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的代表意义
脸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物品,不同的脸谱有不同的意义,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脸谱的代表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脸谱的代表意义
红:
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如:“三国戏”里的关羽、《斩经堂》里的吴汉。
其他: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
黑:
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为中性,代表猛智。
如“包公戏”里的包拯;又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如:“三国戏”里的张飞,“水浒戏”里的李逵,“杨排风”中的焦赞。
白:
表现奸诈多疑,含贬义,代表凶诈,如:“三国戏”里的曹操、《打严嵩》中的曹操
蓝:
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
如:《上天台》中的马武,《连环套》里的窦尔墩。
紫:
表现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
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鱼肠剑》中的专诸。
金:
象征威武庄严,表现神仙一类角。
粉红代表什么如:《闹天宫》里的如来佛、二郎神。
绿:
勇猛,莽撞。 如:《白水滩》里的徐世英。
黄:一般表现性格猛烈。如《南阳天》中的廉颇。 褐和粉红:表现比较正直的老人。
净角紫脸:紫介于黑红两之间,刚正威严的人物和忠义厚道的人物常用紫脸。如《鱼肠剑》中的专诸,《武科场》中的常遇春,《大保国》中的徐延昭,有些人物在小说或者民间口头文学中描述为紫脸膛,因而使用紫脸,如《恶虎村》中的濮天雕,《招贤镇》中的费德功,《战长沙》中的魏延。有的人物用紫脸是为了与同台的其他角区别,如《百寿图》中的北斗星是相对于老生的南斗星,显得威武,而《柴桑口》中的庞统用紫脸膛是表示其相貌丑陋。
净角粉红脸:粉红脸一般象征年迈的红脸人物,如《取洛阳》中的苏献,《盘河战》中的袁绍,《四杰村》中的花振芳等。
净角绿脸:绿脸一般寓意为勇猛暴躁,与黑脸有相近之用意,有些占山为王的草寇
类人物使用绿脸。如《白水滩》中的青面虎,《庆顶珠》中的倪荣,《失子惊疯》中的.金眼豹,《响马传》中的程咬金等。
净角蓝脸:蓝一般表示刚强阴险,在脸谱中紫与绿的寓意相近,都是黑的延伸,表示性格刚强的人物,如《取洛阳》中的马武,表示人物阴险性格的如《薛家窝》中的谢虎,《剑锋山》中的焦振远,《连环套》中的窦尔敦等。
净角黄脸:黄脸寓意人物骁勇剽悍或凶暴残忍,如《车轮战》中的宇文成都,《洞庭湖》中的杨么,表示人物凶暴残忍性格的如《鱼肠剑》中的姬僚,《战宛城》中的典韦等。
净角金银脸:金银两在神怪脸谱中应用较为广泛,显示神仙的面现金光,鬼怪的青面獠牙,如《安天会》、《无底洞》、《蟠桃会》中的杨戬(二郎神),《红梅山》中的金钱豹,《攻潼关》中的金咤均勾金脸,《攻潼关》中的木咤勾银脸。有的将官为表示英勇无敌也用金,用来助增脸谱的威仪,如《挑滑车》中的金兀术,《四平山》的李元霸,说到神怪脸谱,这里应该强调说明,前辈著名演员都反对把神怪脸谱勾画的稀奇古怪或阴森恐怖,不赞成把蛇蝎蜈蚣真实地画在脸上,更反对把骷髅等阴森形状画在脸谱里,
他们认为这不但有损于舞台美的艺术原则,也使人看了胆战心惊,有害于舞台表演,是一种浅显的、艺术造诣不高的作法,虽然是神怪脸谱,也应该与人面相近。
净角瓦灰脸和赭脸:瓦灰与蓝在脸谱应用中意义相近,瓦灰脸如《芦花河》中的乌里黑,赭与紫的意义相近,如《彩楼配》中的月下老人、《铁笼山》的迷当。
净角淡青脸:淡青介于蓝绿之间的用意,如《卧牛山》、《单刀会》中的周仓勾淡青脑门, 周仓在《青石山》中用金脑门,表示其死后成神 。
脸谱是指中国戏曲(尤其是京剧)演员脸上的化妆图案,因为这些图案均有特定的规格,所以被称为脸谱。脸谱的作用是运用不同的彩和线条构成各种图案,以象征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各种特质,例如忠奸善恶等等。
脸谱的起源
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
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说
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带面具。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
