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 赵燕
汉语言文学就业
高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摘要: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是最重要的必修课,进入高等教育,语文仍旧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课与共同课。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素养,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从生命成长直至工作实践的全过程,都离不开语文。学科优势独特的汉语言文学,就业范围较广,各行业需求稳定,各级各类招考,也同语言表达密切相关。只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汉语言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改变。传统的语文教育观念及教学方法,也必须因时而化,与时俱进。本文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对此作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语文;汉语言文学;高等职业教育
1高校语文及汉语言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社会迫切呼唤专业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时代,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高校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侧重于表达,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起码要求。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是语文教育、宣传推广、新闻类、文秘类、行政管理类等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鉴于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
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素质与素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这一系列能力与素养都将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必备能力。所以,作为高等学校,要从当前社会需求出发,对于课系及培育方式进行结构性调整,以求提高学生的专业发展及适应能力。对于非中文专业来说,高等语文教育教学的要求也基本一致,也同样要求兼顾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2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与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比较宽泛,它不像建筑工程、会计或者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门类性。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着传承延续人文精神的重任,还肩负弘扬和提升全人类语言文化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与社会、国家与民族、集体与自身的高层次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更加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学科专业不一定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整体的、广泛的、互通的、彼此渗透水融的,因此也具有更高的层次要求。对于学生而言,要求智商与情商兼备,情感与觉悟共存,甚至还包括敏锐的触角,丰富的情感,富有远见卓识的预判,以及高尚博大的胸怀。唯此,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才能成就非凡的事业。
3高校语文教育的过去和未来
回顾来时路,也长也曲折。首先是课程设置的问题。就以非中文专业而言,作为共同课或者选修课,
课时分配明显不足,专业的深度尚觉不够,更多是侧重于实用性。其次,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考核制度与考核形式也有待改进。学生的语文素养或者不足,然而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专业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的欠缺。其次还有学生对语文专业的认识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使命感,仅仅是因为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刊物中,汉语文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编辑、教师、文案策划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政府机关、企业及科研机构,还有从事了律师、金融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因此,研读的意义其实十分地深远。
因此,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方面发力,包括各种类型的写作、古今各种著作的阅读、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的衔接工作也要重视。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挑战。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加强、教学效果的评价都要具有时代特。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我们的毕业生虽然拥有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就业往往受到其他专业的冲击。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
结合就业前景和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前景推陈出新,不仅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也要增强他们的职业技能。诸如新闻传播、社区文化、公关和文秘、广告与宣传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
4大语文时代的微课堂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性,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文化底蕴,还要有深厚的文学情怀。学生创新素质的能力养成与自身关于民族文化营养的汲取有着很大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观念上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时代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要不断地开拓进取,因势利导。要冲破传统的保守的窠臼,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在web2.0这个时代,互联网也已经进入了新传媒时代,博客、、SNS、RSS、WIKI等等新兴的媒体,已经成为舆论传播,商业促消、品牌推广的重要方式,不妨为我所用,带到课堂,姑且称之为“微课堂”,学生喜闻乐见,形式生动有趣,或许效果也会很好。作为教师也要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利用自己的知识专长,探索、发现、分析、运用。这样以实际行动,言行结合,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新时代要求大语文,新语文需要新课堂,不仅要求浓郁的趣味性、时代性,还要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达到了最好,语文课题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师生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心灵滋养的最佳甘霖,新型思维的最好途径,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一种升华,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作者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洪宗礼.特级教师思想录.[M].361-365.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11):204-205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