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套教材创造性地落实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落实《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构筑了自己的风格和特。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要线索,以引领他们亲历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过程活动化、评价多元化为基本特征的开放性、发展性教材。”教材努力追求使小学生的童年生活充满好奇和情趣,成为他们童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真诚“伙伴”,对他们的终身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令他们终生受益的科学教科书。
一、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养成的过程。本套教材在目标构建、材料选择、活动设计、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都着力体现这一理念。《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总目标和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大分目标,都经过认真分解落实到每一课和每一项活动之中,使教材的每一个“细胞”都具有全息性,从而保证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培养。
例如“样章”中的“它是谁”一课的设计,在“活动准备”中,教材首先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常见物体(如文具、皮球、水果等)发现并提出“怎样认识他们”的问题,然后指导他们去搜集和准备用于解决这一问题
的材料。学生在带着问题去搜集和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必然要进一步的观察周围的物体,必然要动用各种感官,必然要与父母、同学或其他人进行交流,与环境进行接触。因此,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一个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一个与人合作、与人交往的过程,一个感受周围环境的过程。这样,《课程标准》的三大目标得到了有机结合和落实,学生经历一个准备的过程这三个方面就都有了收获。这一课的其它三个板块以至所有的课也都体现了这样的设计理念,在此不一一例举。
二、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要线索
本套教材把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作为编写主线,追求贴近学生生活,立足学生已有经验、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教材遵循儿童生活经验的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及身体、心理特点,在精心筛选小学生的典型生活经验案例的基础上,构建起小学生生活经验发展的脉络。以此为“切入点”和“生长基”,选择和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包含丰富科学内涵,能够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并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欲望的内容和活动,来循序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同时,教材把《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大目标及其主要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了层次划分,并有机结合起来,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层次分配到各年级和各册教材中。以下为简略说明:三年级玩耍活动、游戏活动、玩玩具、观察小动物等过程中的直观感受是三年级小学生的主要生活经验。教材以此为“切入点”和“生长基”,选择物体的外形特征,水、空气,电、力,运动,
分类,测量工具等内容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身边常见的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典型特征,体会感官和工具的不同作用;初步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培养。
四年级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动植物生活等成为学生关注和感受的主要对象,他们在这些方面又积累起了大量生活经验。教材以此为“切入点”和“生长基”,以动植物的身体,岩石、地球,材料,光的传播,热现象等为主要内容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构成和共同特征;学习猜想和假设、计划和实验等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产品、新事物”等科学情感。
五年级自身身体变化,声光电现象,天气变化现象,昼夜变化现象,日月星空现象,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等是学生新的关注和体验对象,这些方面的生活经验是五年级教材的“切入点”和“生长基”。教材以人的身体器官,动植物的身体器官,声、光的产生与传播,电的产生与安全应用,风、雨的形成,昼夜成因、月相成因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规律和变化原因;进行问题、假设、计划、模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培养“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珍爱生命,认
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六年级学生对自身的成长与环境的关系,动植物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影响和变化,宇宙空间,科学发明和新技术等的关注和感受越来越多,积累了大量经验和问题,教材以此为六年级科学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和“生长基”,以生物与环境,信息,矿产和资源,机械,能量,地球的构造,宇宙,新科技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认识自然界事物、现象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运用搜集整理信息、考察、设计实验等各种方法进行综合探究学习;“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得到培养。
三、以引领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为核心
经典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实践证明,经历和体验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和养成素养的重要基础。《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套教材选取的内容、设计的活动以及表达形式都着力突出“引领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这一核心。在教材每一课的“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拓展活动”等四大板块的活动中,亲历科学探究都是核心的活动。如前所举“样章”“它是谁”一课的“准备活动”的例子是这样,在这一课的其它板块中也是这样。“活动过程”板块中,教材继续引领学生围绕所准备的材料提出问题,自己设计“怎样辨认它们”的方法,自己去观察和辨认,自己交流想出的办法和辨认的结果,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亲历科学探究”。“自由活动”和“拓展活动”中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由于本套教材以生活经验为线索,以身边的科学、生活中的科学等为基本内容,以亲历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活动,这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科学化生活的观念和习惯,促进科学素养的养成。
四、以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过程活动化、评价多元化为基本特征
本套教材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满足他们在学习科学方面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教材追求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教材通过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过程活动化、评价多元化来落实上述要求。
