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把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过程或心理机制称为“联觉”。“联觉”在生理学上称为伴生感觉或共同感觉,也有人译成“通感”。如在音乐欣赏中,旋律的高低对人的心理变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音高不断升高,人的情绪就会随着音乐不断上升;而力度弱的音乐作品令人感觉舒缓,力度强的则令人奋发向上;快节奏的音乐感觉激情洋溢,慢节奏的则轻柔抒情……
作为音乐创作的反向活动,音乐欣赏是以创作的终点为起点,对作品外在形式直接感知,形成对作品内涵的同情与共感。因此,听众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可以因听觉而引发一系列的感官活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条最诡异的神经——“联觉”,一定能让学生听懂音乐和喜欢音乐。
一、多元的音乐联觉感知
1.听觉与视觉之间的联觉
音乐心理学研究表明:“音高与亮度具有联觉上的对应关系,频率越高的声音,给人的感觉越亮,频率越低的声音给人的感觉越暗。什么是轻音乐”因此,在很多音乐作品中,写黑暗到光明时都选择了用低音到高音的进行,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晨景》了。
在这一段音乐中,以开始运用长笛和双簧管连续交替以弱奏吹出上行的主题,然后再通过力度逐渐的加强,并且不断地向上转调,用音区的不断增高使人产生的明亮感逐渐增强,直到后来整个乐队演奏出主题,让人在感觉中经历了一个太阳从慢慢升起到灿烂光辉、照耀万丈大地的过程。
《晨景》(谱例):
2.听觉与空间之间的联觉
音高与空间之间联觉的对应关系为:“音越高,空间知觉的高度越高;音越低,空间知觉的高度越低。”“连续的音高变化可以使人产生上下、起伏、涨落、升降等运动体验。”比
如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中的一开始,就用“长笛采用局部近距离音程的上下级级进,构成整体的波浪式起伏的音响效果,使人感受到似乎音乐在描写溪流中的微波与流水的运动状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