几乎所有的人类族,在其部落时代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中国先民们把他们崇拜的某种物品或者概念描绘出来,并对其进行一定仪式的祭拜。《后汉书·臧洪传》:“坐列巫史,禜祷神。”祭祀仪式时,负责祭祀的巫觋们要戴上一定的面具。举世闻名的三星堆出土文物中就有几十个青铜面具,据考证是古蜀国举行祭祀时的用品。又如“傩礼”,这是自先秦时代就有的一种迎神以驱逐疫鬼的风俗礼仪。傩礼一年数次,大傩在腊日前举行。《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傩礼中的表演者要戴上一定的面具,清代昭梿《啸亭续录·喜起庆隆二舞》中说道:“又于庭外丹陛间,作虎豹异兽形,扮八大人骑禺马作逐射状,颇沿古人傩礼之意,谓之《喜起舞》。”可见古代的傩礼,人们一定要戴上面具。宋代梅尧臣《送正仲都官知睦州》诗“我惭贱丈夫,岂异带面傩”也能反证,人们在进行傩礼是需要戴面具的。这种带着面具的宗教舞蹈对民间舞蹈有很大的影响。
脸谱的产生有悠久的历史。脸谱起源于面具,脸谱将图形直接画在脸上,而面具把图形画在或铸在别的东西上面后再戴在脸上,在中国的古代,祭祀活动中有巫舞和傩舞,舞者常带面具。在四川成都以北,古蜀遗址"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几十个青铜面具,是距今4000年前的古蜀王鱼凫举行祭祀礼仪的用品。北齐兰陵王长恭,性情勇猛武功高强,但相貌俊美像个女子,他打仗时就带上面具,以助其威。唐代歌舞《兰陵王入阵曲》里,扮演兰陵王的演员就要带上面具。这可能就是戏剧中脸谱的起源。
相关记载
古代的面具上具有简单的符号,“观念符号”和"“表情符号”,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观念或表情。到了戏里,这些符号就直接画在脸上,表达更为复杂丰富的观念和表情。唐代就有"涂面"的记载,孟郊在《弦歌行》里写道:"驱摊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即表明了用染涂脸面表现鬼神的形象。宋代徐梦莘《三朝北门会编》的"清康中秩"第六卷记载了宋徽宗的两个佞臣以"粉墨做优戏",口出市井浮言秽语,蛊惑皇上。宋代"涂面"分"洁面"和"表面"两类,花面也很简单。画了个白鼻子、红眼圈,目的"务在滑稽"。因为宋代杂剧中,科诨占了很大比例。元代杂剧盛行,在《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做场》的大幅壁画中,出现了
元杂剧正面人物中的"整脸"的谱式,突破了过去副净那种白底黑线的基本格调,带有某种性格的彩。
明代已经是由昆剧演出的传奇剧的天下,表演丰富,行当分工精细,净分正净(大面)、副净(二面)和丑(三面)。净丑都画脸谱,每个角又有一个专谱。其底多是根据说唱文学中的描绘或演员自己的想象设计的。如关羽的底是红的,包公的是黑的。其基本谱式是夸张的眉眼部分。明代人留发,脸谱画在额以下,清代人留辫子,头剃到脑门以上,脸谱也画到了脑门以上。图案比例也发生了变化。与明代相比,脸谱有繁有简,底一样。清代中叶,地方戏兴起,净丑的脸谱每一地方差别很大,有明显的地方特征和民间艺术气息,各种地方戏约有300多个剧种,大多在18世纪以后兴起。地方戏的繁盛,使得剧目题材人物角不断增多,行当分工更细。净行除了正净副净外,又加了武净。彩增加了蓝、绿、黄、灰、橙。
脸谱的特点
脸谱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三点:
《单刀会》中的周仓
一、美与丑的矛盾统一;
二、与角的性格关系的密切;
三、其图案是程式化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艺术门类,在国内外流行的范围相当广泛,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脸谱来源于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装,各种瓷器上以及人们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这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足见脸谱艺术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说明脸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许多国际友人、国内的有识之士出于对中国戏曲脸谱的好奇与喜爱,都在探索脸谱的奥秘。
【脸谱的代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