目标弹性化是指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都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和灵活性,能够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爱好特长的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内容综合化是指打破传统意义的学科知识体系,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内容,按照事物自身的联系,综合设计在一册、一个单元或一课之中,使学生在综合与联系的学习环境中养成用综合与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过程活动化是指教材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为学生选择和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化为他们喜欢的充满好奇和快乐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评价多元化是指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和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主要由学生、教师和家长构成,评价内容包括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等各方面,评价方式有回顾、图画、解答、谈话、制作等等。
五、背景和空间广阔,教材更具开放性和发展性
本套教材既最大限度的开拓课堂教学的内容、活动、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课堂上学习科学的需要,也充分拓展课堂以外的学习、实践与创新应用的内容、活动、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科学学习与探究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教材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引领学生不断认识新事物、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领域、开阔新视野、增长新能力,能够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限度和最有效的发展;适应教师发展的需要,既能满足当前大多数教师教学水平的需要,帮助他们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满足优秀教师和水平不断提高的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既满足经济较发达地区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其它地区的需要,满足不断提高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水平的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六、学生能够自主使用,教材更具启发性和指导性
生活中最常见纳米技术本套教材努力落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基本理念,追求把教材的表现主体和使用主体都落脚在学生身上,使教材成为“学材”,即学生能够自主使用的教科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学习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核心,表达以营造探究、实践、创新、合作、交流的氛围为特。教材的插图和语言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富有童趣、人情味和感染力,以学生小伙伴的角和口气,启发、引
领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领悟科学的本质。教材将伴随小学生度过美好、快乐的童年,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学习伙伴”。
七、模块化结构,教材更具整体性、结构性和操作性
本套教材的教学活动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和“生长基”展开。基本线索是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探究,在获得问题的解决后进行相关的自由创新设计活动,再进行总结与评价,最后将活动延伸到生活中,开展实践性、创新性活动,根据新的经验发现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探究。这一结构是“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具有整体性和开放性的结构”。为了体现这种结构,教材设计了“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和“拓展活动”等四个模块。
活动准备是课前学生根据本课的问题和研究内容自己进行有关准备的一个活动过程,内容以准备活动材料和相关背景资料为主,同时也进行方法、心理等准备,是一个课内探究的“热身运动”,具有综合的教育功能。
活动过程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主要是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将完成本节课教和学的基本内容。教学时间一般占30~35分钟。
自由活动是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与教学基本内容相关的自由设计和
创新实践活动,以制作、设计、小发明、小创造、展览、评价等为主要活动方式,目的是更有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对本课的学习活动情况和收获做出总结和评价。自由活动时间一般为5~10分钟。
拓展活动,是将本课的探究活动拓展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自主探究和实践创新活动,以观察、实验、制作、调查、访问、考察、种植、养殖、科普宣传、公益活动等形式为主,并尝试把学到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科学方法应用于社会和生活。
这样的模块化结构使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活动融为整体,并易于教师和学生把握,特别易于学生自主把握,因此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八、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教材更具人文性
教材在内容选择、活动设计等方面都努力引导儿童关注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生命体的生存与发展,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人、社会及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学会把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解决自然环境中的问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教材更具人文性。例如:《水是生命之源》、《纳米技术》、《铁从哪里来》等课的设计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特点。
相关链接
因为这套教材每一课都由四大版块组成,分别是“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拓展活动”。其中“活动准备”是学生在课前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准备材料,教科书则提供了探究中需要用到的一些材料供学生借鉴。“活动过程”是课上的主要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活动。“自由活动”是在课上进行的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活动。“拓展活动”是在课下完成的,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继续认识和探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会自主看书、准备材料,并提前探究。本套教科书的学生制作材料的提供降低了学生准备的难度。
开放的空间创新的教材
(看教材编者对教材的介绍)
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本身比较简洁扼要,学习过程设计开放性强、空间大,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是青岛版《科学》教材的显著特点之一,得到了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为帮助广大科学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这个特点,使教材成为不断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载体,现作以下具体分析:
一、活动空间具有广阔性
青岛版科学教材以“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拓展活动”四大模块建构教材,展示探究过程,
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活动准备即为探究的开始,活动过程是探究的实施过程,是探究的主体部分,自由活动是活动过程的一部分,是探究的继续和高潮,拓展活动则把课内研究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活动准备是探究的开始”,将探究活动提前至课前,“拓展活动是延伸”,将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后,两项活动都是在课外进行,没有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扩大了学生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教室外这个大有作为的广阔空间尽情地探索,尽情地发现,尽情地体验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自由活动”具有灵活性
