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委党校2012年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经济学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如何理解“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因为纸币只是价值符号,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它本身并没有价值,因而当纸币的发行量相当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时,纸币就同贵金属货币具有同等的购买力;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时,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在待售商品数量和纸币流通速度已定的条件下,纸币发行量决定单位纸币的币值和购买力,进而决定用纸币表示的商品的价格水平。
2、简述生产资本的两种划分方法及其主要区别。
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又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种划分的依据、意义和内容是不同的,不能混淆。这两种划分的区别是:
第一,划分的目的和意义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并据此进一步分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并进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于预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第二,划分的标准和依据不同。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
第三,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包括全部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的实物形式是劳动力;而固定资本的实物形式只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资料,流动资本的实物形式既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对象,也包括劳动力。这就是说,固定资本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可变资本则是流动资本的一部分。
3、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它是如何实现的。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
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不同,它的增加不是由于创造出来的价值绝对地增加了,而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加。
实现: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但个别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和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使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当新技术、设备在该部门普及,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会普遍提高,从而使商品的社会价值降低,使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消失,从而个别企业的超额剩余价值消失。随着社会上生活资料价值的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下跌,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结果整个资产阶级便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4、简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及绝对地租量的影响因素。
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实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即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所取得的地租。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但是,绝对地租的来源,仍然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从形式上来看,是来自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其生产价格的差额。
绝对地租量的影响因素:
第一,绝对地租“究竟是等于价值和生产价格之间的全部差额,还是仅仅等于这个差额的一个或大或小的部分,完全取决于供求状况和新耕种的土地面积”,就是说,绝对地租的数量首先取决于农产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如果农产品供不应求,绝对地租就可能等于农产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全部差额。
第二,农产品价值和生产价格之间差额的存在,是以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地域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为条件的。所以,绝对地租的数量归根到底要取决于农业有机构成的高低。
第三,绝对地租的总量是与农业投资的总量成正比的。
5、经济学研究生简述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发展到现阶段,主要表现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生产力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为动力、以跨国公司为载体、以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等若干特点:⑴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⑵经济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战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经济生活国际化;⑶当代经济全球化是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⑷当代经济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马克思指出:“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势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了一定高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同时,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这段话如何理解?对构建和完善我国信用制度有何指导意义?
信用制度是指以银行信用为主要信用形式的社会信用体系。在信用制度中,银行居于主导的地位,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它不仅推动着其他信用形式如商业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和企业信用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其他信用形式发生作用的范围和方式。
信用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的制度要素,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⑴信用增加了投资机会,促进了资本的自由转移,从而可以改变资源的分配结构,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⑵信用加速了资本的集聚和集中,促进了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使许多大型企业得以建立和发展;⑶信用加快了商品流通速度,节省了流通费用;⑷当信用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方面后,信用工具及其衍生工具可以作为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运行的工具,促进宏观和微观经济的有效运行。
另一方面,信用在商品经济中也有消极的作用:由于信用是以商品和货币的供求在时间和空间出现分离为前提,所以,信用产生后,会强化这种分离,是信用条件下的供求关系和实际的供求关系出现不一致,从而导致以下结果,⑴信用可能造成虚假的繁荣,触发生产过剩的危机;⑵信用可能引发货币信用危机;⑶信用刺激了投机,增加了市场的盲目性。
2、试述竞争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以及西方发达国家为规范竞争秩序而采取的主要公共政策,联系我国实际阐述应如何规范竞争秩序和实现有效竞争。
竞争是指生产经营者或其他经济利益主体,为了取得有利的生产、销售等条件,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角逐。竞争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具有特殊的功
能和作用。首先,由于市场经济只承认竞争这个权威,竞争就为经济利益主体实现经济利益提供了一种公平的机制,排斥或弱化利用竞争以外的手段谋求经济利益的可能性;其次,竞争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了优胜劣汰的机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竞争的压力激励着各个经济行为的主体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机制,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表现在⑴竞争能保证最有效率的企业具有使用有限资源的优先权;⑵竞争能保证由最有效率的企业共给社会所需要的产品。
同时,过度竞争也有消极影响:⑴过度竞争,生产经营者进入过密,过分高估或低估市场需求,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⑵过度竞争阻碍了价格机制发挥正常作用;⑶过度竞争加大竞争成本,从而导致产业利润过低。
为了规范竞争, 微观上,主要是反对垄断,实现有效竞争:一是直接管制,政府针对公共生产部门和某些具体产业部门实施的带有分类指导性质的具体规范与制约措施;二是反垄断政策。
宏观上,主要通过各种政策和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以达到一定目标:一是通过实行“松”“紧”不一的财政政策,对经济衰退和经济过热的现象进行调控;二是国家通过制定金融政策、参与金融活动来影响社会再生产;三是通过产业政策调控经济;四是运用收入调节政策;五是计划调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