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赏析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于一八六一年在《时报》杂志第一——七期连载。因属于长篇连载性质,为了吸引读者,小说情节必须引人入胜,跌宕起伏,高潮迭起,而且在发展到最高潮时要突然中断,让人接着看下一期。所以当时称这一类小说为“随笔式小说”,以情节紧张曲折见长,类似于欧仁·苏的《巴黎的秘密》。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断了十年的文学生涯之后,在这类文学体裁上所作的第一次尝试,即让小说带有强烈的戏剧性。以后,这种随笔式小说所使用的某些手法,成了他后期许多作品的固有形式,并发展成为不同于传统命运小说形式的小说戏剧形式。这种小说是对传统命运小说形式的突破,是新小说形式的开端。什么是小说戏剧形式呢?那就是“选择人生的一个危机时刻,在紧凑的、高度浓缩的时间过程里,在旋涡般相继发生的戏剧性事件中,展开小说人物之间的。心灵对话,展开对世界性问题,人类灵魂问题的辩论。”
小说戏剧形式的另一个特点是作者写人物对话的卓越技巧。有人把这种形式称之为“对话小说”或“复调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几乎是由人物的各种对话组成。作者像写戏剧对话一样,在各种情况下把各种人物聚集在一起,对他们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谈、讨论,乃至辩论,说出各自的观点,并在对话中叙述故事,交代情节,又通过人物的长篇独白或对话对小说人物的自我意识、复杂的内心活动,以及他们情绪的转换和瞬息万变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和刻画。
本书主要人物
万尼亚(伊万·彼得罗维奇)——本书故事的叙述者,即书中的“我”,孤儿,作家。
杰里米·史密斯——俄籍英国人,内莉的外公。
伊赫海涅夫,尼占拉·谢尔盖伊奇——娜塔莎的父亲。
娜塔莎(娜塔利娅·尼古拉耶美娜)——伊赫梅涅大的女儿,与阿廖沙私奔,后遭遗弃。
安娜·安德烈耶芙娜·舒米洛娃——伊赫梅涅夫之妻,娜塔莎的母亲。
瓦尔科夫斯基,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公爵,阿廖沙的父亲。年轻时曾诱拐史密斯之女,始乱终弃,使她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并留下一女名内莉,靠乞讨和帮佣为生。
阿廖沙(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公爵的儿子,娜塔莎的情人。这是一个貌似单纯,憨态可掬,实则极端自私的花花公于,他对娜塔莎也是始乱终弃,后来迷上了另一个女人卡佳。
卡佳(卡捷琳娜·费奥多罗芙娜·菲利蒙诺娃)——富家女,阿廖沙的未婚妻。
内莉(叶莲哪)—一史密斯的外孙女,为史密斯的女儿与瓦尔科夫斯基公爵所生。
布勃诺娃,安娜·特里福诺芙娜——女房东,人贩子.私蓄暗娼的鸨母。
马斯洛博耶夫,菲利普·菲利佩奇——万尼亚的中学同学,。
亚历山德拉·谢苗诺夫娜——马斯洛博耶夫的情人。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发表于一八六一年,是作者从流放地回到彼得堡后完成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登上文坛以来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他的整个创作中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即从他的处女作《穷人》过渡到他的代表作《罪与罚》,而作为迈入后一阶段的主要标志,则是他于一八六四年发表的《地下室手记》。
一八四五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继承了普希金和果戈理的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传统,以中篇小说《穷人》迈入俄国文坛,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涅克拉索夫读过《穷人》的手稿后宣称:“新的果戈理出现了!”盛赞“这是一部非常出的作品”。刘林斯基则称这部小说是“俄国社会小说的第一次尝试”。他又说:“他(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最令人惊异的东西,就是他那卓越的描写技巧,寥寥几笔就能使一个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只有天才,才能在二十五岁的年纪写出这样的作品。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入》就是作者前期一系列描写“穷人”作品的顶峰。
这部小说的创作风格几乎同《穷人》一样。它的中心思想便是作者借伊赫梅涅夫老人之口所说的;“一个最最逆来顺受、最最等而下之的人也是人,而且可以称之为我的兄弟!”(参看本书第一部第六章)
