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丁伊登》中主人公
马丁伊登的形象
高晨虹
文传院 2011级汉语言文学二班 学号:********* 指导老师:杨老师
摘要:马丁伊登是一个美人,对于美的追求是执着的。他不但执着的追求美,同时美也深深地影响了他,使他成熟,同时又因捍卫美而献身。他对于美的执着源自他的天性——善。他的善良的本性决定了他爱一切美,爱人,爱景,爱自由的氛围。他求美的过程和善的天性是超越他那个环境的,是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格格不入的,也因此驱使他成为一个资本主义时代下的悲剧。
关键词:求美;自由;性格悲剧;时代悲剧
对于“美”的执着是马丁性格最大的特点。在《马丁伊登》这部小说中,主人公马丁伊登的奋斗成名的过程就是求美的过程,“美”在马丁看来是是他的最高信念。“美是自由的追求要不拘一格,永存的。”在作品中,美的化身有爱情——露思、写作——思想、大海——自由。
首先马丁追求“美”的一个表现是对爱情,对露思的的倾心。初次在露思家的会面结束后,马丁感到“她的无限的天真吓怕了他,冻结着他嘴上的一切言辞的热烈,他不懂的爱的方式,也不懂得爱的言辞,只是在他的恋人的洁净无邪之前心惊胆战。”他后来回忆他们第一次会面时说:“当我知道着晚安离去的时候,我已经成了俘虏了。对于美的一种内容——爱情,马丁是真挚的,热烈的,义无反顾的。他说:“虔诚的恋人愿意为一吻而死。他之爱他,是爱她的人,甚至她体质上的单薄。他自己写下的美丽诗篇,为爱的人留着,自己一读再读,直至把他们熟记在心为止,他愿意由真爱而来的崇高的克己
其次马丁追求“美”的另一个表现是写作。怀着对露思的爱,同时又激发了他的对于写作的真挚。面对生活他可以把南海美丽的风光,大大的给她描写一番,还要为更多的听众去再现这些美景了,他可以成为整个世界由他而看的眼睛,由他而听的耳朵,由他而感觉的心。他几乎达到了狂热的地步以至于从早饭,劳作直至天黑,晚十点 图书馆关门,每天写出三千字,晚上在杂志中间打圈子每天睡五个小时,享受写作十九个小时,在睡觉中,把当天的思想和事实组成离奇的不可能的奇迹。在海上做工的时候,他也时刻向美,向爱情前进着。于是他把身边的文法读了一遍又一遍,直至他的不知疲倦的头脑精通了它
马丁由于“美”而成熟。美作为一种生命的营养也深深影响了他。美对于他的思维,素养的提高是显著的。他想到把情感和感觉变形为语言,笔述的或者口谈的,而他又得在读者或听者那儿,把自身还原为原来的情感和感觉,对于他来说这是一桩巨大的工作。大作家,大诗人之所以成为巨人,在于他们善于引导别人,懂得表现自己,所想到的,所感到的,所看见的,他可以奋斗,劳作,学习从只能叫和吠的狗,到有了明察的眼睛和流利的口舌,别人以发现了表现的技术,使言语成为听命的仆人,使词语的组合比他们全部个别的意义还有更多的意义。”因为一天的时间太少,不够支配,所以有一天,他决定放弃代数和几何至于三角学他连碰也没碰
爱情的美,写作的美促成了他一系列的性格侧面,比如自信,执着,敏感,独立等。面对生活中的两大主题事业和爱情,马丁伊登开始说:“如果生命于他有着更大的意义,那么,他就必须向生命要求多一点。”这时候的马丁是有活力的,是向上的,有着勃发的力量。藏在马丁我装作听不懂的样子奋斗身影后面的是爱情的关切与欲求
马丁因为“美”而死。正是他性格的独特,独立的思想,强大的内心,一步步驱使他走向死亡。死亡对他来说是他对社会的胜利,是对自己思想的捍卫,是对美的坚持。于是在写作和两个人的爱情不断升温的同时他们之间也孕育产生着爱情的幻灭和性格上的裂痕。
马丁走向自杀,这是必然的。人没有了精神支撑,哪怕是只有一个人的支持和赞同,他就不会选择自杀,尤其是把自己全部的信任放在一个比信任自己还要信任的人的身上的时候。马丁是孤独的,“没有谁相信我,除了我自己,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对自己很有信心,但也只是自己独自具有这信心,在作品里,她会辨认出他的心魂像个什么样子,她会终于理解一点,很少的一点,他的梦想的内容,和他的能力的强度,马丁成名以后就成了“散乱的思绪的集合,失去灵魂的卓越
同时马丁代表了“梦想”。在作品中许多人都有梦,玛利亚想开一个大的奶牛场,佐想要开个洗衣作坊,但绝不压迫工人和使用童工,甚至于歇金博沁也有梦想,就是扩大他自己的换点。但是这一切的梦想的实现都需要“钱”,马丁成名后一一帮他们实现了梦想,而马丁追逐梦想的最终破灭代表了他们的梦想的实现是虚幻的,是假象,那个世界不会产生“上帝”来拯救受着苦难的人。
首先是爱情的破灭。马丁和露思理想中的爱情的是不同的。马丁理想的爱情是柏拉图式的是存在于思想意识中,从不受到现实物质条件的限制,他不管衣衫褴褛,家徒四壁,只管爱到地老天荒。他说:“虔诚的恋人愿意为一吻而死。他之爱他,是爱她的人,甚至她体质
上的单薄。而露思理想中的爱人高昂,清秀,潇洒动人的。她的爱情是书本上读到的,是以她的父亲摩士先生为范本的,是单纯的,美好的但同时在爱的程度上却没有马丁那么强烈。
