦里3个片区医疗中心建设,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等级创建。以医通、人通、财通“三通”建设为重点,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均衡布局。全面建立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家庭医生制度,提升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素质,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引导社会办医规范发展,重点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短缺专科领域发展。统筹推进医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价格、绩效分配等综合性改革,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和公立医院综合
改革,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支持医疗机构运用智能辅助技术提高诊疗水平,发展远程医疗、智慧医疗。开县旅游
加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
坚持以健康需求和健康问题为导向,加强疾病综合预防,以慢性病为重点,为居民提供全程化、规范化的健康管理,实现医防协同。提高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和利用率,加强生命全周期管理。提升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推进生育全程服务,增加产科、儿科资源供给,强化产前筛查和出生缺陷防治、危重症产妇救治与新生儿救治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老年医疗服务供给,加强老年病学科建设,支持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到2025年,全区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不低于55%。
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综合服务能力,做强中医药种植养殖、流通销售、制造加工全产业链,推动中医药与养生保健、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积极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
中医药发展高地、中医药应急救治中心。大力发展中医特医院和研究机构,实施区中医院扩容提能建设,完成区中医院“三甲”创建,加快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预防康复中心、中医药研究院和中医药临床研究所建设。加快中西医结合发展,加快提升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能力,新建3—5个精品中医馆,实现中医馆全覆盖。加大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力度,提升中医药应急和救治能力,新建市级中医重点学科3个、特专科5个。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和成果转化。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和多学科交叉中医药创新型团队,开展名医学术经验传承。
建设体育强区
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持续举办“汉丰湖国际摩托艇大赛”“汉丰湖龙舟赛”“汉丰湖马拉松赛”“畅游汉丰湖游泳公开赛”等品牌赛事,常态化开展水上休闲运动,做活做强水上运动等专业俱乐部,积极创建国家水上运动基地、中国·汉丰湖航空飞行营地。推动环汉丰湖体育设施建设、浦里新区体育中心、环湖步道、全民
健身中心等项目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成一批社会足球场、乡镇健身广场、社区健身中心、农体工程、社区健身点。城市社区全面建成“15分钟健身圈”,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继续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鼓励私企营利性健身场所开展公益性服务。推动体育与制造、教育、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创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推进全民健身大数据中心建设,探索全民健身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旅游等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竞技水平,改善训练条件,加强青少年竞技人才培养。深化体教融合,促使学生普遍掌握1—2项体育技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