这部小说并行不悻而又互为联系地写了两个悲惨的故事:一个是娜塔莎的故事,一个是内莉的故事。而将这两个故事贯穿在一起的则是那个巧取豪夺、人面兽心、无所不用其极的恶棍瓦尔科夫斯基公爵。
第一个故事写的是瓦尔科夫斯基公爵为了阻挠他的儿子阿廖沙与伊赫梅涅夫老人的女儿娜塔莎相爱和结合,不惜无中生有地诬陷娜塔莎的父亲鲸吞了他的款子,中饱私囊,并上告法院,要他赔偿损失。为了彻底拆散阿廖沙和娜塔莎,他又玩弄诡计,让阿廖沙另觅新欢,抛弃了娜塔莎。
第二个故事是写史密斯和他的外孙女内莉。瓦尔科夫斯基公爵年轻时曾勾引史密斯的女儿,并与她私奔,拐走了史密斯老人的全部财产,然后又把史密斯的女儿抛弃在国外(她当时已有孕在身,后来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内莉)。以后,史密斯和他的女儿在贫病交加中相继死去。年方十二、三岁的内莉只身流落彼得堡,举目无亲,差点落进被迫的魔
窟。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催人泪下的感人笔触描绘了这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非但讲了他们的不幸遭遇,而且还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他们“惨痛热烈的心声”(鲁迅语),从而表现出作者深入解剖人心的卓越技巧。诚如作者自己所说:“人们称我是心理学家,不,我是高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描绘人的内心的全部深度。”
无论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上,也无论在描绘人心的深度上,《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既是对《穷人》这一社会小说和心理小说的直接继续,又在刻画人的意识和无意识、理性和非理性,展现人的自我意识,创造“思想的形象”(如瓦尔科夫斯基对万尼亚恬不知耻的内心披露)上大大跨前了一步,但与他在后期作品中创造的一系列形象相比,在“思想形象”的创造以及在心理描绘的广度和深度上,似略嫌逊,具有由此及彼的明显的过渡性质。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中有一个恶魔似的反面人物瓦尔科夫斯基公爵。这一人物在当时是典型的,是俄国由封建宗法的农奴制向赤裸裸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转型时期的历史产物。这是一个趋炎附势、见钱眼开、荒淫无耻、不择手段、心狠手辣、以敛财为人生唯一目标的大地主、大资本家。这就加深了对当时俄国社会的开掘。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期作品中一系列鬼魅形象(如《罪与罚》中的斯维德里盖洛夫,《白痴》中的托茨基,《魔》中的斯塔夫罗金等)的先行者。正如俄国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所说,瓦尔科夫斯基是“以强烈的情感描写出来的连续不断的丑态,以及各种恶劣的、无耻的特征的集合”。这人是卑鄙无耻的化身,是俄国的夏洛克和达尔杜夫,是个大狼。
书中最令人回肠荡气和充满诗情画意的是小内莉的形象。这是俄罗斯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的众多儿童形象中最成功、最具有盎然诗意的一个。艰难困苦的环境锻造了她倔强的性格。她嫉恶如仇,但又充满对爱的渴望。她的身世是悲惨的,命运对她很不公平。当她在走投无路中终于碰到好人的时候,又不幸在蓓蕾之年中途天折。当我们读到她对自己悲惨身世的令人心碎朱茵被侮辱视频
的自白,以及作者对于她临死情况的描述,不由得热泪盈眶,掩卷长叹,不忍卒读。她就像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中的玛丽花,出污泥而不染,在非人的环境中犹保持着灵魂的圣洁。
如上所说,本书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中具有由此及彼的明显的过渡性质,在思想方面,主要表现在:
一、宣扬爱,基督式的爱
彻底的贫困和非人的生活,使内莉对一切人都抱着不信任和敌视的态度,但是她终于
碰到了好人,使她看到世界上毕竟还是好人多。他们的爱终于使她那颗倔强的心软化了。她是在人们对她的一片爱护和关怀中死去的,虽然她至死都不肯宽恕那个抛弃她母亲,逼死她母亲和外公的生身之父瓦尔科夫斯基公爵。
娜塔莎的父亲伊赫梅涅夫老人,受到他东家瓦尔科夫斯基的陷害,蒙受了不白之冤,而且因此而倾家荡产。可是他的爱女却偏偏在这节骨眼上爱上了他仇人的儿子,并与之私奔。他表面上虽然诅咒了女儿,表现出无比的恨,但骨子里还是爱——对自己女儿夺他心碎的、刻骨铭心的爱。
史密斯老人被女儿和她的情人弄得破了产,孓然一身,形销骨立,贫病交加,最后孤独地惨死街头。表面上看,他至死都没有饶恕他的女儿。他由爱而恨,但这恨中仍深深地藏着爱,因此他才会一听到
女儿快死了,便跌跌撞撞地赶去,结果他看到的已是一具尸体——女儿的尸体。这时,他悔恨交加,昏死在地。后来,他像具木乃伊似的踯躅街头,形同疯子,也主要是因为这种对女儿的畸形的爱,由爱而产生痛彻心肺的恨,悔不该把她拒之门外。