“自由活动”是教材四大版块的特,更是亮点。它搭建了尽情展现个人创意,放飞自己想象,抒发个人情感,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其探究空间是广阔的,探究活动是自由的,内容处理是灵活的。学生可以动手做一做,可以做量杯、蜡花,做小潜水艇、小水轮,做小玩具、简单的小乐器;学生可以尽情玩一玩自己制作的小玩具;画一画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画一幅科学幻想画,编一个科幻小故事;试一试自己制作的风向仪、雨量器,测一测当地的气温、风向等。在每一课的自由活动中,多数设计了2—3个自由活动内容,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进行自由探究。教师处理这些教学内容时,可以选择一项活动,可以选择两个或几个活动进行教学,可以自己设计自由活动进行教学,还可以把自由活动中的部分活动延伸至课下,由学生在课外完成,充分体现“自由活动”的自由度。
三、探究问题具有开放性
科学教材中所展现出来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都是问题的一个提示或范例,教学时,可以由一个问题衍生出许多问题,让学生进行自由探究。如三年级上册《科学在我们身边》活动过程二“我们来做小实验”中,教材展示了三个实验场景,学生分别提出了三个具有示范性、衍生性的问题:“不借助双手的力量,能站起来吗?”“看谁能吹灭蜡烛?”“用两根吸管能吸到饮料吗?”每个问题都可以衍生出许多新问题,这些新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的专题,如“用两根吸管能吸到饮料吗?”可以衍生出“为什么用一根吸管能吸到饮料?”“为什么用两根吸管吸不到饮料?”“用两根吸管怎样才能吸到饮料?”“吸管粗细与吸饮料的效果有关系吗?”“怎样才能使饮料自动从吸管中喷出来?”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就要挖掘教材中具有衍生性的问题,深度开发教材本身的隐性资源,使教材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具有价值的最重要载体。
四、探究准备具有适应性
学生运用什么材料、什么方式进行探究,是由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方法和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决定的,因此探究准备应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的实际情况,提高探究准备的适应性。科学教材就充分考虑了这种因素,教材活动准备部分提示学生做好探究准备时,只提示准备的范围和注意事项,不对准备作硬性规定。
如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动物》活动准备部分,在问题“从周围小物身上能发现什么?”的指向下,提示学生可做两项准备:“搜集一些动物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把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带到学校进行研究”,这些仅是准备的范围,至于搜集什么样的动物图文资料,则由学生自行决定,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自己喜欢什么小动物,根据自己的条件,就带什么小动物,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
五、探究方法具有生成性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教材注重启发学生自己探索研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生成新的研究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如三年级上册《我的风向仪》活动过程二“我们来做个风向”中,教材仅用四句非常简洁的语言完成活动任务。第一句:“这个风向仪真漂亮,我们来做个什么样的?”(这是感情的激发和学生发出的由衷地赞叹,旨在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好事物,感悟科学之美,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鼓励学生要见贤思齐,由感悟科学之
美再到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其感情又有了升华。)“我们一起做。”(体现了合作研究、做中学、注重实践的教学思想。)“千万别伤了手”(提示注意事项,注意安全,注重落实人本化的教育理念,是对孩子的一种关心和爱护。)“这是一种(制作)方法。”(这是教材的点睛之笔。教材以图示形式提示了制作方法,并且提示学生“这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言外之意还有很多制作方法,只要肯动脑筋、想办法,肯定还能到其它方法,甚至是更有效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千万不要受一种方法的束缚,局限于一种方法,探究方法是开放的,是可以创新的。
六、科学结论多元性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学生因探索方法不同,表达方式不同,所探究的科学结论就会多元化。结论不是唯一的、固定的,更不是僵化的、不变的。青岛版科学教材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三年级第三册《纸的秘密》活动过程二:我们来研究一下各种各样的纸,教材引导学生从纸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吸水能力等方面研究纸的特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想法去研究,教材并没有用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引导学生总结研究成果的形式是“我们的研究结果是……”学生不必考虑与科学家研究的结论去对照,更不必考虑是否与教师的答案有出入。就学生面前各种各样的纸而言,学生、教师与科学家都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三者得出的科学结论有差异是很正常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毫无顾虑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汇报自己得出的科学结论。这样的教材就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平台,展示研究成果的舞台,在这里,只要是认真研究的,其成果都是彩斑斓的,只要得到验证的,都是具有科学性的。
七、教材内容的典型性
教材内容经典,有生命力,教学价值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熟悉,有亲切感,乐于探究;教师熟知,便于研究,利于出新。基于这样的思想,青岛版科学教材非常注重传统教材经典内容的继承和发展,把人教社《自然》教材中优秀的篇目继承下来,以创新的思路编入青岛版科学教材之
中。如三年级下册《有趣的磁铁》就是经典化的内容,编入教材后也有自己独到的创新点。一是活动过程一“我们玩玩磁铁,看有什么发现?”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情景中,一个学生边把一块磁铁靠近收音机,一边说道“我发现新问题了。”这就是在引导学生,实验时,不要仅仅用实验室中的磁铁搞研究,还要把生活中带磁铁的生活用品作为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传统教材中有一篇指导学生制作指南针的制作课,编入青岛版科学教材后变为:“自行研制磁性玩具——玩自制磁性玩具”,真正体现了“顺木之天性”进行教学的科学教育理念。思路一变天地宽,这些都为引领科学教师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欲望研究教材、组织教学提供了创新空间。
八、教材语言的人文性
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是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青岛版科学教材除了注重关注科学本身之外,还注重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很好地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科学教育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扩大了科学教育的内容,增加了活动形式,扩大了教学空间。如“我们来制作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一玩”“我们来饲养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水吧”“在水边活动,可要小心呀”“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述放风筝的收获吧”等等,这样一些非常具有人性化的语言出现在教材之中,增添了不少人文气息。
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套教材创造性地落实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落实《科学(3 —  6 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构筑了自己的风格和特。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要线索,以引领他们亲历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过程活动化、评价多元化为基本特征的开放性、发展性教材。”教材努力追求使小学生的童年生活充满好奇和情趣,成为他们童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真诚“伙伴”,对他们的终身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令他们终生受益的科学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