马丁和露思性格上的背向是造成他们爱情破裂的重要原因。马丁是个性十足的。他说:“我不会让我的口味去服从人类的一致的判断,如果我不喜欢一样东西,我不喜欢就他就是,一定要我诈作喜欢他,只因为我的同类的大多数也喜欢他或伪装他们喜欢他。”而露思则正相反,当自己跟别人的好恶不一致的时候,她往往首先怀疑的是自己。
其次马丁的死是性格悲剧。性格的特点表现在他的观念及在观念指导下的行为方式。他有广大的胸怀和远见。他说:“他需要的是一种事业,并不是谋生,乐意为了根本的利益做目前的牺牲。他相信伟大的心魂深深的,是思想家,是存在的。他是为着思想而活着的,没有思想的生活,他宁愿舍弃。他说:“那是要破坏我的风格的,记者的工作是一种旋风般的生活,只管眼前的生活,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我不是生来做公事桌和账房里的工作的,做法律上琐碎的事的,要我做这些事情,要我像那些人似的,做他们所做的工作,呼吸他们所呼吸的空气,发挥他们所发挥的观点,那就是毁灭了那种不同,毁灭了我。”当露
思离他而去,成功却侵袭了他,数日内他就成了著名的评论家兼作家的天才。可是这时的成功让他看到了,歇金博沁先生,摩士先生,最可怕的是露思的虚伪。此时的成功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了意义,却成了他想不透的“小事”,他厌倦没有方向的生活,但却不到出路。最后只能向自由——死亡走去。
他批评露思:你并没有听从自己去思想和行动,你的行动是随众人的好尚形成的,你相信那些为你左右的每一个人所相信的她用对于既成事物的信念去权衡别人的思想,对于革命的观念不能有任何的同情
马丁有一种地球般大的视野,大到装得下整个人类。他领悟到有一种普遍的偏狭的心灵,使人类相信他们自己的是最优良的,而分居在世界上各处的人们,则不如他们的幸运。这是对“优越”的剥皮式的透视。这也是对他所生活的城市,及所有跟他所在城市类似的城市的批判。
他在露思阶层中的交际中,他希望同别人谈些专门的东西。他说:“生命是这么短促,所以,我需要的是我所碰到的每一个男人和女人的最擅长的东西,把文化与高雅的气氛吸进他的肺腑去。”这就明显的同一般人的本着有“共同话题”的交际原则区别开来。强烈的个性
和超脱世俗的眼光注定了他存在于特别的地方——死亡。
最后马丁的死是社会造成的悲剧。布里森顿,是“一个已经考究到事物的根底的人,但他是这么害怕他所看到的东西,于是,便自己装作从来没有看见过它。”的人。他是早些或者写作得不到社会认可的“马丁伊登”,也是社会造成悲剧下的作家的代表。“真正的贫民窟”里住了很多的具有远见卓识的人,观念主义者诺儿顿、一元论者克莱士、通神论者史脱芬斯等都是像马丁一样,追逐梦想,具有自己思想的人,可是他们纷纷都受着贫穷,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这就昭示了,马丁的成功是个“奇迹”,是不该发生的。同时也就说明了,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不适合“有思想”的人生存的,马丁生活的城市是美国当时的缩影,美国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工人生活于资本家的剥削之下,美国到处有佐·陶森,他这样说:“当俺像一匹牲口似的做工的时候,俺就像一匹牲口似的喝酒,当俺像一个人似的过活的时候,俺就像一个人似的喝了”。在那样的环境之下,工人为了生存,像机器一样的做工,是没有时间思想的,这当然不是“生活”了。
在社会的大背景下,马丁显得格格不入,这就像一只在茫茫大海中的孤舟,结局只能是走向沉没。
就马丁个人出路而论马丁是应该去结婚的,和丽枝结婚,生一个孩子抚养,马丁缺少的是责任。“生活的雪亮的光芒,空气是油腻的,潮湿的生活使他头痛,此时他是缺少感情的”,也许亲情,能唤醒他,他至少还有个关心他的,他无牵无挂,而每一个生命都是有尽头的,只不过是时间的长短的问题而已,只要他没有使他的亲人,他的朋友,和所有爱他的人伤心,死对他来说就是合理的,但似乎他的身体告诉他,他的物理生命还没有要结束,他还能多活五六十年,所以他的价值不止到目前为止所取得的。当生活已变成使人痛苦的倦怠的时候,死亡早就准备好把它消释在永远的安眠中了。也就是在他还晓得的那一瞬间,他却不再晓得了。
参考文献:
[1] 《外国文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1
[2] 李怀波 马丁·伊登: 2007(3)
[3] 贝科夫 论马丁·伊登 1988
[4] 朱永涛 美国价值观 2002
[5] 魏光奇天人之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 2004
[6] 伦敦·杰克.吴劳 马丁·伊登 2003
[7] 杰克·伦敦 贾文浩 贾束源 马丁·伊登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