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电影折射两国养老差异
作者:唐春梅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5期
        摘 要:电影作为折射社会,表达追求的方式,也是社会的缩影。本文对中美两国老年题材电影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对比:中美老年题材电影中子女的彰显与缺失,场景设置以及情节设置三个维度来探讨中美两国电影所折射的养老差异。并从传统、立法、制度和观念方面分析了中美养老差异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老年电影;养老差异;差异产生根源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03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许多大城市已经步入老龄社会,老人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特殊体。2013年2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报告指出,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在2015年
之前,老年人口将每年增长100万人。老年体的心理世界和生活状况也引起了电影人士的关注,中美两国的电影人都拍摄了一些优秀的反映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影片。本文将对比中美两国的老年题材电影,探讨中美两国养老问题的差异在电影中的体现及其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
许鞍华        一.中美养老差异在电影中的体现
        1.中美老年人题材电影中,子女的彰显与缺失
        许鞍华导演的作品《桃》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然而由于其是一部以老年题材为主题的影片,在开拍之初,《桃》并不被投资商所看好。
        在这部没有强烈戏剧冲突,故事发展主要靠主人公之间的情感来维系的影片中,我们作为观影人却深深地领悟了亲情的温馨与感动。影片的主人公桃(饰)是一个在主人家工作了60年的仆人。Roger (刘德华饰) 正是桃工作的主人家的少爷。由于家庭富足,Roger一直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小到大一直接受着桃的悉心照顾。但桃突如其来的疾病,却让她不得不住进了养老院。两人之间的关系于是发生了微
妙的变化,表面上的主仆关系逐渐演变成了“母子”关系。Roger这时开始审视自己,才意识到桃于自己和于自己的家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表面上是主仆关系,但实际上却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出了不是亲情却胜似亲情的“母子”情。影片在对现实生活的忠实记录中,平淡而自然地体现了中国家庭中,父母对于子女的默默奉献和关心。而在父母年老时,他们又渴望得到子女的关心和照顾。影片中。桃在养老院坐卧不安,翘首以盼“儿子”能前往养老院看望自己,而表面上却又对“儿子”说没时间就不要来了。在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中,体现出了父母在年老时,对于子女的渴盼。虽然,桃这部影片反映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子女对于年老的父母的赡养,但其实质和精神内核却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孝,而Roger这个不是儿子却胜似儿子的角也在影片中得到了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