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专业建设情况介绍
南广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于2005年12月获得江苏省教育厅批准设置,2006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8年开始招收第一届专转本学生。截止到2011年7月,本专业四个年级在校生共计191人,已经向社会输送两届毕业生共计124人。
1. 专业定位与规划
本专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参照中国传媒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教学;2008年经过对课程体系特点的论证,我们修改了培养目标,与本部通信工程相比,突出了具有鲜明传媒技术特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2009年进一步修改制定了2009版培养方案,2010年又对2009版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增大了实验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比例,并设立了创新学分。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坚持“厚基础、强特、重应用”的指导思想,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系统掌握通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广电传媒知识与素养,能在信息通信和广电传媒领域从事通信技术、传媒技术的应用,系统的设计、维护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定位是:依据南广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总体发展规划,以信息和通信工程学科为主干学科,以应用型教育为核心,围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达到社会对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专业建设规划目标是:通过科学规划和不懈努力,融信息通信技术与传媒科技发展教育于一体,培养高素质的信息通信应用人才,逐步把通信工程专业建设成具有鲜明传媒技术特的品牌专业。
为适应社会对传媒信息人才的需求,本专业的就业取向是信息通信行业和广电传媒行业。信息通信行业是本专业的立足之本,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以信息和通信工程为主干学科;我们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的品牌优势,充分利用校本部通信工程专业的优质教育资源,办出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传媒特。广电传媒行业是本专业的应用优势,我们专业建设的特是面向传媒,学生具有复合型人才发展目标,教学和实践体系注重增强传媒技术特征。因此,我们不但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文理兼修(厚基础);同时为满足传媒业的需求,我们还进一步构建了传媒知识平台(强特),例如开设与艺术创作相关的软件和实践类课程;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建立了相应的校外实习基地(重应用)。基于以上特点,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直接体现了就业与应用的取向和领域。名胜古迹的对联
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以下五大模块:基础教育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业选修课、实践与创新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这两个模块的内容由学校统一制订。
“专业教育课程”模块立足信息通信,面向广电传媒。本专业建立了完善的学科基础知识体系,构建了较完整的传媒知识平台。如开设《电视原理》、《移动电视技术》、《数
字广播技术》等课程,另外,每个实习环节都有较多的学生去电视台和传媒企业实习。这体现了“厚基础”的指导思想和面向传媒的“强特”。
“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讲授信息通信新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广电传媒知识,体现了“复合型”、“重应用”的培养思路。
“实践与创新教育体系”模块开设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设计类课,并设置了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同时还设置了毕业设计及创新学分,体现了“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培养思路。
为使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目标紧随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我们成立了由学界和业界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培养方案的设计和相关专业建设的督导。
2. 师资队伍建设
长期以来我们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强调师资队伍的有序培养。截止2011年6月,本专业自有专职教师11人,长期外聘教师3人,即专任教师14人,短期兼课教师2人,折合教师总数15人。自有专职教师比例为73.33%,短期兼课教师比例为6.67%。专任教师中,教授1 人,副教授5人,讲师7人,助教1人。
本专业14位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9人,取得硕士学位7人,比例为77.78%。
教师生师比为12.73:1,辅导员生师比为178.2:1,每个班级均配备有班主任。
本专业主讲教师12名,全部符合主讲教师岗位资格。主讲教师中,有多年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3人。其他年轻教师通过到企业代职、假期实践等方式,保证了一定时间的实践经历。主讲教师中,高级职称人员5名,占41.67%。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校本部有5名教师在本专业讲课两年以上(未列入专任教师名单中)。
近三年,本专业教师完成了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科研项目“扬州广播电视总台系列岗位技能任职资格教学与培训体系设计”,主持或参与校级教研、科研项目18项,其中教改项目12项。
本专业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有:“南广学院数字电视综合实验平台开发”荣获2009年度江苏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科技创新三等奖。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成果显著,教师已出版教材2本,在编教材2本,公开发表论文16篇。
由我院教师和业界共同开发建设的“南广学院数字电视综合实验平台”项目在学生综合实验、教师科研、企业员工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转化为多个毕业设计课题,其中《移动数字电视交织编码器的设计》申报了江苏省本科优秀论文。在“三网融合”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本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相关工作,由此申请了2011年省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基于三网融合的创新教学平台——高校教学网络方案设计》。
学校正逐步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果到教学实践的转换制度体系,促进科研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3. 专业基础条件
3.1教学经费
近三年通信工程专业教学经费支出分别为55.11万元、43.34万元、91.41万元,合
计为189.86万元。
全校生均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87%、9.17%、10.06%。
学校不断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增加内涵支出占总支出比例。如配合教育质量工程,专门设立教学科研项目专项和学生课外科研专项资金等。同时,我们还通过大力开展相关专业考证,开办对地市电视台技术人员的多种培训班,积极多方筹措经费,用于教学和科研。
3.2专业图书资源