本书中的说故事人伊万·彼得罗维奇,本来与娜塔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来他俩长大了,他爱她,她也爱他。可是这时娜塔莎却身不由己地爱上了另一个人,并与这人私奔,进而同居。在这种情况下,伊万·彼得罗维奇并没有因为被所爱的人抛弃,由爱而生恨,而是仍旧像哥哥一样爱着她,甚至为他们俩跑腿,送信。后来,娜塔莎被她的情人抛弃了,他也没有幸灾乐祸,而是一如既往地爱她,爱她,而不一定要求回报。
二,宣扬基督的宽恕精神
造成内莉和她母亲不幸和惨死的罪魁祸首是那个人面兽心的瓦尔科夫斯基公爵,可是作者痛心疾首地谴责的居然不是他,而是他的牺牲品史密斯老人。因为他不肯饶恕女儿,把她拒之门外,以致她流离失所,在阴冷、潮湿的地下室里郁郁死去。试看,内莉站在她母亲的尸体旁,涕泪交加,抓住外公的一只手,对他大叫:“瞧,你这狠心的坏蛋,瞧,你瞧!……你瞧呀,”
本来,伊赫梅涅夫老人也不肯宽恕娜塔莎,甚至诅咒了她。可是在内莉现身说法的感召下,老人泪如雨下,吸取了史密斯老人失去女儿的沉痛教训,宽恕了自己的女儿,把她拥抱在自己怀里。请看他面
向苍天,面向上帝的陈述:“噢,我感谢你,上帝,感谢你的一切,一切,感谢你的恼怒,也感谢你的仁慈!……也感谢暴风雨过后你现在又照耀着我们的阳光!为了这千金一刻,我要感谢你!唤!尽管我们是被侮辱的人,尽管我们是被损害的人,但是我们又在一起了,就让那些骄横不可一世的人,就让那些侮辱过我们和损害
过我们的人,现在去得意吧!就让他们拿石头打我们吧!①”
三,宣扬基督的受苦受难精神
娜塔莎曾向万尼亚承认道:“是的,我像疯子一样爱着他……听我说,万尼亚:我过去就知道,甚至在我们最幸福的时候我就预感到,他只会给我带来痛苦和磨难。但是有什么办法呢?现在甚至为他历尽苦难我也认为是幸福。……居然愿意这样,这不是吗?也没什么!我自己就说这是,如果他抛弃了我,我将跟着他跑到天涯海角,哪怕他推开我,哪怕他赶我走,我也认了。”她还说什么“受苦受难能净化一切”。万尼亚也说:“我觉得,她是在故意刺激自己的创伤。她感到有一种需要,需要她这样做——需要去寻求痛苦和绝望……大凡一颗失落了许多的心,往往都这样!”
内莉也同娜塔莎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经由故事讲述人万尼亚之口说道:“她好像以自己的痛苦为乐,以这种只顾自己受苦受难(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为乐。这种刺激自己的创伤并引以为乐的心态,我是明白的:许多受到命运折磨并意识到命运对自己不公平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人,都有这种存心加剧
自己痛苦并引以为乐的。心态。”
受苦受难是受苦人的内在精神需要,“在不幸中能悟出真理”,受苦受难能净化人的灵魂,受苦受难能使人获得新生,——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期作品中的基调。本书是始发动,一直到《罪与罚》中公开宣扬“受苦受难是伟大的壮举”,“受苦受难,其中有道”。
四,研究人的非理性和无意识
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人是一个谜,人心像大海一样深不可测。这主要是因为人除了理性以外还有非理性,除了意识以外还有无意识(潜意识或下意识)。同弗洛伊德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人的无意识活动是大量的,无意识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
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所以伟大,除了别的原因外,恐怕大半在于他对人心的开掘、展示和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从他的处女作《穷人》起就接触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入》起又逐渐接触到了人的非理性和无意识。在这方面,本书是从人们最常见,也是得到人们普遍承认的非理性和无意识活动——爱情纠葛谈起的。娜塔莎爱阿廖沙,阿廖沙也爱娜塔莎。他们到底爱对方什么呢?谁也说不清楚。娜塔萍对卡佳说:“我就是爱他,说不出道理。”她也知道阿廖沙这人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既愚蠢,又自私,而且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根本不值得她爱,但是她硬是爱上了他,而且疯狂地爱他。她曾向万尼亚承认,你们说“他没有性格,而且……像小孩一样天真烂漫,智力有限。嗯,我
最最爱他的也正是这点……你信不信?不过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仅仅爱他这点。就这样,说不出道理,我爱他整个的人,要是他换了一种样子,有性格或者聪明点,说不定我倒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