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语专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我国日语专业的现状
大学文科专业新中国成立至1972年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在我国的一千余所高校中,设有日语专业的高校不足20所,这些高校是:
北京大学(1946)、洛阳外国语学院(1949)、南京国际关系学院(1951)、对外经贸大学(1954)、吉林大学(1956)、北京外国语大学(1956)、上海外国语大学(1959)、黑龙江大学(1960)、辽宁师范大学(1963)、北京师范大学(1964)、大连外国语学院(1964)、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964)、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970)、复旦大学(1971)等。
1972年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之后,为了适应两国间交流的需要,一些高校相继成立了日语专业,培养专门日语人才。这些高校有:山东大学(1972)、南开大学(1972)、厦门大学(1972)、华东师范大学(1972)、四川大学(1973)、四川外国语学院(1973)、东北师范大学(1974)、西安外国语大学(1975)等。
1978年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中日两国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据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2006年5月的统计
数据,当时在全国1400余所高校中,设立日语专业的高校为358所,在校学生14、7万人,2006年12月
参加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主办的“日语能力测试”的考生为21万人。这些数据在近5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最近的统计数据,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已多达680所(教育部高教司的统计数据是515所?),除了国立、公立高校外,增加最多的是公立的职业技术院校、民办院校和各高校建立的“独立学院”,几乎所有学院都设有日语专业。在校学生57万人,源于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准确数据,2009年12月参加日语能力测试的考生为37、4万人。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日语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从目前各高校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看,已经形成了以下几种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型
这种培养模式以日语语言、文学、文化为主,在我国的日语教育中,历史长、基础厚、经验丰富,综合大学中的日语专业大都坚持此种模式。
2、复合型
这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
知识、学科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具有较强的日语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除日语专业课以外,开设外贸、商务、经济、法律、金融、新闻、国际政治等课程,而且占有相当的比例。部分外语院校,财经、政法、理工类院校多实行这种培养模式。
3、双语型
这种培养模式为主修日语加辅修语种(主要是英语),主修日语专业要求达到日语专业八级水平,辅修英语专业则要求达到英语专业四级水平。这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一些高校开始的一种尝试,就业时有一定的优势,受到社会的欢迎。
4、专业方向型
这类培养模式以日语专业为主,其中加入若干方向型课程,如商务、经贸、翻译、涉外文秘等。部分外语、外贸院校,以及理工、师范类高校采用此类培养方式。(谭晶华2009)
三、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我国的日语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日语专业的数量和学生数量增加过快,人才的“批量生产”和如何保证人才培
养质量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每年一度的专业四、八级考试的成绩显示,有的参试学校的通过率不足50%。
2、师资力量不足,有些高校没有足够的师资储备,在条件不成熟、甚至根本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急于办专业,难以保证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3、有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定位尚不明确,缺乏针对性,没有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规划,人才的培养规格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4、有些高校虽然实行了复合型、专业方向型培养模式,但是,承担非日语专业课程的教师,和文科相关专业的教师相对而言,专业水平和深度尚有待提高。
5、就我国日语教育的整体状况而言,存在过于强调语言技能训练,缺少人文含量的倾向。
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在此难以面面俱到。这些问题都是日语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在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会逐渐得到解决。
我国的日语教育必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围绕办学思想、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方面的问题,还需要结合教育规律和社会需求进一步思考。
现在有一种舆论,认为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与
社会脱节,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其实,高校没有区分开两者的区别。人大最近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分类指导”,就是指按照顺序,从普及义务教育到发展职业教育,最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这实际上回应了民众的误解。一些人将大学理解成了大专,认为大学就是学技术,对于外语专业来说就是学技能,掌握语言应用能力。认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能学到一个热门专业,毕业后到高薪的工作。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这是一种误解,是违背大学的办学初衷的。这种误解引发的是很多孩子都想上大学,认为不上大学就没有出息,实际上,发达国家最发达的就是职业技能教育。
实际上,大学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是与社会相关联的,只不过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对某些专业的需求更加强烈而已。作为教育体系,大学教育应该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上大学一方面是学一个专业,另一方面是人文的培养过程,是学学术,学思想,是具备广泛的适应能力。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一味地迎合社会开设专业,改变课程设置,侧重培养语言技能,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那或许不是大学的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承担的任务。而是职业教育应该做的。
不久前在南京召开的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
发布评论