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的由来
    导读:忽必烈抓起肉片送进口中,接连几碗之后,他挥手掷碗,翻身上马,英勇地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生擒敌将。
    涮羊肉(boil mutton slice),又称“羊肉火锅”,始于元代,兴起于清代,早在18世纪,康熙、乾隆二帝所举办的几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内中就有羊肉火锅。后流传至市肆,由清真馆经营。《旧都百话》云:“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公元年,北京前门外正阳楼开业,是汉民馆出售涮羊肉的首创者。其切出的肉,“片薄如纸,无一不完整”,使这一美味更加驰名。且中国古代医学认为,羊肉是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益劳损、暖中胃之佳品,是一种优良的温补强壮剂。
    涮羊肉在中国可是家喻户晓的名喝,据传他的起源还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关。直到现在在日韩地区,除了人把吃火锅叫作喝“忽必烈”
    刷羊肉
    涮羊肉传说源于元代。七百多年前, 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经过多次战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忽必烈猛地想到家乡的莱肴——炖羊肉。于是嘱咐部下杀羊柴火。抗拒火夫宰羊割肉时,哈散忽然气喘吁吁地疾驰进账禀报敌军大队人马追赶而来,距此仅有十里路。但饥饿吐血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喝羊肉,他一面命令部队移防,一面喊着:“羊肉!羊肉!炖羊肉当然就是按捺不住了,初生羊肉无法端上来使主帅喝,怎么办呢?这时指着主帅大步向火灶走过,厨师晓得他性情孤僻,于是急中生智,非常快地乌了十多片厚肉,放到沸水里烘烤了几下,等待肉一变小,马上挖人碗中,撤上细盐、葱花和姜末,双手追捧给刚走进灶旁的大帅。
    忽必烈抓起肉片送进口中,接连几碗之后,他挥手掷碗,翻身上马,英勇地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生擒敌将。
    在筹备庆功会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战前喝的那道羊肉片。这回厨师优选了优质绵羊腿部的“小三叉”和“上脑”嫩肉,切开光滑的薄片,芭蕉叶上麻酱、腐乳、辣椒、韭菜花等多种佐料,拌后鲜美美味,将帅们喝后赞不绝口,忽必烈更是喜笑颜开。厨师忙碌上前说:“此莱未有名称,恳请帅爷赐名。”忽必烈一边拌着羊肉片,一边笑着说道:“我看看就叫做涮羊肉吧!众位以为如何?”从此,涮羊肉变成了宫廷佳肴。
    但直到光绪年间,涮羊肉才逐渐走向民间。
    延展写作:
    我国的火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浙江等地曾出土多年前的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挪动,可以算是火锅初级形式。北京延庆县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一种小铜鼎,高不超过20厘米,口径15厘米左右。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即在鼎中铸有一个隔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有一个开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镂空作通风的烟孔。有的鼎腹较浅,鼎中间夹一炭盘,人们称这种类型的鼎为“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锅了。汉代出现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构造分为三部分:主体为炭炉;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积一般为至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盘。可以推断这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唐宋时,火锅开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多备火锅。在五代时,就出现过五格火锅,就是将火锅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时的火锅又称暖锅,一种是铜制的,一种是陶制的,主要作用是煮肉食用。到了清代,各种涮肉火锅已成为宫廷冬令佳肴。嘉庆皇帝登基时,在盛大的宫廷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陆并陈外,特地用了只火锅宴请嘉宾,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涮羊肉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