通信工程专业生均图书227册,通信相关专业电子图书74364册,电子期刊441种,通信类中文学术期刊订阅29种。
2011年9月,我校图书馆新增了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11年11月,万方学位数据库开通。
3.3教学仪器与设备
本专业现有6个基础实验室、4个专业基础实验室、3个专业实验室,其中“三网融合实验室”是目前江苏省同类高校中唯一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实验室。近几年,我们扩建了“数字电视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
本专业生均实验室面积均超过2平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5977元。
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利率3.4实践教学基地
本专业校内外实习基地共31个,其中校外实习基地28个,校内实习基地3个。
我院鼓励高年级学生进入学校(院)签订的实习实践基地参观、调研,采用工作辅助和顶岗实习等多种多样的实习实践方式。如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能够为学生提供通信系统设计和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等实习实践活动,并对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给予指导,让学生参与到公司的工程项目中去,亲身体验通信项目的实施。
4. 专业建设与教学管理
project教程
4.1课程与教材建设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我们建成了以主干课程建设为重点、以传媒技术课程为特、带动整个课程体系建设、提高课程体系科学性、充分体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建设思路。
报考公务员的条件本专业设置了八门主干课程,同时开设了广电传媒知识课,如《移动电视技术》,开设独立的设计类课,如《移动电视系统设计》。建设了《通信原理》优质示范课,正在建设《电路分析》优质示范课,并将教改成果引入到教学实践中。主干课程选用优秀教材并尽量及时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
4.2实践教学
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内实验、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素质拓展与创新、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军训及职业技能培养。其中实验教学设置了“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及综合设计与创新实验”四个层次。共开设15门实验课,开出率10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11门,占实验课总数
的73.3%。
4.3教学方法与手段
我校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每学期举行一次公开课、每学年举行一次教学技能大赛,每学期末教研室组织一次教学研讨会。
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和需要因材施教;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营造学术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法。如《电视原理》、《数字电视技术》等课程的考核适当的增加了实验成绩比例。
4.4教学制度
我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教学制度,包括教学组织制度5个,教学过程与质量管理制度51个,学籍与学业管理制度13个,学生工作管理制度20个,实验设备管理制度22个,图书馆管理制度18个,共计129个教学制度。
我校高度重视培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以师德促教风,并由此带动学风、校风的整体建设。
本学期,我院作为学校试点单位,在2011级新生中积极开展“综合素质提高工程”。通过每周4次早自习、3次晚自习以及1次晚间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增进了同学们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4.5质量管理
学校建立了科学、完善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和评价制度;制定了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立、健全了多样化考核制度,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为确保教学质量,学校通过以下多种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一)建立了校领导联系制度的管理办法和干部听课制度;
(二)实行教学督导工作条例;
(三)实行教学检查员和教学信息员工作条例;
(四)实行学生网上评教办法。
为实时、连续地进行综合性课程评价,我们建立了试卷送审制度,建立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机制。每学期组织一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代表座谈会、每学年组织一次考研学生座谈会;培养方案的修订广泛听取了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等多方的建议和意见。
5. 教学效果
5.1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
李国豪是谁
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外语、计算机等应用能力达到相应规定:2010届毕业生英语四级通过率61.4%,计算机二级及学位计算机通过率100%;2011届毕业生英语四级通过率65.4%,计算机二级及学位计算机通过率88.1%。
根据校本部学位授予条件要求,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测试应通过校本部的学位计算机考试,可以达到学位获取条件。因此,有一些学生只参加了学位计算机考试。今后我们将积极开展相应考试的培训工作,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计算机和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
试。
我院指定教师专门负责组织学生的职业资格考试工作,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考核、参加各项科技竞赛。08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参与的项目《基于三网融合的创新教学平台—高校教学网络方案设计》已获得江苏省2011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
5.2毕业设计(论文)
本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理论联系实际,难易程度适中,确保一人一题。2011届毕业设计选题中,工程设计型和应用设计型选题比例高达96%。
毕业设计各环节执行严格、规范:
(1)制定实施方案,指导教师严格把关。指导学生过程中有指导记录,而且指导次数不低于7次。
(2)设立中期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
(3)严把论文质量关。每位学生配备一位指导教师和两位评阅教师。
(4)总结经验与教训,查问题与不足,及时研究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5.3就业与社会声誉
学院把毕业生就业工作视为“一把手”工程。两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达到85%,通信及其相关领域就业率50.81%。
201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9.47%,年终就业率98.25%,3人考取通信专业研究生占5.27%,通信及其相关领域就业率50.88%。
2011届毕业生截止到8月底就业率88.06%,1人考取通信专业研究生占1.5%,通信及其相关领域就业率50.74%。
毕业生质量较高,用人单位满意。用人单位调查反馈,选择本专业毕业生首要原因是工作踏实,忠诚度高和综合素质高。一句走心的文案
本专业师生积极服务社会,社会评价逐年上升。2008年我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志愿者身赴绵竹,积极参与当地有线电视网络灾后重建工作,在此期间负责部分规划设计等工作。2009年我专业骨干老师牵头主办了江苏等电视台员工数字电视传输与组网培训班。以上各项工作既为社会提供了服务,也回馈了学校教学和专业建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